复周南士〔1〕
公壮年雄才,抱璞未试者也〔2〕。如仆本无才可用,故自不宜于用,岂诚与云与鹤相类者哉〔3〕?感媿甚矣〔4〕!夫世间惟才不易得,故曰“才难”〔5〕。若无其才而虚有其名,如殷中军以竹马之好,欲与大司马抗衡〔6〕,以自附于王、谢〔7〕,是为不自忖度〔8〕,则仆无是矣。仆惟早自揣量,故毅然告退〔9〕。又性刚不能委蛇〔10〕,性疏稍好静僻〔11〕,以此日就鹿豕〔12〕,群无赖〔13〕,盖适所宜。如公大才,际明世〔14〕,正宜藏蓄待时〔15〕,为时出力也。
古有之矣:有大才而不见用于世者。世既不能用,而亦不求用,退而与无才者等〔16〕,不使无才者疑,有才者忌。所谓容貌若愚,深藏若虚,老聃是也〔17〕。今观渭滨之叟,年八十矣,犹把钓持竿不顾也〔18〕。使八十而死〔19〕,或不死而不遇西伯猎于渭〔20〕,纵遇西伯而西伯不尊以为师,敬养之以为老,有子若发不武〔21〕,不能善承父志,太公虽百万韬略〔22〕,不用也。此皆所谓善藏其用者也。
若夫严子陵、陈希夷〔23〕,汲汲欲用之矣〔24〕,而有必用之心,无必用之形,故被裘堕驴,终名隐士。虽不遯心,而能遯迹〔25〕;虽不见用才,亦见隐才矣。黄、老而下〔26〕,可多见耶!又若有大用之才,而能委曲以求其必用〔27〕,时不必明良,道不论泰否〔28〕,与世浮沉,因时升降,而用常在我,卒亦舍我不用而不可得,则管夷吾辈是也〔29〕。此其最高矣乎!
若乃切切焉以求用〔30〕,又不能委曲以济其用,操一己之绳墨〔31〕,持前王之规矩〔32〕,以方枘欲入圆凿〔33〕,此岂用世才哉!徒负却切切欲用本心矣。吾儒是也。幸而见几明决〔34〕,不俟终日〔35〕,得勇退之道焉〔36〕。然削迹伐木,饿陈畏匡〔37〕,其得免者亦幸耳,非胜算也〔38〕。公今亲遭明时,抱和璧〔39〕,如前数子,皆所熟厌〔40〕,当必有契诣者〔41〕,仆特崖略之以俟择耳〔42〕。不然,欲用而不能委曲以济其用,此儒之所以卒为天下后世非笑也〔43〕。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六年(1588)写于麻城。 周南士:据《李氏文集》(明万历间海虞顾大韶校刊本)卷一,篇目作《复周三鲁》,内容与此篇基本相同。其中凡“公”字皆作“三鲁”,据此,周南士当指周三鲁。依王世贞《周鲁山先生墓志铭》(《弇州续稿》卷九三),周三鲁当是周宏祫(xiá)。其父名釴(yì),号鲁山,有三子:长子宏祖,号少鲁;次子宏禴(yuè),号二鲁;三子即宏祫,南士是他的字。 在这封信中,李贽提出了“才”的问题。他赞赏那种能顺应历史发展、时代要求的人为“最高”的“大有用之才”,而批评那些“操一己之绳墨,持前王规矩”的人为“以方枘欲入圆凿”的迂腐之徒。这样的取才标准,表现出李贽坚持进步、改革的政治思想,也是对封建统治者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绳的用人标准的批评。
〔2〕抱璞:比喻怀有真才实学而不被赏识或重用(参阅本篇注〔39〕)。璞,含有玉的石头或未雕琢过的玉石。
〔3〕“岂诚”句:意为岂敢与有才德而又不见用的隐者相类比。云、鹤,闲云野鹤,以喻有才德而又来去自如的隐者。
〔4〕媿:愧的异体字。
〔5〕“才难”:语出《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意为人才很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
〔6〕“如殷”两句:殷中军,指殷浩(?~356),字渊源,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善玄言,曾任中军将军。竹马之好,殷浩少时与桓温齐名,两人曾共骑竹马,而桓温轻视殷浩。后来,桓温对人说:“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见《晋书》卷七七《殷浩传》)大司马,官名,这里指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豪门世族出身,东晋明帝婿,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yì)、简文帝司马昱(yù)时,专擅朝政,并企图篡夺帝位。《晋书》卷九八、《藏书》卷五九等有传。抗衡,对抗。指东晋皇室引用殷浩与桓温作对,后以殷浩失败告终。
〔7〕王、谢:指王坦之、谢安。王坦之(330~375),字文度,东晋太原晋阳(今太原西南)人。初为桓温长史,后累官中书令。《晋书》卷七五本传称:“坦之有风格,尤非时俗放荡,不敦儒教,颇尚刑名学。”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四十余始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东晋政治家。他曾与其弟谢石、侄谢玄共同抗击前秦的侵犯,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晋书》卷七九、《藏书》卷九等有传。王坦之、谢安二人曾有效抵制了桓温的篡权野心,使东晋转危为安。
〔8〕忖度(duó):思量,考虑。
〔9〕告退:李贽于万历八年(1580)辞去姚安知府。
〔10〕委蛇(yí):随意应付。
〔11〕性疏(shū):性情粗疏。疏,疏忽。
〔12〕日就鹿豕(shǐ):整日与山野的鹿、猪相近。这里是退隐山林之意。
〔13〕群无赖:同无赖为群。无赖,这里是指没有才能的人。
〔14〕际明世:遇上圣明的时代。际,当,遇上。
〔15〕藏蓄待时:积蓄才力,等待时机。
〔16〕等:等同,一样。
〔17〕“所谓”三句:《史记》卷六三《老庄韩非列传》载老子的话:“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为善于经商的人把好货物隐藏起来,君子有好德行,其容貌谦逊像愚笨的人。老聃(dān),一说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详见《复邓石阳》注〔71〕。
