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1]
[译文] 天之道,就像拉开的弓箭。要是高了,就压低一点;要是低了,就抬高一点;有余的就减损它,不足的就补益它。天之道,减损有余而补益不足。人之道则不是这样了,减损不足的而补益那些有余的。谁能够以自己的有余而奉献给天下?唯独有道的人可以做到。所以,圣人有作为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使事情成功了却不居功,因为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释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句,把天道的作为比喻成一个张开的弓箭,弓箭张开是有目的的,即瞄准要射的对象,所谓“有的放矢”。弓箭既是以瞄准的对象为目的,那么弓箭的抬高与压低全然以对象的高低而决定,虽然似乎有一个弓箭手在操作它,但不是以弓箭手自己的好恶来决定的,这就是一种自然决定论了。如果弓箭不是瞄准对象,便射不中对象,那就不是张弓射箭的目的了。这个“弓箭手”自然是看不见的,因为他不显示自己的作为,但是他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一切以对象为目的,而没有自己的偏好与爱恶。“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天之道的“张弓”精神的人间化落实,天的精神必定会以自然力量或者人间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自然平衡的作用,使其呈现出均衡、平等,因为自然之道不能够使“有余者”永远有余,“不足者”永远不足,使“有余者”得到减损,使“不足者”得到补益,这正是天道公平的作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句,表示“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根本区别与相悖。“天之道”既是以对象本身的需求为目的,那么,对象需要高就抬高,对象需要低则放低,一切以对象的需要而定,对象有余,就当适当地减损它;对象不足,则适当增补它。老子在这里没有说如何减损或增益对象,只是说天道的目的性很强,像张弓射箭一样,并没有说像“立竿见影”般地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公平与合理,但老子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看起来舒缓,并一切又都在它的笼络之下,天道一定要实现它的目的性,就像自然界的平衡一样,自然环境自身具有净化、调节和平衡能力,使不和谐、不均衡的自然重新回归于和谐与均衡。当自然或人的某些作为破坏了自然净化、调节和平衡能力的时候,那么天道将要强制地实现平衡,而那种情况将以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的牺牲为代价。
“人之道”相反,因为人以利益与“恶”为驱动,由此形成的社会也以利益为纽带,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及阶级、阶层与集团,在这些关系基础上建构的制度也都是以保护自身和同伙人的利益为目的,尽管人们都在为自身的利益竞争,但这样的竞争不会是公平的,有了钱的人更容易赚钱,有了地位的人更容易得到地位,使穷的人更穷,富的人更富,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奉有余以补天下,唯有道者”句中老子的语气是对世俗社会的人表示失望的,人既然为追逐利益、名誉与地位而活着,那么便不会有满足之时,因为追逐利益、名誉与地位本身成为人活下去的理由。如此,有谁能拿出自己的“有余”而奉天下呢?说“有余”,是对于他自身的生活需要来说有余,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有余”呢?这并没有确定的界限,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君主拥有天下也没有觉得“有余”,商人富可敌国也没觉得“有余”,但是,老子既说出“有余者”与“不足者”,那么一定是能找出这道界限的,根据只在人自身,在于人对于生活的要求高低,你觉得有余就是“有余者”,你觉得不足就是“不足者”,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的贫者有余、富者不足的情形,即贫穷的人可以拿出自己有限的财物帮助他人,而富者越有钱越吝啬。“唯有道者”,在一般意义上,应该理解为“得道者”。如果没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便不可能有满足和有余的感觉,也就不会拿出多余的财物以奉献给天下。我们可能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却不见得愿意拿给“天下”,因为拿给亲戚、朋友可能得到感恩与回报,拿给天下是不太能够指望感恩与回报的。“奉天下”与“帮他人”是有分别的,所以,“奉天下”应当是得道之人。老子有没有将求道的人排除在“损有余而补不足”之外呢?应该没有。求道者既追求“天之道”,那么他们是可能产生自己有余的感觉的,他们可能会知足,既已感到有余、知足,当能做出损自己的有余而补不足的事情来,只是能否“奉天下”,即只讲求奉献天下人而不选择特定对象,不求感恩与回报,那就要看思想境界有多高了。[2]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句,承接上句“唯有道者”,意味着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圣人因为有超越的心智与境界,不在意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故而他推动了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不让人知道他行了这样的事,甚至主观上就不觉得自己做了这事;把事情做成功了,却不占据成功者的位置,悄然地转身了。这一切都归根到他不愿向世人显现自己。不愿显现自己,无非是想让人们知道,事情是自己发展成这个样子的,或者说,事情做成功了,是当事人自己完成的,是人们自己创造和完成了这些事。至于那个张弓者,只是用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后面推了一把而已。
[1] 这里采用王弼本。河上本写为“不足者益之”;傅奕本写为“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帛书本写为“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2] 成玄英《老子注》:“谁能有财德以施天下苍生乎?唯当怀道之人。独能济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积而言奉者,示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