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法·修辞(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假言判断

一、什么是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为另一事物情况条件的复合判断。或者说,是有条件地断定某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例如,“如果天下雨,地就会湿”、“只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等。

假言判断是由假言支(假言判断中的支判断)和联结项(联结假言支的连词“如果……就”等)组成。表示条件的假言支叫“前件”,表示依赖条件产生的现象(结果)的假言支叫“后件”。如上例中的“天下雨”、“调查研究”是前件,“地湿”、“有发言权”是后件。

二、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假判定

假言判断根据其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三种类型。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所谓“充分条件”,是指:有此条件,必有某结果,无此条件,未必无此结果,则此条件为“充分条件”。例如,“如果摩擦,就会生热”。有摩擦,必生热,无摩擦,未必不生热。故“摩擦”是“生热”的充分条件。以p、q表示前、后件,公式为:

如果p,就q

“如果……就”可以数理逻辑的蕴含符号“→”表示,公式为:

p→q

汉语中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连词,还有“假如(使)……那么(就)……”、“只要……就……”、“一旦……就……”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判定,要依据其前后件之间是否为充分条件关系来判定。当前件真,后件必真时,这反映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则判断为真;当前件真,后件为假时,这反映前件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则判断为假。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可用真值表表明(此真值表前两行表明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即前件真后件必真,不能假;后两行表明前件不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即前件假,后件可真可假)。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所谓“必要条件”,是指:无此条件,必无某结果,有此条件未必有此结果,则此条件为“必要条件”。例如,“只有笔试及格,才能被录取”,笔试不及格,必不能被录取;笔试及格,未必被录取。故“笔试及格”是“被录取”的必要条件。以p、q表示前后件,公式为:

只有p,才q

“只有……才”可以数理逻辑的反蕴含符号“←”表示,公式为:

p←q

汉语中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连词,还有“必须……才……”、“除非……才……”、“不……不……”等。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判定,要依据其前后件之间是否为必要条件关系来判定。当前件假,后件必假时,这反映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则判断为真;当前件假,后件为真时,这反映前件不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则判断为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可用真值表表明(此真值表后两行表明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即前件假,后件必假,不能真;前两行表明前件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即前件真,后件可真可假)。

从严格意义上划分,以上两种假言判断应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未必无后件)假言判断和必要不充分条件(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假言判断。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简称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前件是后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所谓“充分必要条件”,是指:有此条件,必有某结果;无此条件,必无某结果,则此条件为“充分必要条件”。例如,“当且仅当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就等角”。三角形等边,则三角形必等角;三角形不等边,则三角形必不等角。故“三角形等边”是“三角形等角”的充分必要条件。以p、q表示前后件,公式为:

当且仅当p,就(才)q

“当且仅当”可以数理逻辑的等值符号“↔”表示,公式为:

p↔q

汉语中表示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连词为“如果……,就……,并且,只有……,才……”(“如果而且只有……就(才)……”)。有时也用“只要……就”来表达。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断定,要依据前后件之间是否为充分必要条件关系(也称等值关系)来判定。当前件真,后件必真时,则判断为真,当前件真,后件为假时,则判断为假,这反映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当前件假,后件必假时,则判断为真;当前件假,后件为真时,则判断为假。这反映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可用真值表表明(此真值表前两行表明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两行表明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

三、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及应用

假言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要有:

1.假设复句。例如,“假如(如果)天气好,我们就去郊游”。假设复句主要表达充分条件关系。此种连词有时也可以不反映条件关系。如“如果以前他很幼稚,那么现在他已成熟了”。

2.条件复句。例如,“只有节目好时,我才看电视”。语法上,条件复句可包括有条件句(如“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等)和无条件句(如“无论……都”、“不管……也”)。无条件句中的结果不以条件为转移。例如,“不管怎么说,他也不相信”。假言判断只与有条件句相当。

假言判断的语言表达常有省略,如“贷了款就要还贷”,省略了“如果”。

应用假言判断要注意:

1.不得混淆条件关系。例如,“只有贪污才会犯大错误”、“只要熟悉生活,就能写出好作品”等。前者将充分条件误作必要条件,后者将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

2.准确进行条件转换。例如,“如果是优秀电视剧,那么必受群众欢迎”,可以转换为“只有受群众欢迎,才是优秀电视剧”,还可以转换为“如果不受群众欢迎,就不是优秀电视剧”。转换公式为:如果p,那么q=只有q,才p=如果不q,则非p(p→q=q←p=)。

3.不得强加条件。例如,“如果乌鸦叫,就有祸事到”,“乌鸦叫”与“祸事到”虽然都真,且可以有偶然关联,却没有条件关系。

4.充要条件常用双重复句表达。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中的“人犯我”与“我犯人”之间,运用了“不……不……”(必要条件)和“若……必……”(充分条件)双重复句表达了充分必要条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