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旧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正在显露出来

1.局限性

前面所述是在现有的(即旧的)发展范式下我们能够解决但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实我国绿色经济目标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在确保增长的基础上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发现其局限性。

因为在现有发展范式下,大部分“绿色行动”只有在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改善“双赢”的条件下才能有可能,而且这也是其他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是支配或影响着国际环境谈判各方的原则立场。这显然与人们宣称的“只有一个地球”不相符合。更重要的是事实——世界的环境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基本事实令越来越多的人怀疑: 不触动现行的发展范式能够改变这种“局部进步、整体退步”的宏观局面吗?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旧的发展范式的政策概括为“无悔原则”。它有两个重要推论: 第一是优先考虑提高效率途径。效率的意义毋庸置疑,问题是能否用它来替代与回避“总量问题”。第二是优先考虑“双赢”的合作,这无疑是对的。问题是以不损害既得利益为底线(所谓帕累托改进),这样的合作机会能占多大比例?是否能解决迫切的问题?仅仅局限于经济学中的边际的、市场交换的思路把握环境问题,回避世界的整体性质,限制了旧范式的方法论之视野与解释能力。

2.旧的发展范式如何压制新发展范式的表现

(1)从对“梯级截流、建坝发电”的争论说起

中国一些环境NGO和专家质疑水电公司在西南每一条江河上截流建坝梯级开发的计划,至今围绕怒江建坝的争论还没有结束。我们深知中国的事情难在不得不面临许多痛苦的两难的选择,包括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与能源供应的矛盾。但是面对怒江这样具有地质和生态的脆弱性、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复杂性以及工程长期影响的风险,他们坚持“审慎的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al)、坚持更加长远的、整体的利弊分析,以免让后代承受巨大的灾难性风险。我们相信如果有关部门真的能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研究分析,只要遵循国内现有评价方法[4]去做,定将强化“慎重上马”的观点。但是由于一些强势利益集团的影响,真正的第三方评价在现实中很少。

我们再看另一层面的问题——即旧的发展范式如何影响思维方式。① 评估方法。严格说现行评估方法论还是有利于局部的短期利益的诉求。如重视可定量化、可货币化的价值,重视近期效益(贴现率较大),过于淡化或者回避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罪推定”(让保护环境的一方举证,而不是让改变或破坏环境的一方举证)等等。简言之,我们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旧的发展理念。② 预设的前提。坚持上马的专家的核心逻辑是: 你看,能源需求摆在这里,风电、太阳能发电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满足这一需求,那么除了大规模开发水电,你没有其他选择。按照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即使国家的这一数量的能源需求只有怒江发电才能供给,也必须看看这件事是否得大于失。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都要放在一起比较,凭什么“因为经济需要,所以我们就只能面对一个选择:要么水电,要么火电,两者必居其一”呢?这个逻辑只有在增长第一的前提下才成立,问题恰是这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就需要做具体分析。为什么我们只能以发展部门的需要为底线安排资源的使用,而不能反过来以生态为底线来调整经济对资源的需求量,使之更为恰当呢?前者是旧的发展范式的逻辑,而后者是新的发展范式下的逻辑,它不承认经济需要对环境容量的不对等地位。其实,这是一个早就存在的、但许多人不愿意正视的矛盾。例如,十多年前水利部门的专家就批评过“以需定水”的理念,提出“以水定需”的新理念。因为正是在前者的逻辑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的枯竭与污染趋势在如此多的城市与工业“反正要发展”的刚性中相继失控蔓延。微观地看,每个项目、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按照“服从经济需要”的理念决策,那么宏观加总之后将是一个多么大的生态赤字!因为在“增长刚性”的发展范式纵容下,总能找到借口不断突破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底线,总能凭借争夺公共生态资源来获取政绩,导致总量失控而留下后患。回顾几十年的历史能够使这一规律看得很清楚。

因此,当下不可持续的项目过多的原因,一是利益集团阻止第三方评价正常进行,二是旧的发展范式从思想理念层次“先验地”矮化了环境可持续性的地位。

(2)可持续消费

中国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已经深陷于国际、国内大公司推动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浪潮。“新生活方式”是环境保护者“最早认识、最小进展”的目标[5]。不仅如此,考虑到世界分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多数贫富不等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可持续消费的困难就更大了。穷人执意要过上富人那样的生活,而富人则有“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容讨论”的底线(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现有的发展范式下,很难达到在可持续消费上的共识,这种博弈无解。博弈之中人们往往更加身不由己,很难听从环境道德的声音、听不进“什么是幸福”的箴言。不愿放弃特权是这种旧的生活方式顽固的、隐含的硬核。世界的关联性说明实现可持续消费,一要彻底摆脱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幸福观,二要放弃少数国家、少数人多吃多占世界资源的特权,但这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公平观,或许还有新的经济驱动力和生产目的……这属于新的发展范式。今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间,一切有助于减缓人类加重对自然压力的行为,一切有助于改变全球发展不平衡的努力,都是在从某一个方面为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为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创造条件,因而都是正当的。

综上所述,旧的发展范式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建立的世界的关联性来统治人们的思想、愿望与行为的。不分析表面现象之后深刻的因果关系,就难以发现这种环环相扣的关联性对于新的发展范式具有强大的“联防”功能,而相比之下迄今人们为环境与公平而做的努力则是局部的、被分割的。它们很容易被淹没、被割裂(例如宏观与微观之间、国家之间、贫富之间、环境与公平之间)、甚至落进陷阱。在旧的发展范式下,新理念的实践难有完整的实践空间,而局部的试验、单一的挑战难以获得期望的效果,这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