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争而善胜

不争而善胜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

[译文] 勇于刚强则会死,勇于不刚强则会活。这两种勇敢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的所好所恶,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呢?所以,圣人都难以勇于刚强。天之道,不与人争斗,却善于取得胜利,不说话而能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然迟缓而善于谋划。天网极其广大,却稀疏而不漏失。

[释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句如何理解呢?“勇敢”在老子的时代不是一个通用的双音节词,“勇”就相当于“勇敢”,如“慈,故能勇”。所以,“勇于敢”,也就不是勇敢的意思。“敢”字,相当于刚强的意思,它相对于柔弱,如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刚强、坚强,在老子这里都只是负面的意义,意味着逞强、示暴、施暴,做一些冒险、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强梁者不得善终,以暴易暴者也终为暴力所毁伤。无论是“勇于敢”,或“勇于不敢”,都是勇敢地采取了行动,一种是勇敢地采取了刚强,另一种则勇敢地采取了柔弱,其实都表现了某种意志。“勇于敢”好理解,“勇于不敢”则易被忽略,以为采取柔弱不需要意志似的,其实不然。无论遇到何种境况,无论是得势或不得势,都坚守柔弱的姿态,这既表示了谦逊的本色,又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柔弱并不等于怯弱,不等于缺乏力量,也不等于缺乏战胜敌人的手段,柔弱的姿态本身就是手段。有人把老子“勇于敢”理解为“血气之勇”,把“勇于不敢”理解为“义理之勇”,不无道理,因为后者是一种理智的勇敢。[3]这两种“勇于”,产生的结果相反,在老子看来,“勇于不敢”总会带来利,“勇于敢”带来的是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句,意思是天会体现某种意志,它会有好恶之情,那就是好生恶杀。而这个缘故,并非常人所能明了,以圣人之明,当能够理解天意,故圣人也不例外,难以行“勇于敢”之事,何况无圣人之明的人呢![4]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句,是讲天道的作为。前面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里则说出了天所不曾说出的好恶。“不争而善胜”,就是“勇于不敢”,不与人争斗,却能胜人,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5]

“不言而善应”句,天虽不说什么,但善于回应天地自然的变化,使其体现出规律性,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6];另一种理解是,福善祸淫,天能够及时做出善与恶的回应。[7]这两种理解都不出老子的本意。

“不召而自来”,意思是天道看起来离人很远,却能让天下的人和事都处在其观照之下,需要的时候毋须召唤,它总能及时到来。这个意思也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天使万物体现出自然必然性,处柔弱却能使万物归顺;[8]二是人事的善恶报应,不待召唤而降临。[9]这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而且,在老子那里]也的确没有万物与人事的区分。

“繟然而善谋”,“繟然”,有的写成“坦然”,有的写成“默然”,[10]意思不冲突,这里从“繟”。“繟然”为舒缓的样子。意谓天道虽然宽舒、迟缓,其实善于为天下的人和事谋划。这个谋划,不是要服务于天道本身,而是以人与事物本身为目的,设身处地为其谋划,让天下人和事物实现自己应该成为的目的。不是要宰制天下的人和事,而是要成就他们自身。[11]论家多以“善谋”为赏善惩恶的报应,当不达老子本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指自然之道像一张广大无边的网,天下万物与人间社会皆在其网罗之下,它看起来很宽绰、稀疏,但它决不会漏失。这句话在后来的运用中逐渐演变成司察人间社会的善恶得失,而不会漏失。[12]进而演变成法网恢恢的意思了,比喻国家的宪纲广大宽疏,却没有任何犯法者可以逍遥在法网之外。[13]

老子的意思很清楚,天道与人道之间,差距甚大,天道崇尚柔弱、容让,人道崇尚刚强、刻薄;天道也有类似人一样的好恶,但天道追求以天下的人和事的自身利益为目的,人道追求人的欲望满足为目的;天道广大而无为,然而,天下的任何事情又无不在其网罗之下。

过去有一个传说:商汤王见到一个编织罗网的人,这人四面设网,说:“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下冒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都在我的网罗之下。”汤王说:“噫!够严密的了,要不是夏桀王做不出这样的事情。”于是,汤王拔掉了网的三面,只留下了一面,对这个编网的人说:“过去蛛蝥编织网罟,今天的人要学舒缓,想要左的随他左,想要右的随他右,想要高的随他高,想要低的随他低,我只要取那些敢于犯命的。”远在汉水之南的人称赞商汤王说:汤王的美德可以普及到禽兽。最后,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王。要是四面设网,未必能得到鸟。汤王去掉了网的三面,只留一面,却网罗住了四十国,可见这网不仅仅是用来网鸟的。[14]

[1]河上、王弼本相同。傅奕本写为:“默然而善谋。”帛书本少“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另外,“繟然而善谋”写成“坦而善谋”;“天网恢恢”写成“天网”。景龙本、敦煌本也无“是以圣人犹难之”句,任继愈以为“古代的注解误入正文的”。(《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8页)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引蒋锡昌语:“‘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第322页)

[3] 李道纯《道德会元》:“敢于好勇,杀身之本也。勇于不敢,终身无害。勇于敢,血气之勇也。勇于不敢,义理之勇也。颂曰:敢勇常轻死,顽牛不畏鞭。试看狂劣者,鼻孔几番穿。”

[4] 《老子河上公章句》:“谁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也?言圣人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能行之乎?”王弼《老子注》与河上公理解相同。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圣人犹难为勇敢之事。”苏辙《道德真经注》:“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任继愈《老子新译》同于苏辙,也认“圣人犹难之”为“圣人也难以说得明白”(第218页)。

[5] 王弼《老子注》:“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成玄英《老子疏》:“自然之道,但不与物争,而谦退卑己者,必获于胜善之报也。”

[6] 《老子河上公章句》注为:“天不言,万物自动以应时。”苏辙《道德真经注》的看法与河上公同。

[7] 王弼《老子注》:“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天何言哉,福善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应。”成玄英《老子疏》:“祸福之报,其犹影响,不待言辞而善恶必应。”

[8] 《老子河上公章句》:“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王弼《老子注》:“处下则物自归。”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阴阳之往来,不待人召之而自至。”

[9] 成玄英《老子疏》:“善恶报应,随其行业,不待呼召而必自来也。”

[10] 朱谦之《老子校释》引方以智语:“‘繟然’与‘默然’‘啴然’互通。”又引焦竑《老子翼》:“繟音阐,王作坦,严作默,不如作繟为长。”(第287页)

[11] 《老子河上公章句》:“繟,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严遵《道德经指归》:“寂然荡荡,无所不图也。”《老子注》:“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谋之,故曰繟然而善谋也。”李荣《老子注》:“大道甚夷,故曰繟然。图人之得失,赏罚无差,鉴人之善恶,灾祥不爽,故曰善谋。”

[12] 《老子河上公章句》:“天之罗网,恢恢甚大,虽则疏远,若司察人善恶,无所失也。”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天道恢恢,譬如网然,虽甚疏阔,而无有漏失者。言善恶吉凶无一毫不定也。圣人之于道,虽以无为不争,而是非善恶一毫不可乱。”

[13] 成玄英《老子疏》:“恢恢,宽大也。网,宪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网,甚自宽大疏远,而业无大小,功过酬报,终无差失也。”

[14] 《吕氏春秋·异用》:“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面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于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