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装的阳城
阳城,古称濩泽,秦代始置濩泽县,唐代更名为阳城县。两千多年悠悠至今,走过多少七品县官?未曾统计过,大约会有数百个。在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里,他们短暂得几乎可以被忽略、被遗忘,而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但是,阳城不能被忽略、被遗忘。它像一卷线装的古书,散发着岁月的墨香,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汤王祷雨的桑林与大禹治水的析城,明末的古堡与清朝的庭院,千年挺拔的白皮松与万古流淌的芦苇河,总会勾起我许许多多的回忆与怀念。
打开这卷线装的古书,翻阅其中的任何一章,都觉得精致而厚重。县城博物馆里珍藏着道光年间的一幅县城手绘鸟瞰图,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手法几无二致。依山而筑的城墙,雄伟的城门,还有那宽阔的濩泽河,绕着古城墙缓缓流过。肃穆的县衙坐北朝南,虽然画上的县衙如今已面目全非,但县衙内二堂墙壁上镶嵌着的用石头雕刻的那幅阳城令箴,依然透过历史的风尘,诠释着人生的价值。据考证,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是例行的大考之年,光禄卿大夫马理任考官,有一位叫魏文英的考生,后来做了阳城知县。随后马理因公事路过阳城,师生相逢很是高兴。马理得知魏文英在阳城很得民心,提笔挥毫写了如下箴言:“……令乃莅事,惟廉惟公,明威之下,人服政通。……毋安小成,止于至善。”魏文英知县重视师长的嘱咐,把它当作县令箴言立石至今。好一个“惟廉惟公”、“人服政通”,如黄钟大吕一般振聋发聩!这是留给阳城县官的一份有着恒久价值的政治遗产,即使在今天,依然不乏现实意义。十五年后,物是人非,我已卸下政务,一介布衣站在阳城令箴古图前,饶有兴趣地欣赏和查阅此图的来历。原来,古图是阳城一个叫郭聪歌的女教师家传之物。20世纪50年代,她将此图捐给了县文化馆,以后又转归县博物馆收藏。
画里画外的故事都令人感动。
走进这卷线装古书,水是古书的灵魂,桑林是古书的精神。一条横贯县境东西的濩泽河,孕育了阳城古老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就对阳城古代文明历史做过“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濩泽”的记载。今天的阳城人仍然延续着制作陶瓷和养蚕的习惯。没人考证过濩泽河畔的陶瓷园与墨子的“陶河滨”有多少关系,但历史上关于桑林的记载,与今天的阳城蚕丝甲天下显然一脉相承。刘伯伦先生《汤祷雨桑林即在析城山》的考文称:阳城桑林古代面积之大,知名度之高,远非他地可及,是世所公认最早的蚕桑大县,太行山南段、中条山、太岳山周边一代正是古代蚕桑业发达之地,西起运城,东至阳城,沁河南段的中条山南北古代桑林茂密。先秦的“濩泽”(今阳城),是以深山大泽的“濩泽”及其南部的大片桑林两部分组成。古代桑林的面积占到了今阳城县域的一半以上。后来命名的桑林乡,还占不到古代桑林面积的五分之一。如若“濩泽”的“桑林”面积不大,蚕桑业不那么兴旺发达,帝王们是不会光顾此地的。至今这一带以“桑”命名的村庄尚有上桑林、下桑林、上白桑、下白桑、范桑沟、桑园沟、桑园河等。更有一条自古至今流淌着的桑林河(今称涧河)。更有一绝的是:在全国所有至今称作“桑林”的地方,只有阳城桑林村有座汤庙,其门上匾额写的是“桑林遗泽”。
世纪之交进行乡镇体制改革时,桑林百姓曾请求留下桑林乡,但沧海桑田,这里已属边远之地,于是被台头乡合并,新设蟒河镇,汤王的祭坛名字在地图上从此抹去。如果当时我知道“桑林”在古代有如此显赫身世,作为县委书记一定会建议保留桑林乡的建制或名称。可惜这一失误如今已经难以挽回。
县城东北的芦苇河像它的名字那样富有诗意。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造访这里。他在《水经注》一书里称芦苇河为羊泉河。因河两岸芦苇很多又称芦苇河。清澈的河水珍珠般串起了一个个村庄,羊泉、芹池、町店、寺头、八甲口,村名就是一幅农耕文明的风俗画。牧歌声中,羊群悠然飘过,清澈的河边一畦畦绿油油的芹菜精神抖擞。芹菜园的田舍旁开着一个小小的门店,来往的人们在这里交易物品。春祈秋拜是村民的节日,四乡八村的人们,带着贡品到寺院里祈愿。丰收的季节,村民大车小车拉着自己的丝绸等农产品,来到八甲口集市进行贸易。如今,这里仍然保留着一方纯净的山水。村名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境界,它好像表达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是,留给人们一种悬念,一种猜测。
古人逐水而居,于是河流就成了村落的命脉,它用许多方式刻意或随意地勾画着农桑文明的许多符号。沿河而上,不经意地走进张家庄,抬头看到那古旧厅堂“耕心种德”、“耕读传家”的匾额,好像忘记了我们身处喧嚣的工业文明时代。芦苇河到此已经“清且浅兮”,它依偎在张家庄身旁,化石般保留着传统农桑文化的耕作习俗。如果说阳城是华北蚕桑第一县,那么张家庄就是阳城蚕桑第一村,也是华北养蚕第一村,这里户户种桑、家家养蚕,一代代地延续着桑脉。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神话无关,与产业政策无关。
读者已经相识的晚英,是张家庄邻村董家岭的一个普通蚕娘。初夏的黎明来得早,蚕娘晚英的蚕事准备必须在太阳出山之前就绪,以候蚕的临产。凌晨三点,朦胧时分,蚕农家家亮着灯。晚英家的院子很大,掩映在一片桑园中。带露珠的桑叶放在门前,怒放的牡丹花在晨曦里摇曳,乡村中无意点缀的风景,让园艺师汗颜。晚英和公公婆婆一起在院子里忙碌着。挂着红布忌物的帘子后面就是我拜访的对象。撩起棉帘走进蚕室,所有人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都是一连串的谨慎。一间窑洞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洒满了石灰粉,各种蚕具有序地摆放着。中间摆放着一个蚕匾,用白棉纸盖着一尺见方的蚕卵。五月的天气已很暖和了,但窑洞里还生着火,晚英反复观察着温度器的变化,低声寒暄中天色已发白,意味着蚕将临产。蚕种上面隔着的白棉纸很艺术地铺盖了一层嫩桑叶,叫作呼桑。随着太阳光的莅临,揭开棉纸,已是黑渗渗的一片。这些幼蚕似乎在卵里就能嗅到桑叶的清香,踏着光的节奏蠕动着来到人间。我用180毫米的镜头观察蚕的世界。小小的蚕虫,与婴儿一样饿着肚子来到人间,闻到桑叶后,它们的生命就活跃起来。晚英说,收蚁过程约需两个小时,一张纸可出二万头。程序要求很严格,用秤称蚕种,称桑叶,还要用羽毛不停地收蚁虫,然后用传统的箩面粉的箩均匀有度地在蚕纸上撒一层石灰粉。两小时后,晚英对没有出卵的蚕进行分离。她说,没有破卵的蚕是怀孕期未到。做完这一切后,她带着篮子和剪刀到屋背后的桑园里挑选桑叶。

