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合作潜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东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 东盟成立的背景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正式独立后,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和东帝汶。除了新生国家东帝汶目前仍然是东盟的候选国之外,其余各国都是东盟的成员国。

1.西方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

东南亚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受殖民侵略的血泪史,由于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之间需要缓冲地带,因此两国之间的泰国不曾彻底沦落为殖民地,除此之外,其余各国都曾经沦为列强的属地(见表1-1),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东南亚人民很早就萌生了民族主义思想。如被誉为菲律宾国父的革命家、诗人黎刹就梦想有朝一日马来人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他领导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最终英勇就义。但是东南亚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

表1-1 东南亚国家的原殖民宗主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取代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政府,一些东南亚民族解放人士,如昂山将军,都参与了日本在东南亚进行统治的傀儡政权。虽然日本战败后西方国家又恢复了对其殖民地的统治,但在此期间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力量大大增强了。很多国家在日本投降后都宣布独立,并与前来征讨的原宗主国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下,西方列强不得不逐渐放弃了对东南亚国家的统治。

2.“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的政局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渗透和控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领导人亦受西方的文化影响较深,因此东南亚国家普遍对共产主义怀有恐惧心理。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的新中国及反抗法国和美国入侵的越南,这些国家希望团结起来增强防御力量。

东南亚最早的联合行动是在殖民国家的统治下开始的,目的是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干涉东南亚国家的内政。1954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然而,东南亚条约组织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而在这些国家内部又矛盾重重,美国利用该组织推行尼克松主义,指使一些成员国参加侵略越南南方、老挝和柬埔寨的战争。美国在越南南方和老挝排挤法国的势力,引起法国的不满。东南亚条约组织很快就名存实亡,从1965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每年例行的部长级理事会会议。1975年法国停止财政供应。1975年9月东南亚条约组织通过决议宣布解散,1977年6月起不复存在。

1966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新西兰、南越和泰国等在关注东南亚安全的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亚太理事会以对抗中国大陆和胡志明领导的北越。随着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1975年越南统一,亚太理事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1975年宣告终结。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亚太理事会的失败,说明距离较远的国家地区之间对抗性的东亚合作无法奏效。

1961年7月31日,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了东盟[1]的前身“东南亚联盟”。由于马来西亚联邦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有领土冲突,当时马来西亚联邦甚至请求英国派遣军队援助自己。由于民族问题[2],马来西亚于1965年投票强制将新加坡开除出联邦,东南亚地区紧张的局势再度升级,至此,东南亚联盟陷于瘫痪。

为了实现国父黎刹的梦想,菲律宾总统马卡帕加尔致力于联合印度尼西亚和当时的马来西亚建立一个以马来人为主的统一的国家。1963年,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马尼拉宣布组建“马菲印多”[3]。然而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由于沙巴州产生了领土纠纷。“马菲印多”仅成立二十余天就名存实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矛盾反而因此加剧了。

尽管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下,促使东南亚国家(在当时主要是马来群岛的东南亚国家和泰国)联合到一起的驱动力却是无法阻挡的,这主要是由它们共同的安全需求所致。东盟一开始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

1967年7月,英国宣布从苏伊士以东地区撤军。美国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急于从印支事务中撤出。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则趁西方国家力量受到削弱的时候开始推行与美国争霸的战略,同时要遏制中国的发展,抛出了“亚洲安全体系”,宣称“亚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合作,相互承认,互不侵犯,各国应实行区域合作”,称“亚安体系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立化的可靠保证”。东南亚国家十分清楚作为世界第二强国的苏联的真实目的,一致表示拒绝接受“亚洲安全体系”,不希望和苏联一起被绑在对抗美国和中国的战车上。

但苏联还是在东南亚找到了支点。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印支联邦”[4]情结严重,一心想成为地区霸主,妄图控制老挝和柬埔寨。为了得到足够的军事支援进行扩张,越南接受了苏联的条件,开放金兰湾给苏联舰队,在《苏越友好条约》中双方约定,“缔约双方将就涉及两国利益的一切重要国际问题进行协商。一旦双方中之一方成为进攻或进攻威胁的目标,缔约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渗透让东南亚其他国家感受到了空前的威胁。

