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问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愧见朱樟

在古泽州这座历史名城中,说起外来客,也有几人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晋城县令程颢。而真正全身心沉浸在这方土地,把这里当作精神停靠之所的,我更推崇清代雍正年间的泽州知府朱樟。

雍正十一年(1733),应该是在冬季,朱樟千里迢迢,长途跋涉,登上太行山的这座小城任职。初识泽州,“凭栏远眺,一片孤云悬在天际”,从诗里流露出几许只身赴任异乡的落寞,但当他住下来后,则对泽州有了新的认识。四首五律组成的《初抵泽州》是新任知府对泽州的认知:

符分上刺史,官拜古诸侯。郡掾遥尊郡,州民只梦州。林端分绀塔,城角挂飞楼。每欲凭阑望,孤云天际浮。

服贾居奇货,求田非窳农。山川余禹迹,庐井接尧封。阵结长蛇势,天摩倚剑锋。爱看冬岭秀,尚健一株松。

问俗乃纤俭,唐风蟋蟀存。每从河觅路,多以匠名村。夜火钻煤穴,春冰漉瓦盆。时平撤巷栅,鸡犬认柴门。

千峰疑合沓,二水弄潺湲。王烈空留髓,嵇康竟下山。悬崖粘乳穴,杂树隐乔关。倘许供吟啸,来乘几案闲。

他看得很准确,这里的商人经营着铁器等独特的商品,挣了钱往往回家买地。这里是尧禹遗泽之地。当地民风勤俭淳朴,颇有古唐遗风。这个地方的村名很特别,叫什么“匠”的很多。赶上个好世道,人们也不再用篱笆阻挡入村的道路,村村鸡犬相闻,一片升平景象。 这里有美丽的山川胜境和美好的人文胜迹,假如我有时间吟唱,一定要好好歌赞一番。

泽州应该欣喜,朱樟不仅是知府,也是一位诗人。他学历不算高,仅是钱塘一举人。曾在四川江油做知县,后调入朝中做工部屯田司主事、员外郎、户部郎中。雍正十一年起,在泽州任上经历了六年。今天我们虽离他已近300年,但他当年留下的足迹仍有一种血脉跳动的感觉,在他的诗、词、文里仍然能体会到,连他当年踏雪访民情呼出的哈气,都那么有立体感。他在繁忙的政务中刊刻了《郝经文集》,主修了一部很有价值的《泽州府志》。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的文字为泽州古迹做了很多标记,也为今天的考古人提供了许多言证。丹河之滨,浮山之上,女娲庙绝壁处有六字摩崖“女娲氏炼石处”,苍劲有力的六个大字是朱樟的笔迹。沁水的端氏古镇、高平的丹果酒、阳城的桑皮纸、丹河垂棘洞的美玉……循着朱樟的诗去怀古是一件很过瘾的事。

这位知府用六年时间走遍了泽州五属,而走过的地方多见盛产蚕桑之地,诗中对蚕桑、丝绸的深厚情怀也会不时流露。《高平书事》生动地描述道:“丝穿驿路绕平岗,高树参差半夕阳。箭镞含冤霾杀谷,战壕留鬼笑输场。帘飘淡白梨花酿,门掩深红柿叶霜。篱外几番啼络纬,不知织女为谁忙。”中间两联追忆了古代两场著名的大战,描摹了两种主要的物产,首尾联却自然无痕地伸延至这里的名产丝绸来。将“驿路”喻为“丝”,何以不是暗喻由此而起的“丝路”;而由蟋蟀(络纬)的叫声“唧唧复唧唧”,怎能不想到“木兰当户织”?这声“为谁忙”的深深慨叹,借耳边的“纺织娘”,放大到了家家户户的织女身上。

《泽州府志》中收有朱樟两首写门火的诗作。《咏火判官》应当是初见泽州这一风俗时的感觉。诗作始写知府偕友人饶有兴致穿行于一派喜庆升平景象中,风趣地勾描了火判官的炙手火迫,结于自己的欣慰与坚守:“家家栏槛烂星辰,暖眼何曾起暗尘。丞相嗔来能炙手,酂侯火迫已班春。官街到处藏温户,陋巷于今少曲身。点雪炉边消内热,不嫌太守我独贫。”然而,当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又痛感门火风俗的弊处。“月额厝新火,照耀夜不寒。绝似绛帕吏,烧香迎红鸾。籶盆围树根,酿和春一团。恐被元绪笑,伐汝同芳兰。维桑合恭敬,楼叶青如槃。懿筐主蚕职,岂忍斨斧残。此乡尚茧丝,能毋发永叹!俗薄宜改而,喜气生门阑。”此诗有一个长长的序:“泽郡元旦,家设门火,即官府署亦同,其木用桑。夫伐松代明,古人惜之,矧桑为饲蚕之树,取而薪之,旦旦而伐,其何以继乎?”用东坡“夜烧松明火”韵以示郡人,冀敝俗之速改焉。