〔18〕“今观”三句:渭滨之叟,指姜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传说他八十岁时还在渭水岸边钓鱼,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起兵伐纣,完成兴周大业。最后又奉命发榜封神。姜尚为《封神演义》中人物,实即历史人物吕尚,在《鬻子》、《六韬》、《金匮》、《搜神记》等书中,被逐渐加以神化,至《封神演义》而达于极致。
〔19〕使:假使。
〔20〕西伯:指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氏族首领。殷纣时封为伯,亦称伯昌。曾被纣囚禁于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北)。周族在他统治期间,国势日益强盛,为后来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21〕若:像。 发:周武王姬发的名,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不武:不能建立武功。
〔22〕韬略:谋略。
〔23〕严子陵:严光(公元前37~公元43),一名遵,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时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当皇帝后,他改名换姓,披着羊裘,垂钓于富春江泽中。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后汉书》卷八三、《藏书》卷六七等有传。 陈希夷:即陈抟(tuán,?~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五代宋初亳(b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据《藏书》卷六七《陈抟传》,他“有大志,游四方”,常骑白骡,想入汴州,中途听到赵匡胤当了皇帝,大笑坠骡,说:“天下于是定矣。”于是入华山为道士。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至京师,甚得太宗宠信,赐号“希夷先生”。这里李贽误记为“堕驴”。著有《指玄篇》、《高阳集》等。《宋史》卷四五七等有传。
〔24〕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5〕“虽不”两句:意为虽然内心不逃避(以求仕用),但形迹上却逃避现实。遯(dùn),逃避,“遁”的异体字。
〔26〕黄、老:黄帝(即轩辕氏)和老子(即李耳)。
〔27〕委曲:勉强迁就。这里有能顺应客观情势变化的意思。
〔28〕泰否(pǐ):好坏。原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是好卦,“否”是坏卦。《周易·泰》:“象曰:天地交,泰。”《周易·否》:“象曰:天地不交,否。”
〔29〕管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曾辅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其言论见《国语·齐语》。《汉书》卷三〇《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八十六篇。《史记》卷六二有传。
〔30〕切切:迫切。
〔31〕绳墨:木匠打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或法度。这里指套套框框。
〔32〕前王:古代帝王。 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这里指规章制度。
〔33〕方枘(ruì):方的榫(sǔn)。 圆凿:圆的孔。
〔34〕见几明决:观察时机,明确决断。几,同机。
〔35〕俟(sì):等待。
〔36〕勇退:勇于告退。
〔37〕削迹伐木,饿陈畏匡:语见《庄子·渔父》,孔子说:“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意为丘(孔子自称)两次被驱逐鲁国,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宋国遭到伐树的侮辱,被围困在陈、蔡。我不知所犯的过失,为什么会遭受到这四种毁辱?削迹,削除车迹。指公元前496年孔子到卫国时不被任用,以致削除其车迹。伐木,砍树。指公元前492年孔子在宋国演习礼仪时,宋司马桓魋(tuí)拔树欲害孔子之事。《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拔树”后皆作“伐树”。饿陈,指公元前489年孔子及其弟子从陈(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去蔡的途中,被围困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史记·孔子世家》)畏匡、指公元前496年孔子经过匡(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地时被围困一事。《论语·子罕》:“子畏于匡。”畏,通围。
〔38〕胜算:取得胜利的计谋。
〔39〕抱和璧:比喻怀有真才实学而不被赏识和重用。和璧,“和氏璧”的简称。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相玉之人说成是石头,而被砍去两足。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大哭而献之,文王使玉工把璞玉剖开,果然是宝玉,于是就命名为“和氏璧”。
〔40〕熟厌:熟悉。
〔41〕契诣:意气投合。
〔42〕崖略:大概,大略。这里作动词,说个大略的意思。
〔43〕非笑: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