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城里购宅利学子 林中虎柏害路人
钟迪一行,策马驱车,不大会儿工夫,就赶到了长葛城。
长葛城是长社县治所在,是长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颍川郡十七城中最大的一座。该城位于长社县中心地带,东有洧水纵淌,南有潩水横流。因地处平原,不受地势条件的制约,所以城池建得方方正正。四周的城墙高大宽厚,墙体内用黄土堆积夯实,外用青砖加固,十分坚固,城墙总计十二里长,城上可四马并排而行,因此,老百姓称它为“跑马城”。长葛城四周筑有四座城门,东名青龙,西为白虎,南称朱雀,北叫玄武。老百姓不懂得城门的学名雅号,直白地称其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自古以来都是以东为上,所以在东门外二里远的地方建有社祭坛,周边植有柏林,在此祭祀天地之神灵。长葛城内的布局较为规范,全城分为九街十八巷,县衙居中。城内设有粮油、家畜、杂货、竹木四个市场,另有七十二家作坊,一百零八家店铺。城东的洧水在东门外转了个弯向东流去,形成了一个拐尺似的河湾,河湾处筑有码头。平日里,宽宽的河面上白帆点点,河岸上纤夫们的号子传得很远。
钟迪等人到长葛城后,马没停蹄,径直来到了位于长葛城东二里社祭坛北边的学馆。
学馆原为钟皓创办,钟皓到密县办学后就把学馆交给了兄长钟皎的长子钟瑾打理,后来,钟瑾举孝廉外出做官,又把学馆交给了自己的三弟钟瑜。堂兄弟共同排行,钟迪行三,钟瑜排四,所以,钟迪称其为四弟。
钟瑜才貌双全,大高个,白净脸,眉目清秀,是个标准的美男子。他自小聪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尤善教学育人。学馆经他精心操持,办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
学馆背对双洎河,面朝社祭坛,青砖蓝瓦,庄重朴素,朱红大门,气派优雅。
二管家叩开大门,门童认得他们,说:“还没开学!”
二管家说:“知道没开学,我们来找钟先生。”
门童说:“钟先生正在后院忙活,你们进来吧。”
车把式在外等候,钟迪、钟繇、二管家随门童进大门,入二门,来到后院,门童喊:“钟先生,有人找!”
钟瑜出来看见是钟迪,赶紧让他们进屋坐。钟瑜问:“三哥来此,有何事?”
钟迪:“几日没见四弟,四弟忙不忙?”
钟瑜:“过了年初三,我就来馆了,忙倒是不忙,只是做些春季开学的准备。”
钟迪:“那我又打扰了。”
钟瑜:“自家兄弟,用不着客气,你到底有啥事呀?”
钟迪:“我已接到赴任通知,恐怕一离家就难以顾及家庭,尤其不能放心繇儿的学业。”
钟瑜:“繇儿的学业三哥尽管放心。”
“繇儿在四弟这里,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只是考虑到繇儿每日上学,都需接送,实在麻烦。”钟迪面有难色地说,“我想请四弟出个主意。”
钟瑜:“依我看,二叔的孝期已满,你们不如在长葛城内买个宅院。一来便于繇儿求学,二来现在兵荒马乱的,遇个兵呀匪呀的,躲进城里也平安些。”
“这主意不错,可惜不知何处有宅院卖!”钟迪觉得有些难办。
钟瑜:“这好办,我在城里熟人多,托他们打听打听。”
钟迪:“好,我回去就筹措银两。”
事情说定,钟迪就要告辞回去,钟瑜留他在学馆吃饭,钟迪说:“不必,天还早呢!”
出了大门,钟繇说:“父亲,我们到社祭坛玩玩吧?”钟繇有此提议是有道理的,钟繇自从到学馆启蒙,已经五年了,可学馆管理甚严,他一直没有机会到与学馆一路相隔的社祭坛游玩。
钟迪刚刚把事情和四弟商定了,心里有了主意,也不急着回去。再说守孝三年来,也难得出门游玩,就说:“好,好,我们就在这里玩玩!”
钟繇第一次进社祭坛真的很高兴,他看见什么都觉得稀奇,问这问那,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样子。钟迪作为父亲,也十分乐意把自己所知的一些知识借机传授给儿子。
钟迪手指社祭坛中的祭台说:“社既是地方组织,又是祭祀场所。过去祭天有天坛,是圆的,祭地有地坛,是方的,这叫天圆地方。而社祭坛则是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祭祀土地及五谷之神的场所。长社之名,也正是来自于社祭坛。”
钟迪等人出了社祭坛又来到柏树林,钟繇问:“怎么会有这么多大柏树呀?”
钟迪说:“大柏树早就有了,不知是何时栽的,到了汉初,又进行了补栽,所以我们称其为汉社柏树林。”
据说,社柏有上千棵,棵棵体态怪异,形似龙、凤、虎、狮、鸟、龟、蛇、蛙。人们根据形状,分别命名为龙柏、凤柏、虎柏等。
诗曰:
枝干铮铮叶青青,有狮有虎又有龙。
根深八丈连地气,树高百尺接天风。
钟繇站在社柏下,看到社柏遮天蔽日,阴森可怕,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钟迪为了活跃气氛,说:“关于社柏,还有不少美丽的传说呢。”
钟繇听了,顿时来了劲头:“什么传说,您说给我听听?”
钟迪说:“古柏年代久远,修行成仙。一天,有一夜行人死于社柏树林旁,有人禀报县衙,县太爷彻查无果,便说是树仙所伤。于是,那里便路断人稀。县太爷无奈,贴出告示,求人降伏树仙以保平安。有一道人揭了告示去见县太爷,说:‘贵县千年古柏,修炼成妖,树旁死人,正是虎柏所害。若是用七寸之钉钉在虎柏头上,就会平安无事。’县太爷照此而为,果然平安无事,老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钟繇听后,又害怕又好奇,催促父亲说:“哪棵是虎柏呀,看看去?”
