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相关概念

开展“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研究”,首先必须对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

第一,海洋开发与海洋发展。

自有人类始,人类就开始开发利用海洋,至今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正日益扩展、加强和加大。所谓的海洋开发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海洋观的指导下运用特定的工具与技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这样定义的海洋开发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海洋开发需要海洋观的指导。人类如何认识海洋,会影响到海洋开发的进程与结果。其次,海洋开发需要运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因此,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海洋开发极为重要。再次,海洋开发既是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对海洋的有效保护。因此,我们不能只注重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而不顾过度与不合理开发利用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有效保护海洋,即开发、利用与保护并举。最后,海洋开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因为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象——海洋环境与资源不同于陆地,所以海洋开发需要特定的生产方式,而且会形成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

海洋发展是在海洋开发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们很容易将“海洋发展”等同于“海洋事业发展”,虽然在特定语境下,“海洋发展”和“海洋事业发展”可以等同使用,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虽然经常有人使用海洋发展这个概念,但对海洋发展的界定和说明却很少。杨国桢教授曾对海洋发展的内涵作了说明,他认为:“海洋发展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发展空间来看,它不仅指海洋本身的大气、海面和海底,即‘内太空’,还包括以海岸带、领辖海域的岛屿甚至内陆腹地的‘海内发展’,以海外国家、地区为对象的‘海外发展’;从发展的组织行为而言,它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还包括向海洋用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社会系统及其运作所结成的种种关系,以至海洋政策、理论、战略、观念、心理等人文素质,由此构成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三个层面。海洋发展的模式,就是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互动组合的方式。”[12]刘中民教授曾对海洋发展下过一个简短的定义:“海洋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海洋发展的历程,是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和谐到紧张再到和谐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个体、群体、区域社会、国家之间,围绕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海洋权益分割、分享,从竞争到合作,从冲突到共处,从无序到有序的反复协调适应的过程。”[1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将刘中民教授关于海洋发展的定义作如下的一点扩展:海洋发展是指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和结果。关于海洋发展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首先,海洋发展以海洋开发为基础,如果没有海洋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说如果没有人类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等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海洋发展。因此,海洋发展与海洋开发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海洋发展与海洋开发等同使用。其次,虽然海洋发展与海洋开发密切相关、海洋发展要以海洋开发为基础,但二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海洋开发重点在于关注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直接过程和直接结果,如海洋产业的形成、海洋经济效益的体现、海洋环境的改善等,而海洋发展不仅关注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直接过程和直接结果,而且要重点关注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成果是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因此,海洋开发体现的是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表现为人类与海洋打交道,而海洋发展则是通过海洋开发即通过人与海洋的关系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海洋与社会的关系,将海洋开发看作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后,海洋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海洋发展不仅关注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过程,而且关注每个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只有将海洋发展既看作一个过程,也看作一种结果,才能避免海洋开发的短期效益,注重长期效益,注重战略性的海洋发展。

第二,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是指拥有海岸线(大陆岸线或岛屿岸线)的地理区域,为了操作的方便,往往以行政区划来定义沿海地区。在中国,如果以行政区划来定义沿海地区的话,可以将沿海地区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广义的沿海地区,是指拥有海岸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1个省份,这11个沿海省份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个沿海地区,即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直辖市;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两省一直辖市;海峡西岸地区,只包括福建一省;珠三角地区,只含广东一省;北部湾地区,包括广西和海南一省一自治区。第二个层次是拥有海岸线的城市,即沿海城市(包括其下属的全部区、县和县级市),全国拥有海岸线的城市共有51个(不含天津和上海两个直辖市)。第三个层次即狭义的沿海地区,是指拥有海岸线的县、县级市、区,全国共有244个。

如果我们将“沿海社会变迁”解释为“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的话,考虑到各层次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能力的不同,本书将沿海地区界定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沿海城市两个层面。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作为宏观层面来整体描述海洋发展的过程与取得的成就,以及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现状,沿海城市将作为中观层面来分析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调查主要在沿海城市这个层面进行。

第三,社会变迁。

在社会学的教材中,社会变迁往往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狭义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表示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14]其实,在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变迁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正如什托姆普卡在《社会变迁的社会学》一书中所总结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组织和思想及行为模式随时间而发生的转变;社会变迁是指个人、群体、组织、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组织方式上发生的改变或转变;社会变迁是指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15]不过,许多社会学家都把社会变迁视为社会结构中的变迁,或是社会结构的改变,正如莫里斯·金斯伯格所说的:“我理解的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中的变迁,例如,社会规模,其组成,或其中各部分的平衡,或是其组织的类型。这样变迁的例子有家庭规模的缩小……随着城市的兴起土地经济的衰落,从‘庄园’向社会阶层的转变……”[16]本书中的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具体包括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由此,本书主要是分析海洋发展是如何影响沿海地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