柏树蔟

谷杆蔟

蜈蚣蔟
望着嗷嗷待哺的蚕虫,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人与蚕原来是一个生命守护另一个生命的故事。爱、温暖、困境和坚强是养蚕人和蚕虫生命的主题。小小的一头蚕虫,一出生就昂着头,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小马驹。它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复杂和风险。蚕生命的轮回是如此短暂和单纯,但它的世界同样精彩。生命的历程都是相对的。在人看来,蚕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蚕看来,它要经历长大、吐丝、变蛹、破茧、交配、产卵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相形之下毫不逊色。遥望星空,回望历史,人的生命何尝不是短暂的一瞬间?蚕用夸张意象的行为完成极度的写实,是一种高贵的表达。蚕的生命史注满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悲悯主义色彩,是对生命的祝福,是对生存价值的礼赞。我拿起相机,狭窄的空间使机架无法摆放。机架靠在我的身上,一呼一吸都影响着照片的质量。为了这千分之一的感动,我屏住呼吸完成了这组照片。
微观拍摄是一件很辛苦但也很过瘾的事。养蚕人的禁忌越多,我的创作欲望越大。我用手电打着光,用一个姿势把蚁虫的生活史做了有趣的记录。望着晚英挎篮采叶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金色的晨光中,我想起了《诗经》中“桑者闲闲兮”的美丽场景。只有在蜿蜒的芦苇河畔,方能享受到这种古典式的乡间生活。
沿着芦苇河,我尽情地咀嚼着扑面而来的桑树清香,踏进了掩埋在荒草中的灵泉寺遗址。位于蚕乡芹池芦苇河南岸的这座寺庙已经无存,但清康熙年间阳城知县项龙章的《灵泉寺松月》给了我丰富的想象空间。冷月、古刹、青松,倒映在芦苇河中,河水缓缓流动,在静静的蚕乡之夜,演绎出万种风情。“莫道荒山冷无主,有万个松堪数。况夜夜月明来照汝。月色也,松多处;松色也,泉多处。山寺日斜风满树,鸟弄酸如雨。晚樵归,踏响云边路。月去也,泉围住;泉去也,松围住。”难知这位知县在何许心境下写出如许妙句,连他所用的词牌《酷相思》都是那么美妙,给阳城这册线装古书平添了一抹丽色。项知县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虽然当年笔下的灵泉寺风采难觅,犹可慰藉的是,泉去也,河还在,松去也,桑还在,繁忙的蚕乡,夜景依然。
线装的阳城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那样的美好,安静厚重,大气磅礴。蚕桑文化更是此地流传有序的生活方式,从仰韶文化或更早时期直至今天,生生不息,从未中断。每一塄,每一地,每一树,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人,都延续着祖先的血脉,传承着新生的冲动。蚕的故事留在那美丽的小城中,写在那厚厚的线装古书里。

养蚕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