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漂移:世界制造业和中心市场的地理大迁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工业革命的史前状态

工业革命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英国。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现代工业是在英国产生的。此前的欧洲强国如葡萄牙只是贸易国,并不是工业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制造业,工业革命是制造业转移的逻辑起点。为了说明工业革命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在研究工业革命之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工业革命的史前状态。

在工业革命的史前时期,制造业的分布大体与人口成比例。1750年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73%,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在欧洲的扩散,这一比例在1860年下降到36.6%,1953年下降到最低点6.5%,此后才再度开始上升。发达国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例从1750年的27%上升到1953年的93.5%,此后开始下降。就单一国家而言,英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的比例由1750年的1.9%上升到1880年的22.9%,然后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1980年的4%。美国制造业的比重从1750年的0.1%上升到1953年的44.7%,然后下降到1980年的31.5%。美国和英国的比重都是倒V形曲线,先上升后下降。中国和印度则相反,是正V形曲线,先下降后上升。中国的比重从1750年的32.8%下降到1953年的2.3%,再上升到1980 年的5%。印度的比重从1750年的24.5%下降到1913年的1.4%,再上升到1980年的2.3%。中国和印度比重早期的下降反映了家庭手工业被进口的大工业产品替代(如家纺粗布被进口洋布替代)的事实。总的来说,第三世界在制造业中的比例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谷底,此后开始反弹。

就排位的顺序而言,1750年中国生产全球制成品的1/3,排位第一。印度则排位第二。19世纪初英国经济开始起飞,1860年左右超过中国,开始领跑世界。1880年英国的比重达到顶峰,美国排名第二。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制造业的地位发生转化,1900年美国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三分别是英国和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领跑者的顺序是美国、德国和英国。此时美国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一倍。1913年美国制造业生产全球的30%,美国、德国、英国三国共生产全球的60%。美国、德国、英国的排位顺序保持到第二次大战前的1938年。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的比重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日本的比重下降,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比重又开始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3年,世界制造业的排序变为美国、俄罗斯(苏联)和英国,不过美国领先俄罗斯达四倍以上。1980年美国、俄罗斯(苏联)领跑的格局未变,但日本超过英国成为第三名。此后日本和中国继续赶超。

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夜,工业革命的幽灵已经在欧洲徘徊多时。不同国家的不同尝试为工业革命作了不同的准备。在工业革命的史前期,工业革命就像开锅前的粥一样,在不同的地点冒泡,急需找到爆发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