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漂移:世界制造业和中心市场的地理大迁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文献回顾:从国别研究到新结构经济学

在现有的文献中有许多经济史国别研究,关注本书涉及的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

Angus Maddison的The World Economy(2006)描述了前产业革命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总体情况和主要产业的情况,并提供了较长时期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数据的估算。

E.J.Hobsbawm的Industry and Empire对英国近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讨论了英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大国、为什么在短暂保持这一地位后较快衰落等问题。该书包括工业革命的起源、阶段和社会后果,英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英国的衰落及其原因等内容。该书着重描述了工业革命中英国产业结构从纺织业到重工业的升级(Hobsbawm,1912)。钱乘旦和许杰明的《英国通史》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许多事实,对这些事实发生的原因作出了解释(钱乘旦等,2007)。丁建弘的《德国通史》则描绘了德国国家统一、工业发展和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

Seymour E.Harris编辑的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集中了多位经济史学家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的论述,包括美国的人口和移民、就业和工会、经济波动与货币和财政政策、交通和地区发展等方面。其中对本书写作特别有意义的是有关美国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的内容。该书强调了历史上铁路发展、金融市场和制度创新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Harris,1961)。恩格尔曼和高尔曼的《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第三卷提供了美国19世纪和20世纪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的详细资料,包括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制度的描述和详细的具体数据,为我们再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历史。第二卷论述了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劳动力的跨大西洋流动、开拓边疆的西进运动、奴隶解放、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有关经济结构变动的章节对本书的写作很有帮助。第三卷描述了美国20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例如人力资本和信息的重要作用、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城市化、金融业的发展、政府规模的扩大和职能的变化等。这些对我们认识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都十分有益(恩格尔曼等,2008)。

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的The Visible Hand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国19—20世纪公司管理革命的详细图景,其中许多内容极其生动,比如美国19世纪铁路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作用的描述(Chandler,1977)。Clandia Goldin的Strategic Factors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分析了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因素。分析包括劳动、资本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大量数据(Goldin,1992)。Jonathan Hughes和Louis P.Cain的AmericanEconomicHistory是多次再版的美国经济史教科书,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分期进行了介绍。其中对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论述特别有趣。该书描述了美国工业的兴起、铁路的兴建、农业、人口的增加和移民、城市化、大公司的垄断和政府的干预、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Hughesetal.,2003)。

杨栋梁的《日本近代经济史》对日本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描述,对日本的现代化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杨栋梁,2010)。贺涛等的《台湾经济发展轨迹》从历史和政策的角度介绍了1949—2007年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贺涛,2009)。

Jeffery Williamson的Globalization and the Poor Periphery before 1950从经济史的角度描述了全球化的过程,通过全球化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他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第一次全球化规模巨大,运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生产率的提高使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当泡沫破裂时,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Williamson,2006)。Roger Hayter的The Dynamica of Industrial Locations从产业变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工厂、公司和生产系统在地理上的动态变化。该书介绍了产业地理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制造业的历史变迁,讨论了制造业在地理上的分布及其不均衡性,分析了由于地理分布而产生的贸易的类型。该书对制造业在城市间的转移和20世纪发达国家非工业化在地理上的表现作出了独到的论述(Hayter,1997)。PeterDicken的Global Shift:Mapping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the World Economy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该书描述了世界经济结构在各国公司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下所发生的变革。该书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对多个典型产业(如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食品工业、金融服务业和流转分销业)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产生的变化作出了详尽的描述。该书分析了全球化对各国政府、公司和消费者的不同影响,以及各种力量对全球经济结构变动的抵抗(Dicken,2007)。

近年来,林毅夫等人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强调结构转变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林毅夫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用新古典主义方法研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动态发展的理论框架,强调一国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技术创新推动的。一国的要素禀赋在特定时刻是给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变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新技术的引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时刻根据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其产业。为使一国的私有企业进入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素相对价格必须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在运行良好的要素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决定,因此市场应该成为经济的制度性基础。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有潜力实现高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率。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必须在全球技术前沿上进行生产,并持续在研发方面进行新的投资以实现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林毅夫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应当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多样化的投资行为进行协调,并对动态增长过程中先行者产生的外部性予以补偿。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了结构的变动,对从理论上解释本书所描述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毅夫,2012)。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已有详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资料。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合,提供一个把各国发展联系起来的整体发展的线索,并从中整理出一个理论和逻辑上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