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进展
早在2005年夏,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即酝酿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开展研究,以期未雨绸缪,着眼未来,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内对这一新问题、新挑战的研究,促进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年初,研究中心课题组成立,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沱生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现为副院长)杨明杰担任课题共同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的专家学者组成,并聘请有关部门领导担任课题顾问。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探讨非国家行为体在核扩散领域的活动范围、行为模式,及其可能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及国际社会造成的威胁;考察国际社会对于这一挑战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介绍中国政府对于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问题的基本看法、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并就加强防控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特别是核恐怖主义提出建议。课题的研究方式主要为资料搜集与分析、采访有关职能部门、召开内部研讨会、进行对外学术交流等。
在资料搜集和分析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做法:一是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以网络为媒介,建立起高效率的互动机制;二是充分利用相关单位的人才资源和基础研究优势,广泛涉猎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文献,以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三是在对资料研读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按照具体分工,制定出研究和论文撰写提纲。经过艰辛努力,课题组通过互联网、数据库、外国书籍与报纸杂志,搜集到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克服了资料匮乏的困难,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内采访与调研方面,课题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涉及防扩散与反恐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人员进行了采访。先是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总体看法,在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后,又再次征求他们的意见。国内采访与调研对于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研究质量,深化研究成果,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开展国内研讨和学术交流方面,围绕研究工作,课题组先后召开了多次包括课题组成员、顾问及其他专家学者在内的座谈会、研讨会,对研究材料、基本观点反复讨论,对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最终成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善与评审。
对外交流则通过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一系列国际研讨会来进行。如在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与美方智库多次联合举办的“中美战略核关系与战略互信”第二轨道对话和与英方共同举办的“核政策、核军控与不扩散”研讨会中,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科学与国家安全项目”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外方多次联合举办的“PIIC”国际安全研讨会中,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分别与伦敦战略研究所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核安全问题”研讨会及清华大学军控研究项目与英方联合举办的“核军控与核不扩散”研讨会中,核安全问题都是研讨题目之一。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利用出访和接待来访外国专家学者的机会广泛开展相关学术交流。这些对外交流对于加强与深化研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2006~2007年)得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资助。在此期间,课题组在搜集材料、建立研究框架、形成基本观点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初步完成了6篇论文和1份研究报告。2007年底,此项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此后,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又有了长足进展,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