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地
详述园地的勘察选择。包括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等。
【原文】园基〔1〕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2〕;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3〕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4〕,似偏阔以铺云〔5〕。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6〕借天,浮廊〔7〕可度。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8〕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架桥通隔水,别馆〔9〕堪图;聚石叠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10〕,让一步可以立根,斫〔11〕数桠不妨封顶〔12〕。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注释】〔1〕园基:建造园林的地基。
〔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3〕乎:介词,同“于”。
〔4〕环璧:圆形的玉器,这里比喻地形幽雅曲折。
〔5〕铺云:像铺满层层的云。
〔6〕夹巷:夹在街道两旁的小巷。
〔7〕浮廊:空廊。
〔8〕非为:不是为了。
〔9〕别馆:帝王在京城主要宫殿以外的备巡幸用的宫室,即所谓“离宫别馆”。此处指建立在别地的馆舍。
〔10〕碍筑檐垣:指树木靠近建筑物,妨碍挑檐和砌墙。
〔11〕斫: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12〕封顶:植株的顶芽停止生长。
【译文】园林的地基不受方向的限制,地势也可以任其高下起伏。进入园林就应有山水的趣味,景观都得自自然的地形,要么与山林相依,要么与河沼相连。要想在临近城郭处获得妙景,应远离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想在乡村田园得到幽静胜景,则要借用高低起伏的丛林。在村庄建造园林,要眺望田园,在城郭建造园林则要便于居家。新建园林,容易先开出地基,同时移栽杨林和竹丛;旧有的园林,可以巧妙地翻新改造,自然就可以巧用原有的古树和繁花。园林的布局,要利用天然的地势,当方则方,当圆则圆,当偏则偏,当曲则曲。长而弯曲的地形就要设计成圆环碧玉状,开阔的斜坡则要设计成层层错落的铺云状。高的地势应在其高方处修筑亭台,低凹处则应就其低洼开掘池塘;园林建筑的位置贵在靠近水面,确定地基要先探察水源,既要疏通水的出口,又要察明水的源头。紧邻溪流的开阔之地,适合架设虚阁以远眺游憩,借照天光的夹巷,房廊应当可以通度。倘若有他处的胜景嵌入,只要有一线相通,就不要隔绝,即使偏一些,也要借用。对面邻家园子里的花草,即使只露出几分,也足够生情,感受到无限春光。架一小座小桥可以沟通隔水,这样也便于在僻静处构筑馆舍;用乱石垒砌围墙,也能有山居的感觉。假如有多年的老树,靠近建筑,妨碍挑檐和砌墙,不妨把建筑物退一步,以保护树木。砍掉一些枝桠,不会妨碍顶芽生长。这就是所谓的雕栋飞檐容易修建,而挺拔玉立的槐荫古树却难长成。总的来说,选择的地形如果合宜,营造的园林自然得体。
◎择宅风水图示
《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在建造房屋时,房子的北面最好有山岭屏障以阻挡寒风,南面最好有辽阔的平原以便耕作,房屋侧面最好有水源顺注,远处最好有宜人的风景,此即为建造园林最基本的条件。
□ 置室门吉凶图示
此图所示主要涉及二十二扇门所主的吉凶祸福。图为下南上北的宅院,院的北面有大殿,殿左有猪圈和仓囤,殿右有羊圈;左右各有五扇门,上下各有六扇门。古人建房选址均将风水作为首要,为了避免所谓“凶宅”之祸,对住宅建筑的选址十分讲究。清代高贝南曾说:“欲求住宅有数世之安,须东种桃柳,西种青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细究起来,此种说法很有些科学道理,因为它符合植物学中树种的生理特性,如桃、柳喜欢温暖向阳,因此宜栽于宅之东;而梅树、枣树喜阳,宜种于宅之南;榆树的枝叶可挡住西晒太阳,故栽于宅之西最佳;而杏树不喜欢阳光,因而宜种于宅之北面。选择“吉宅”宅地,古人所谓的“风水”,其实讲究的是居住环境的幽静、透光、通风、舒适和绿化。
立意
诗画讲究“以意为先”“贵先立意”“意犹帅也”,造园艺术同样如此。中国园林在造园时便有明确的立意,园中建筑和景物皆根据其“意”来营造,例如苏州网师园的命名立意:网师者,渔人也,即屈原诗中写到的渔父,古人常把此作为隐居山林江湖的比喻。围绕这一立意,网师园中所建亭阁房屋,都如村舍般简实平朴,无富贵之气。所有景物处处以水为邻,真切地呈现“渔隐”的诗情画意。
高下
园林忌讳营造得像平原一样平,必须要有高低起伏的轮廓变化。不只是园林,住宅也应该如此。前面低后面高,这是一般的道理。然而假如地势不是这样,却勉强要这样去做,也就犯了拘泥死板的毛病。然则因地制宜的办法是:地势高的地方造屋,地势低的地方建楼,这是一种办法;低的地方叠石造假山,高的地方引水建水池,这又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依地势高低,高则把它变得更高,在高坡上修亭阁、垒石峰,低则把它变得更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塘凿井。这些都没有固定的办法,但对因地而宜的变化,其领会也全在营造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