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相似经历,可以缩短彼此距离
人们大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做事,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许多人会对那些与自己保持同样行为方式做事的人给予更多的认同。这叫“同步印象”,而营造了这种局面,可以为良好的交往创造契机。
每个人在举手投足间总会“暴露”习惯,如行为、表情、兴趣、爱好等,如果我们能够加以自然模仿或配合制造出他人似曾相识的印象,便可引起他人的关注,认为你是一个与他“投缘”的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会增加对你的好感。下面是几个缩短彼此距离的方法:
1.模仿对方行为,引起对方关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人在交谈过程中都会保留一些习惯性的动作,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固有思维习惯。而我们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举止,表现出与对方同样的思维习惯及心态。
比如,A在说话时经常托着下巴……
A的举动表明了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和喜欢思考的人,还有,在交流中,A不喜欢打断别人或被别人打断。
我们在观察到A的这一举动后,可以进行模仿,即A在说话时我们可以用与对方相反的手托着下巴(完全相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也可以适时做捋下巴状。当对方意识到这一点后会觉得我们和他一样,都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倾听的人,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心理距离就会大大缩短。
比如,对方双手交叉,手指不停地动,并不是很紧地握着……
这是表明对方正处于焦虑、紧张、犹豫的状态。对此,我们要表示相应的同情或无奈,我们可以双手握着,但手指不交叉,双手有频率地“搓动”。这会给对方几个强烈的信号:“你的遭遇我们深表同情”、“可我们也没有办法啊”、“一切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我们也很为难啊”。这样当对方领悟后便会理解,同时缩短交往的过程。
学会模仿他人言行举止对获得良好沟通效果的重要性和相关技巧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模仿过程中保持“适度性”,在模仿时尽量保持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以避免让他人感觉到不自然或轻视他或表现夸张。
2.“接应”对方表情,营造相通的心灵。
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关注到这一点,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互动,“接应”对方的表情变化,营造相通的情感体验,让对方进入共鸣的交流情境中。
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地关注和配合交谈中他人的表情变化,那么交流大多会失败。试想,当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他快乐的旅行过程,你看上去却不为所动,且一脸冷漠,对方还有兴趣和你接着交谈吗?所以,营造表情变化中的同步反应,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文向协作方阿杰谈论事情进展时,阿杰正忙于操作电脑上的一份文档。小文在一边说着,阿杰动着鼠标,看着显示屏,自始至终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在身旁说话的小文。小文的心里很是反感。
后来,阿杰想起一件事,问小文。小文冷冷地回了句:“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看,这种交谈实际上是让气氛从热烈滑向冷漠的过程。
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案例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并非人们有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一时疏忽、大意造成的。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评论他人时,说某某情商不高,不知如何与他人沟通,其实这些都是指沟通中的细节没有处理好。
下面,让我们用心地体验一下吧。
如果对方心情兴奋,溢于言表,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心事重重,长吁短叹,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神情专注,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如果对方面露悲色,神情黯然,你该如何调整表情?
人最常见的表情有六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我们在与对方交流时,要做到同步反应,就得针对各类表情调整自己的表情,除了简单地模仿,还要真心实意地表现情感,让对方感觉到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心情,又做到了有分寸。
3.说出相同的兴趣与爱好。
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说明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够激发双方的交流欲望。如果兴趣爱好截然相反,谈话不投机,则会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尴尬局面。
当我们向他人诉说与他相同的兴趣、观念、立场,或者向他人展示他们喜欢的处事方式时,我们与他人的思想就会很容易产生共鸣,同时很快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话中要尽量说出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点。
比如,
保罗:您的身材真好,您一定喜欢运动。
客户:是的。
保罗发现对方身材较好,便以“运动”为契机。
一个人如果可以使用兴趣这个话题,一定要注意时机,时机就是通过观察可以大致判断出对方的一些兴趣和爱好,这样就可以试探性地说点出来,但内容应是大众化的兴趣和爱好,如旅游、运动、登山等。
比如,
保罗:我经常去一些健身俱乐部健身,但效果不是太好。
客户:哦?那我向你推介一个地方……
这种对话表明客户自己十分喜爱运动,与他人有共同的话题。
确实,通过客户的回答,可以判断他经常去健身,而保罗也可以继续寻找与对方的“共同”兴趣,像健身俱乐部内的健身器材等话题,这样就不必担心没有共同的“爱好”了。
所以,我们在谈话中如果发现有共同兴趣后,可以继续扩大兴趣范围,而相似的兴趣越多心理距离也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