一读之下,令人心生些许感动。泽州民间这种用桑木烧门火的喜庆风俗,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烧到元宵节,知府忧心年复一年砍烧,会影响泽州养蚕少了桑叶供应而危及这一产业。于是大力提倡用松枝代替。想来府署门前率先使用松枝来烧门火了,但用什么更有效的办法劝谕全府五县百姓呢?朱知府精心写了一首宣传诗权当布告。诗中借名人名作“夜烧松明火”之力传扬;引用三国时的吴国典故,趣言生门火并非烹老龟(元绪)恐怕不熟,劝人不烧桑木;又借诗经名句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隆重提示郡人要对桑树满怀敬意。桑树托载着百姓赖以谋生的蚕丝业,怎么能忍心去斨残它呢?希望郡人即速改掉这一“敝俗”。

泽州理当庆幸,朱樟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个蚕桑专家。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朱樟凭两条腿成年累月丈量着泽州四野,从天井雄关到长平古战场,从陵川石勒冢到阳城千峰寺,在他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关驿、谯楼和寺庙,更重要的是社情、民情、桑麻情。或许他出生江南,对桑麻有特殊的情结,所以他对蚕桑的研究格外重视。用今天的眼光看,一个下辖五个县的市长级主官,应该也算日理万机,竟然对蚕桑的研究胜过家。

从蚕桑之乡来的朱知府不仅力倡保护桑树资源,更在推动泽州革新育桑养蚕方法上下工夫。朱樟的《冬秀亭杂记》记录:“往与阳城田侍御树滋论蚕桑事,谈及吴中苏杭等郡倚蚕为春收,栽桑之法与山右不同。南桑先下子压条,少长接枝,其叶厚而大。起不接者名野桑,饲蚕不宜。……泽郡桑多不接,生崖磡路旁,不加灌溉,土不肥润,任其荒燥,每见叶多筋丝。茧丝过粗,上机组纴,每多纰颣,皆不讲培养桑本之故也。”朱樟从江南到北国,感觉到环境和方法的差异导致桑叶品质的差异,也会导致茧丝品质的差异,故决心推广培桑之法。他秉灯夜读《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农桑要旨》、《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博闻录》、《群芳谱》,从诸多典籍中编采出各种栽桑、采桑、护桑的方法。朱樟对泽州蚕桑发展信心十足,他骄傲地告诉更多的人:“泽州蚕丝之利甲于他郡,因编集种桑之法以示邦人。他日桑田春茂,行南陌者幸毋忘使君也!”用心良苦,跃然纸上,今日读来倍感可敬可亲。

摇纡

塑料折蔟营茧

朱樟对蚕桑的关注应该更早。据《冬秀亭杂记》言“往在志局,与孝廉协中论养蚕法” ,就已对《杂五行书》、《齐民要术》、《农桑通诀》、《农桑辑要》等书所载的培桑方法进行过讨论,也收录进《冬秀亭杂记》中。如《韩氏直说》的“蚕有八宜”:“方眠宜暗,眠起后宜明,蚕小向眠时宜暖宜暗,蚕大并起时宜明宜凉,向食时宜有风,宜加叶紧饲,新起时怕风宜薄叶慢饲,蚕之所宜,不可不知。”《务本新书》记载“蚕忌”有:“忌食湿叶,忌食热叶,蚕之初生忌屋内扫尘,忌煎煿鱼肉,忌烟火纸房内吹灭,忌侧近舂捣,忌敲击门窗、灶箔有声之物,忌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忌灯火光夜照窗孔,忌未满月产母,蚕母忌换颜色衣服、洗手洁净,忌带酒人饲蚕抬解,忌烟熏,忌放刀灶上箔上,忌热汤泼灰,忌衣孝人入家,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五辛麝香等,忌当日迎风窗,忌西照日,忌热著猛风暴寒,忌正寒陡令过热,忌不洁净人,忌蚕室近粪秽。”这些经典的蚕桑理论积累,为朱樟提振泽州蚕业,做了重要的铺垫。

朱知府不仅对蚕丝业亲力亲为,同时对相关物产也高度关注并留下记录。如《冬秀亭诗话》所谈陵川的“麻”:“陵川僻居万山中,为一郡清凉之域,其地宜麻。往与林明府问及麻利,大都南麻外韧内脆,唯产陵川者中外坚韧,绹制桅索,外虽磨鋊而内不绝股,故舟人利之。”同时亦辑录《齐民要术》、《农桑要旨》等书相关种麻、剥麻内容,“用书数则,以示邑人”。谈阳城的“葛”则称:“阳城占太行之阳,析城在其西南,山脉融结,草木丛茂,产野葛,引藤蔓生,可缉作布,惜邑人未知其法也。”因而他又附录采葛法、练葛法等,期望邑人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野葛资源。其实麻和葛都是古代织老粗布的主要原料,今天晋城正在努力发掘丝麻系列制品的特色产业和市场潜力,或可告慰这位“老市长”的期望。

