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盟发展过程与阶段
根据东盟的政治联合和经济发展程度,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成立和奠基阶段、第一次首脑会议到“冷战”结束前的发展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腾飞阶段(见表1-2)。
表1-2 东盟的主要发展阶段
1.成立阶段
在东南亚联盟陷于瘫痪之后,泰国开始充当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协调人。泰国外长他纳·科曼在这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奔走于马尼拉、雅加达和吉隆坡之间,调解这几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次宴会上,我向印尼外长亚当·马利克提出要建立另一个合作组织,他马上就同意了。我令泰国外事办公室起草了新组织的章程,几个月之内,一切就绪。我邀请了东南亚联盟的前成员——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来曼谷参加成立会议。本来只想由东南亚联盟前成员加上印尼来组成这个新的组织。新加坡外长拉贾那纳姆也要求参加会议,新加坡的要求被愉快地接受了。”[8]
1967年8月8日,上述五国外长在曼谷召开东盟第一届外长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表示东南亚地区人民的人权和国家的主权不可侵犯。东南亚国家联盟正式成立。
东盟在成立初期的合作侧重于军事安全与政治中立。实际上成员国之间矛盾重重,马来西亚和泰国、新加坡、菲律宾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因此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未能展开,政治合作成果也很有限。
20世纪70年代初,趁美国急于从越南脱身,苏联推出了“亚洲安全体系”,意欲插手东南亚事务。东盟各国为巩固自身的独立,摆脱大国控制,1971年11月在吉隆坡举行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通过《吉隆坡宣言》,宣布东南亚将建成“和平、自由、中立”的“无核地区”,不受外部干涉。1973年6月,东盟第六次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坚决拒绝参加苏联倡议的“亚安体系”。
1970年以来,苏联提出马六甲海峡应当“国际化”,应该“向其他国家的船舶开放,自由航行”。对此“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在1971年11月16日曾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三方共同管理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事务,明确宣布上述两个海峡并不是国际性海峡,反对所谓国际管理马六甲海峡的阴谋,以维护海峡沿岸国家的权益”详情参见197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5版。。三国共同挫败了苏联的阴谋。
2.“冷战”结束前的发展阶段
1975年5月,越南统一,美军则完全撤出越南。越南在战争期间接受了中国大量的军事援助,战后又向苏联靠拢,作为苏联在东南亚的支点而获得大力支持。由于武器装备充足和有苏联撑腰,越共扩张思想开始膨胀,地区霸权主义抬头。
面对新的形势,1976年2月,东盟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第一次首脑会议,印尼总统苏哈托、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泰国总理克立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出席了会议。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后者又称为《巴厘第一协约宣言》。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宣言和条约强调,各成员国应遵循互相尊重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并通过友好磋商的途径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以加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主张成员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东盟地区自然资源加强互补,共同探讨国际商品贸易和其他世界经济问题。为了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第一次首脑会议期间,各成员国的外长签署了《关于成立联盟秘书处的一协议》,建立了东盟秘书处。在实践中,“平等一致”与“友好协商”的原则实际上已成了东盟团结友好合作的准则。这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东盟内部的合作进行,成为东盟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次年8月,东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第二次首脑会议。第二次首脑会议,本着第一次首脑会议提出的团结、友好、合作和协商对话的原则精神,解决了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之间历时多年的沙巴地区主权之争,菲律宾放弃对沙巴的领土要求。随后,其他成员国也逐渐通过调解解决了一些纠纷。
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中比较关心经济发展的新加坡、菲律宾两国开始呼吁东盟加快经济合作,它们主张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但此举遭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强烈反对,印尼政府认为本国企业在对外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需要保护。最后,在1977年的外长会议上,各方达成了折中方案,签订了《东盟特惠贸易协定》,建立起特惠贸易制度,调低部分商品的关税税率。
为了加强彼此的经济合作,东盟的第二次经济部长会议还决定进行5项工程合作,即新加坡柴油机厂、泰国纯碱厂、菲律宾磷酸盐厂,以及印尼和马来西亚各建立一座尿素厂。这5个工业合作项目的资金由东道国提供60%,其余四国各自投资10%。
1979年,越南大举入侵柬埔寨。在反对越南侵略的斗争中,东盟履行“联大”决议,坚持正义立场,强烈要求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以恢复柬埔寨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起了重大作用。
1984年,刚刚摆脱英国统治的文莱立刻宣布加入东盟。东盟开始吸收新的成员国。
在政治合作取得关键性进展的同时,东盟的经济也开始高速增长。东盟还十分重视发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利用世界的市场、资金与技术,大力发展出口。东盟先后同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欧洲共同体和加拿大建立了经济联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盟又分别同美国和欧洲共同体组成“经济协调委员会”和“联合合作委员会”。1987年的东盟第三届首脑会议上,东盟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为本区域内商品资本的流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冷战”结束之前东盟虽然有很多经济合作方面的计划和协定,但成员国仍然为各自的利益争执不清,使得经济合作困难重重。例如上文提到了5个经济合作项目,最终只有两个建成投产。1977年签署的《特惠贸易协定》中所列的项目仅有71项。总体而言,“冷战”结束前的东盟始终以政治安全合作为主,经济合作只是为政治合作提供补充,没有被提到重要的地位,成果亦是乏善可陈。