钟迪一行来到虎柏前,抬眼望去,树干粗壮,斑斑驳驳,果真如虎一般,而且树上还真有大粗铁钉。
传说归传说,社柏林却是真实存在的。如今,汉社柏树仅存二十三棵,它们像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向络绎不绝来观光的人们诉说着两千多年来的故事。
正月初十这天,钟瑜乘车回到了家中。
钟瑜家位于钟迪家的东边。钟瑜的爷爷钟宝,生有二子,长子曰皎,次子曰皓。钟宝生前为两个儿子盖了一模一样的两处宅院,被称作东府、西府,大家也习惯叫东院、西院。兄弟二人分家时,兄长钟皎分到了东府,寓意兄长为上,弟弟钟皓自然也就分到了西府。钟皎和钟皓二人虽已分家,但兄弟情深,亲若一人,共同扛起了钟家的大旗,撑起了钟家的门面,到钟瑜和钟迪这辈,仍是来往不断,亲密无间。
钟瑜作为堂弟,答应钟迪的事,是很上心的,连着进城几趟托朋友为钟迪物色房子。昨日傍晚,一位学兄告诉他房子已经找好,让去看看是否中意。今日钟瑜就回了家,到家后没多停顿就来到西府。钟瑜知道近日钟迪已搬进了上房,就直接走到上房门口,喊:“三哥,三哥!”
钟迪正在上房看书,听见四弟喊自己,赶快应声道:“四弟,来了!”
钟瑜说:“来了。”
钟迪:“你也不言一声,我过去就好,让你又跑一趟,赶快进屋歇歇。”
钟瑜:“不进屋了,现在咱就一块进城看房去。”
钟迪听后,高兴地说:“这么快就找好了?”
钟瑜:“你先别高兴,还不知你是否相得中。”
钟迪:“四弟托人找的,准中!”
钟瑜:“别说了,快走吧!”
钟迪让二管家通知车把式套车,接着同大管家、二管家等人一块随钟瑜进城。
两辆马车出村口向东直奔长葛城。进城后,钟瑜叫上学兄韩卿,一块去了东城门内位于路北的一处宅院。
宅院坐北朝南,门楼高大,大门口东南处,有个三亩大的水塘。正对门口处,有一块空地,植有几棵垂柳。
这处宅院和钟家的宅院差不多,门楼两边临街有几间房,院内有正房、东西厢房,还有个后院,比钟家宅院只少了东西两处跨院和后花园。
钟瑜问:“三哥,你看这院子如何?”
钟迪答:“不错,不错,在城里能找到这样的宅院,真够好的了。”
韩卿:“城里不比乡下,在这儿能找到个这样的院子,也实在不易!”
钟瑜:“真是有劳韩学兄了。”
韩卿:“咱俩谁跟谁呀。”
钟迪:“这宅院的主人呢?”
韩卿:“这家主人,原在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为官,后经提拔到京城洛阳任职,年前举家搬到了洛阳,房产托其表弟处置。”
钟瑜:“院子小些,房子也少些,到时候,家人、用人、杂役别都搬来,还是够住的,如果行就定下,然后让韩学兄去商议一下价钱。”
钟迪:“就按四弟的意思办,商议好价钱,咱就把手续办了,将银子付给人家。”
钟瑜:“中。”然后对韩卿说:“学兄,俺兄弟的事好说,就这样定下吧,你抽空找一下主家的代理人,把价钱敲定,尽早把银子付给人家,我三哥还等着到任上哩!”话说到此,众人就此别过,钟瑜去了学馆,钟迪等人回家去了。
钟瑜的这位学兄办事还真是有效率,没出三天就把事情办妥了。他先与人把价钱谈好,连土地带房产,合计一百五十两银子。接着他又约买卖双方还有中间人见了面,并在合约上签字画押,然后买卖双方一手交银子,一手交钥匙,完成了过户。
第五天上午,钟迪手拿钥匙与大管家、二管家一块带领一帮子用人,到城内新买的宅院进行大扫除,整理院落。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劳作,钟家新宅焕然一新。大门由黑色变成了朱红色,门头上挂了块深蓝色大匾,匾上阳刻金色大字“钟氏府第”,格外醒目。门楼后墙上方的“诗书传家”的大匾,彰显着钟家荣耀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院内的地统一用青砖铺了一遍,各房的墙面也重新造白粉刷,厨房也进行了改造。大门东边向北拐的丁字街口新开了个车马门,以便钟家车马的出入。后院的空地上,新垒了个大花坛,准备在里边种时令花卉。总之经过改造的院落,显得新鲜、清爽、优雅、美丽,各屋也都摆上了新买的家具。
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吉祥的日子,也是钟家的乔迁之日。这一天,二管家早早地带人来到城内新宅,挂上大红灯笼,贴了两个大喜字。
此次搬家,搬来的人并不太多,分别是钟迪、姜夫人、钟繇、二管家、女管家、三个丫鬟、两个厨子、五个看家护院的杂役。而老家院、大管家则留在钟家老宅管理老宅的事务。钟家众多成员仍在老宅生活,就连钟迪夫妇也打算时常回去住住,对他们来说住在城里只是权宜之计,而回到老宅才能真正找到家的感觉。
此次搬家最满意的是钟繇,他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更重要的是方便到学馆读书了,再也不用每天来回坐马车受颠簸之苦了。待搬来的所有人员,按照大管家、二管家拟定的房屋分配意见安排好后,钟家新宅才慢慢平静下来。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