泽州不能忘记,朱樟不仅是蚕桑专家,还是一个举善之官。古代为官的人,大都有浓厚的儒家教育背景,为官后对于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捐资助学不遗余力。朱樟在任期间修学校、修学庙,在五县的县志里有很多记载:“高平县学丹雘剥落,急需修整。邑令诸侯以议葺事来告,樟亲诣黉宫,见其荒芜不治,正殿北极瓦椽零损,崇圣祠中楹崩漏,风雨飘摇,目视心骇。樟忝郡守,捐俸如干。”本来清贫的知府,为了守邦有责,乡校之兴,还经常为修学校,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朱樟在泽州仅有六年,但做了很多善事。修学校,建谯楼,研桑麻,寻古迹,根除陋习,乡土与百姓就是他做不完的一场梦。朱樟是一位很有人文情怀、体恤民情的好官,是一位才华卓著、涉猎甚广、忧国忧民、清正廉洁的平民官。

乾隆四年(1739),在告老还乡前一年的除夕夜,朱樟写下了题为“甲寅泽州官舍除夕”的一组七律。这五首诗可以看作其六年知府职守的剪影与小结,让我们试着用白话文流畅地大略解读一遍。

“廨舍焚香净扫除,虽非吾土亦吾庐。肥冬已饱三分雪,薄植粗供五亩蔬。去日堂堂聊复尔,百年草草独何与。委符但作躬耕计,小漉春田带月锄。”——过年啦,我把官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焚起了年香,忆起一年的过往,感慨颇多。这里虽不是我的故土,但也是我为官的地方。今年冬天雪情很好,明年的农业又有好收成了。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了,匆匆百年能做点什么呢?于是发了一号文告,督促百姓做好来年春耕的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桦独闲销午夜长,织鸟催老太奔忙。无钱且作赊呆计,有谱容修嫁树方。西岭斜吹姑射雪,春泉遥乞帝台浆。难追灯火钱塘梦,记别家园近十霜。”——冬日的夜晚显得很长,光阴如梭,忙忙碌碌已经快步入老年了。万事待理却没有钱来支撑,只好先赊着吧,反正要做的事情必须做成。西岭的大雪覆盖,预示着明春雨水很好。半夜三更对着灯火忆及故乡杭州的旧事,不知不觉,离家已经十年。

孵化中的蚁蚕

茧衣茧廓

“望外无穷尽白云,添挝衙鼓夜将分。问年何止退三舍,喻战犹堪张一军。梅信暗通花眷属,椒馨微散酒知闻。湘帘乍揭西风劲,独倚寒门看雁群。”——窗外天空一望无际,衙门的更鼓告诉我已经半夜了。明年我就退休了,但是还想好好干一番事业。可是岁月不饶人,明年秋天我就要退耕田园了。

“愁无长物抵家珍,谋醉何堪问鬲津。岂有壶觞延父老,但留鹅鸭闹比邻。钱分白打能消夜,户设红灯已待春。卧瓮浮蛆新酿熟,即看虚漉到疏巾。”——想到退休,我做官这么多年,居然没有一件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让我带走。只好把自己泡在酒里,可是我连买酒请父老乡亲的钱都没有,只能就着几只鹅鸭宴请邻居们了。除夕夜给人分点钱来消夜,可是明年春天还要继续努力。看着瓮中一坛新酒,心里也就感到宽慰了。

“频将喜事报天公,珠斗横斜柄指东。好客回翔宾幙外,残年抛掷簿书中。酬恩愧乏丝毫补,课夜宁无尺寸功。爆竹烘街夸疾走,老翁真个学儿童。”——今夜,家家都要祭灶神,祈求他把人间的喜事报到天上。斗柄东指,我还在异乡宦途,只能把残年埋没在一件件公务之中。想感恩,却拿不出谢礼,深夜静思,没有什么功劳。不如到街上学着孩子的样子放点鞭炮。

诗里诗外写出了知府大人的清贫、坚守与豁达。

穿越历史,我在诗里见到了这位旷达的古人。他那豪爽的态度、风雅的谈吐和热烈的情感,不由得你不稽首拜师。我与朱樟曾有过一样的经历,却没有他那不拘形迹在乡间问策,没有他那质朴中的纯粹,没有他那读书破万卷,在繁忙的公务中沉浸在思古的幽情里。他崇拜收复失地的英雄刘昆将军,他崇敬品格高尚的嵇康、王烈,并将这些古老的魅力,凝成人生的韵味与智慧,砌成自己生命的砖瓦,去塑造又一个自己。

在诗里,你能品出他与邻居、友人和同事的真诚与热情,那种热情没有虚假,没有做秀,是那么的纯真。在诗里你能体会到他的简朴与拮据,但他没怨言没情绪。除夕夜与乡亲们守着一坛柿酒,伴着更鼓,划算来年的农事。你能真切地体察到他对公务的操心与责任。

捧着朱樟的诗,我浮想联翩。生活中总有许多力不从心,甚至无可奈何,但想到那遥远的朱樟穷其一生,尽责尽力,自己是如此卑微。朱樟为泽州人塑起了一座丰碑,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自以为是地活着,心里却早已一片荒芜。没有足够的准备,去做好人生这道题。

这位旷达的古人怎能不令我等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