“二战”之后,日本采取“贸易立国”的战略,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由于日本工资水平上升,直接影响到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为获取竞争优势,日本一方面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将国内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和技术逐步向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等东亚欠发达国家转移,以便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继续保持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出口。这样,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形成了日本领头、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居中、东盟国家等欠发达国家为尾的一种产业梯次转移与发展阵势——“雁阵模式”。这种“雁阵模式”可以使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欠发达国家相继利用日本的资本和技术,学习和模仿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必须依赖日本为其提供产业和技术升级的空间。在这一阶段,东盟始终是“雁阵模式”中的被动追随者,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受制于日本。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腾飞阶段
随着“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升温。“雁阵模式”形成了东亚地区以日本为中心的产业分工网络,促进了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这种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作为“领头雁”的日本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便为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盟国家提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空间。1985年“广场协议”[9]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由于失去了出口竞争力,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增长乏力,进入了“失落的十年”。日本GDP总量在东亚地区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下降。日本的经济影响力大大削弱,不能继续作为东亚经济的领跑者。但是,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东亚地区主要的资本与技术输出者。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却保持高速增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
1992年10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通过了《有效普惠关税协定》,并决定从翌年开始实施。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各成员国逐步削减关税,到2008年将关税降至5%以下,并完全取消成员国间的非关税壁垒。为此,东盟还专门成立了自由贸易区理事会,负责监督、协调协定的实施。1994年9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决定将落实自由贸易区的15年期限提前5年,即从2008年提前至2003年。
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东盟国家损失惨重。这使得东盟国家更加意识到团结一致共同抗击风险的重要性,加强经济合作的心情更为迫切。1998年12月,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此期限再提前一年。东盟在东亚的经济合作中率先迈出了一步。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东盟的经济发展,成员国内部贸易量始终占据各国对外贸易量的首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便是:中国居首,为拉动该地区前进的“火车头”,以其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带动东亚经济腾飞;日本居尾,为推动该地区发展的“火车头”,以其庞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推动东亚经济发展;东盟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为车身。形成“新双头列车”模式。东盟和韩国一起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中坚力量,东盟在东亚经济合作格局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由原先的被动追随者变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倡导者和重要推动者。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东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十年。除了经济大发展之外,东盟还吸收了新的成员国。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实行经济改革,调整对外关系。这个曾经被东盟视为威胁的国家由于共同的利益和东盟走到了一起。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随后,1997年,缅甸和老挝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至此形成了目前东盟10国的局面。
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之后,东盟重新迈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使东盟成为区域外国家和经济集团关注的焦点。各国竞相同东盟展开合作,东盟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中心。在“10+1”和“10+3”机制中,东盟都处于主导地位。东盟通过自己主导的机制,制衡和稀释大国的力量,吸引了众多国家加入经济合作的队伍(见图1-1)。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承认并支持东盟的中心主导地位,并率先和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框架协议。
图1-1 东盟的外交层次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同时,东盟内部也在一体化的进程上不断迈进。2003年10月,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共同体,将东盟由一个松散的合作组织转化为关系更为密切的一体化组织。2007年,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