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我们可以将“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这一研究话题分解为若干个重要的关键词:社会变迁、沿海社会变迁、沿海地区社会变迁、沿海地区、海洋发展、海洋开发,在分别对每个关键词所代表的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得出“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现状的中文文献获取方面,利用“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论文类文献;利用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检索中文图书类文献。在论文类(含自然科学)文献方面,截至2014年8月1日,检索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 论文类文献情况(1979~2014年)

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专门研究沿海社会变迁或沿海地区社会变迁的论文非常少,近几年来关于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的研究论文已经多了起来,但将海洋开发或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几乎还是一个空白。

在中文图书类文献方面,截至2014年9月20日,检索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图书类文献情况

从检索的情况来看,中文图书类文献与论文类文献的情况一样,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较多,但专题研究沿海地区社会变迁或沿海社会变迁的还是一个空白,近几年来有关海洋发展与海洋开发的研究日益多起来,但将海洋开发或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也是一个空白。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今世界,人口日益增多,资源日趋匮缺,环境正在恶化。以高科技为主轴的海洋开发可望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将再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展现了加大海洋研究的发展趋势,许多学科萌芽或生长出新的分支学科点,诸如海洋经济学、海洋政治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史学、海洋文化学等。[4]在这些新兴的分支学科点中,由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开创的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对历史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有所探究,在其主编的《海洋与中国丛书》和《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中有部分著作探讨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如杨国桢在《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中,“从海洋的视野看厦门社会文化”,重点探讨了厦门港的历史地位、厦门海外交通的文化内涵、心理潜层中沉淀的厦门民俗、反映民间社会活动踪迹的厦门典故、《鹭江志》中的海洋人文信息等;[5]杨国桢在《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中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与人口增长、向外移民、社会经济转型、临海工业与港市兴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6]张彩霞在《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中对山东半岛的海港兴起与沿海社会文化变迁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山东半岛烟台港和青岛港的兴起过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人口流动、职业构成、社会生活方式演变、公共事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兴起、宗教传播与民教冲突等[7];杨强在《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中对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海洋群体的壮大、海口的开发与港市的崛起等[8]。除了上述《海洋与中国丛书》和《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中的部分著作外,倪玉平的《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一书也从海洋开发的角度探讨了沿海的社会变迁,该书在详述清代漕粮海运的产生、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漕粮海运对沿海地区的政治变革、经济演变、社会变动的影响[9]。上述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历史上人类的海洋开发活动或海洋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使了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海洋发展或海洋开发对沿海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国内社会学界对海洋的研究明显不足。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海外移民、海洋民俗等领域,而这些研究虽然有社会学的成分,但更多体现的是历史学的学科特色。关于沿海社会变迁的研究极少,在有限的研究中也缺乏海洋发展的视角。在社会学中,关于沿海社会变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整个沿海地区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如沈崇麟主编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增订本)》一书,该书通过对沿海的六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烟台、宁波、北海)的调查,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结构、职业状况与职业流动、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等进行了描述分析[10],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项调查并没有体现出“海味”,即没有探讨海洋发展或海洋开发对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所形成的影响。二是以某个地区或城市为个案,描述分析该地区或城市的社会变迁,如李友梅主编的《上海社会结构变迁十五年》一书,对上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作了描述分析,包括人口与就业、职业结构与白领群体、组织与制度等[11],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也没有体现出“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