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医者初心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3 援藏路上十八年

讲述人:郭万首
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教授
我的援藏之路始于2001年,当时我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二院”)挂职副院长。
首次援藏工作结束以后,我的援藏之路并没有停止。在这18年当中,我多次到西藏帮扶二院,也参加了自治区其他的援藏工作。后来,我们科室先后有8人次来到了二院工作,其中5位医生工作一个月以上。
这样做是为什么?凡是援藏过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回到内地后还会关心西藏的发展,想为西藏的发展做些什么。这就是西藏情结。
刚刚来到二院的时候,二院的条件非常简陋,骨科条件更不好,甚至没有像样的骨科器械,常规的工作很难开展。中日友好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援藏工作,批了20万元来帮助二院购买器械,把整套骨科基础建立起来,并开展常规工作。
当时二院骨科在西藏没有什么影响。如何能够让二院骨科立足,并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我当时考虑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和国内骨折治疗技术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骨折髓内钉治疗技术正在推广,但是在我们西藏还没有。
我决定要把这个技术引进西藏。然而,二院院长嘎布第一个提出反对,理由是价格太贵,老百姓接受不了。其实,这个手术并发症很少,治疗周期又短,总体算来费用比普通治疗费用还少。中日友好医院对此事非常支持,为二院购置了5套髓内钉耗材。
第一个患者是个18岁的小伙子丁增桑布,是前期治疗失败的病人。接受治疗后效果非常好,他的妈妈在二院附近的地热工作,后来,我再来援藏的时候,她还带着儿子为我献过哈达。
成功的病例说服了嘎布院长,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当时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非常多。因为术中锁定钉要透视,但是当时二院只有一个现在已经禁用了的简易的手提式透视机,同位素作为放射源。最开始是我来做透视,每次做完手术以后,第二天会感觉全身无力。为了开展这项工作,又是中日友好医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二院买了一台C型臂透视机。
郭万首医生在外科楼道讨论病例
自此,二院的骨科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技术很快被推广,开始是我做,后来我带着助手做,最后是二院本地藏族医生来做。二十几例手术以后,在西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片子拿到其他医院,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技术,只知道是在二院做的。于是自治区其他医院开始向二院骨科医生学习。这个技术引进从零到推广,使自治区骨折治疗技术迈上了一个台阶,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后来,我又帮助二院把将这项工作做了总结并发表。二院骨科开始在西藏自治区立足。
第一次援藏结束后,当时我对二院骨科的发展有两点体会,第一要根据当地需要,第二要自己去做。我看准了老龄化社会骨性关节炎的问题。在西藏的高原生活习惯,导致骨性关节炎病人非常多,我就想,二院以后要开展关节置换手术。然而当时在西藏不能做关节置换手术,病人要到内地去做。通过双向交流、短期培训、参加及举办会议等形式,二院骨科关节置换团队逐渐建立起来。现在二院骨科关节置换技术已经走在了西藏自治区的前列,年手术量已达160台。
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很重要。今天上午,我又做了一台示教手术。我想,西藏可以请内地专家到这来做手术,这很容易,做完了专家走了,但是患者留下了,会有很多问题。多年来,我为二院培养的藏族医生自己可以独立做手术,快速康复的理念也与内地同步了。
看到西藏政治经济蓬勃发展,二院骨科医生不断成长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中间,也有我的一分耕耘、一分努力。一朝援藏路,一生西藏情。援藏路上,我已经走过了18年,今后,我会继续为西藏的发展进步,为咱们的健康中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