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贺”号(日本)
1919年1月,日本海军对川崎造船厂下令,准备建造“加贺”号战列舰三号舰的前置作业,但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日本只好在1922年5月放弃建造,并计划将其改为航母。但因“加贺”号的舰体较为粗短,不大适合改装成航母,因而被列入测试新型鱼雷与炮弹实验品的靶舰名单中。
“加贺”号(1932年)
可是,1923年9月的关东大地震意外地给这艘报废战舰以重生的机会:由于在船厂内接受航母改造的“天城”号舰体因地震导致船台龙骨扭曲,日本政府只得将原定停建的“加贺”号接替“天城”号改造为航母。“加贺”号很快就被拖入船坞,但是原本不在改造行列的这艘废弃战舰为了要改造成航母,还是让日本设计人员耗费了不少时间来重新设计图纸,直到1925年10月才正式动工。
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中的“加贺”号。可以清晰地看到右舷处通向艉部的排烟管道,照片摄于1928年11月
“加贺”号比“赤城”号短了20米,但其布局形式仍基本照搬“赤城”号的设计,同样采用三层飞行甲板式构造,以提升作战飞机的起降回收效率,但如此设计的降落空间也造成了指挥工作的复杂化。原本的战列舰舰体势必导致其航行阻力过大,因此设计人员决定通过加长舰艉部分来扩大长宽比,从而提高该舰的航速。为了方便飞行管制作业,“加贺”号于1932年在前升降机右舷增设舰桥,临时充当飞行指挥所使用。“加贺”号与“赤城”号的最大区别在于动力设备的变化。由于最初为战列舰设计,“加贺”号并不过分强调高航速,所以该舰的设计锅炉数量和最大功率都比“赤城”号小很多。改造后的“加贺”号内舱空间被大大简化,动力舱和烟道都十分狭窄,这种牺牲舰体损管控制的代价换来了日本主力航母舰载机数量的最大化。在烟囱的设计上,日本仍处在摸索阶段,为了有别于“赤城”号与“凤翔”号的设计,因此参考了“百眼巨人”号的设计,在两舷装设巨大排烟管,侧舷延伸到舰艉,引导烟气向舰艉排放,但这种设计后来被证明并不成功。
准备离开港口的“加贺”号,照片摄于1930年。注意其中层甲板前部已经安装上200毫米主炮
在1928年进入服役后,“加贺”号一度因为航母数量不足而未被编入航空战队。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作为日军的急先锋,派出舰载机编队对苏州和杭州进行轰炸。从1934年6月至1935年10月,“加贺”号在佐世保海军造船厂进行改进,改进参考了“列克星敦”级的设计。但在“友鹤事件”后,为了减少侧风面积,所有日本舰船都重新演算了舰体重心,因此和“赤城”号一样,它被改成一层全通式甲板,但作为不同的尝试在右舷设置了舰桥,烟囱改为右舷向下弯曲的大型式样,同时加装了大批防空火炮。为增加航速,原先的12座锅炉全部换成8座口号“舰本”重油高温高压锅炉。但由于受日本舰政本部保守派的影响,该舰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在改进中并未减少,加之弹药载量、燃油载量和舰载机数量的增加,该舰在大改后虽然功率增加了35%,但其轮机连续出力仍居于日军主力航母的末尾,暴露出航速偏慢的巨大缺陷。
正在馆山外海域进行航速测试的“加贺”号,照片摄于1928年。设计人员希望将烟气引向艉部以减少其对飞机起降时的影响,但如此排放出的烟气仍会干扰飞机降落,还会导致甲板与居住舱邻近区域的温度过高,因此这项设计也十分失败
在“加贺”号上准备起飞的“一三式”舰载攻击机,照片摄于1930年。其舰艏下层甲板上临时停放了“三式”舰载战斗机
在“一·二八事变”中,“加贺”号和“赤城”号一起驶入杭州湾,配合日军地面部队空袭了上海及附近地区。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加贺”号作为运输日本陆军部队的运输舰再次侵入我国,并为日军抢夺我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制空权充当帮凶,不仅多次派出战机对南京等重要城市实施空袭,还直接参与了击毁我国海军“宁海”号与“平海”号巡洋舰的军事行动。1938年12月,返回日本国内的“加贺”号又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改造兼大修工程,包括更换三式拦截索、增加飞行甲板与机库容积,后在1939年11月执行了新型舰载机的换装计划。
改装完成后的“加贺”号在外形上与“赤城”号十分相似,照片摄于1936年
正所谓“赤城气喘,加贺腿短”,外形酷似的“加贺”号和“赤城”号可谓日本海军里一对狼狈为奸的“难兄难弟”。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山口多闻等一批日军海军军官就因嫌弃“加贺”号航速太慢,多次建议将其从第一航空战队的攻击序列中排除。同“赤城”号一起参与了多次印度洋海域的攻击行动之后,“加贺”号在中途岛海战中也最终难逃公道,在美军30架舰载机的围攻下身中5枚炸弹而沉没。
“加贺”号特写。注意其舰艏处改装形成的封闭式机库
中途岛海战前的“加贺”号。该舰是中途岛海战中死伤最大的一艘军舰,自舰长冈田次作以下共有811人被歼灭
“加贺”号(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