随着殖民地国家的不断独立,它们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此情形下,一时间各种国际合作组织层出不穷。自1960年至东盟建立前夕的1967年6月,世界上先后出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非洲国家咖啡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非洲花生理事会和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等一大批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与此同时,77国集团、中美洲共同市场、非洲-毛里求斯共同组织、东非共同体和非洲发展银行等一批经济集团和金融组织也先后出现。它们的目标是加强联合,协调立场,采取共同步骤,反对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5]

3.东盟成立前夕的政治背景

经过许多合作尝试,东南亚国家一致希望建立一个自己的组织。20世纪6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化,使得这一愿景成为可能。当时东南亚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恢复“马菲印多”或者东南亚联盟,另一种观点是另起炉灶再建立一个新的组织。

在东南亚国家内部,马来西亚最早意识到了共同安全的必要性,马来西亚总理冬姑·阿卜杜尔·拉赫曼认为东南亚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是以前该地区被剥削的原因,而在今后仍将因为这一点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如果想要维持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就必须说服大国让东南亚成为一个联合的中立区。因此,东南亚国家很有必要共弃前嫌。由于“马菲印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阻止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而设置的,马来西亚对于恢复“马菲印多”之类的提议比较反感,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组织。

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九三〇”事件,民族主义苏加诺政权被推翻,苏哈托上台,印尼开始由军人主政。苏哈托的观点是区域安全必须建立在国家安全的基础之上。印尼是世界上的中等强国,苏哈托希望印尼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地区安全的维护者,马来西亚等国则希望将它拉回到建立安全合作体系的框架内。苏哈托开始谋求与马来西亚修好,在菲律宾的调停之下,印尼和马来西亚与1966年8月签署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协议。印尼也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区域合作组织,但以“马菲印多”的精神为指导。印尼不希望保留东南亚联盟,一方面印尼认为加入亲西方的东南亚联盟有损于它主张的不结盟原则,另一方面以非创始国身份加入使得印尼无法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新加坡、文莱等小国则惧怕地区内的大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力量,希望能与它们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新加坡在与马来西亚分治之后,对于东南亚地区的任何性质的合作组织都只能选择加入,以将新加坡华人国家的形象弱化到最小限度。新加坡主张未来的地区合作应当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繁荣为出发点,对于是沿用旧的组织还是建立全新的机制并不在意。

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唯一没有成为过殖民地的国家,在区域安全方面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政策,愿意参加任何有利于保障其生存的合作形式。泰国在东南亚地区采取同中国和印支三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政策,同时向美国靠拢。泰国同样主张建立一个全新的组织,与东南亚联盟和“马菲印多”都没有关系,但吸收这两者中能够被各方接受的东西。泰国希望这样可以调和各方的立场,以便重启合作的进程。

1965年,菲律宾举行了总统选举,马卡帕加尔下台,费迪南德·埃·马科斯当选为总统。马科斯上台开始调整菲律宾的对外政策,积极改善同马来西亚的关系,促进区域合作。1966年6月,菲律宾正式承认马来西亚,并积极调停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关系。菲律宾外长纳西索·拉莫斯和泰国外长他纳·科曼(Thanat khoman)一起奔走游说东南亚各国,呼吁各国建立合作组织。由于菲律宾长期和美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安全方面已经得到了美国的保障。但是菲律宾国内的经济十分萧条,因此菲律宾希望联合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并非出于安全的考虑,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希望成为东南亚大家庭的一分子。菲律宾外长拉莫斯在东盟的成立大会上说道,“东南亚的经济如碎片一般,每个国家都局限于自己的目标。在和兄弟国家的冲突之中浪费宝贵的资源,尝试压制彼此,这对它们的增长和永久存在都是不利的”[6]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和现实考虑,东南亚各国亟须团结起来减少内讧,以集中精力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对抗苏联势力的侵入。当时的泰国外长他纳·科曼预料“美国军队终将撤出东南亚”[7],因此东南亚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保护自己。

要反对大国的干涉,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本国的经济,只能依靠本地区的联合力量,建立相互理解的合作组织。东盟的成立可谓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