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母大百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赤城”号(日本)

根据1919年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二号舰“赤城”号于1920年12月在吴海军船厂开工建造。但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此舰于1922年2月停工。由于条约允许日本将2艘停建的战舰改建为航母,因此在次年11月,日本海军决定把2艘未完工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成航母。

978-7-111-64152-0-Chapter11-1.jpg

“赤城”号(1930年)

日本此时仍缺乏建造航母的经验,且由于“赤城”号已完成舰体建造,只能在舰体主甲板上搭建其他航母必备结构,改进空间相对较少。受早期航母理论和“暴怒”号设计的影响,设计人员为该舰配置了三层飞行甲板,以希望通过此举使起降作业变得更有效率:中、下两层与双层机库相接可供飞机直接从机库起飞,这样就能与上层甲板的起降作业互不干扰。中层甲板供小型飞机起飞,下层甲板供鱼雷机、轰炸机等大型飞机起飞。舰体机库受改造空间限制,因而在航母的中、下层甲板设有2个主要机库。在下层甲板下方还有1个辅助机库,可容纳拆解储存的备用机。上层飞行甲板前端下面是横跨舰体两舷的舰桥,但后来被证实是一种极不成熟的设计。设计人员为该舰配备了与巡洋舰相当的火炮武器,原因是日本海军认为在太平洋海域的活动中,肯定会遭遇美军高速侦察舰的干扰。在这种作战思维的影响下,“赤城”号装有8门200毫米火炮,其中的2门双联火炮直接布置于中层甲板前端两侧,这让原先从中层甲板进行起飞的设想彻底化为泡影。

978-7-111-64152-0-Chapter11-2.jpg

在吴海军造船厂完成下水后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25年4月

978-7-111-64152-0-Chapter11-3.jpg

在伊予市外海域进行航速测试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27年6月。其三段飞行甲板和横卧式烟囱的设计样式十分特别。注意舰艏两侧的200毫米主炮此时尚未安装

最让设计人员头疼的是烟囱部分。由于“凤翔”号的烟囱设计证明并不理想,加之负责海军航空设备研究的霞浦海军研究所也难有定论,因此在改造中只能反复摸索测试烟囱配置的最佳方式。“赤城”号采用舷侧横向设计,即将烟囱分成两条烟道排放,前方烟囱集合了重油锅炉排烟,以30°倾角向下弯曲朝舷外排放废气,用海水自然冷却热气流;而后方烟囱集合了油煤混烧锅炉向舰体上方直接排放,烟囱出口装有水冷循环装置以降低废气温度。向下外倾的烟囱试验配置相比之下比较不影响飞机操作,在经过改良后成为后来日本航母的一大特色。由于日本人在设计时也并不知道是否适用,因而那些向上开口形式的后方烟囱后来就成了制约战机起降的一个败笔,导致后来在起降过程中,舰员们不得不关闭与这些烟道相连的5、6号锅炉舱内的全部设备。

978-7-111-64152-0-Chapter11-4.jpg

正在进行海航测试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30年

1925年4月,斥资5300万日元的“赤城”号下水,并于两年后服役。该舰的早期经历波澜不惊,主要执行训练以及测试工作。在1932年前后,“赤城”号在横须贺造船厂内接受通信装置和通风管道的改装。后由于在1931年8月18日的舰载机降落事故中造成舰长和田秀穗受伤,因此这艘航母从1933年11月开始,又接受了3个多月的改装,在上层飞行甲板右侧加装一座小型舰桥。但是日本后来发现改装工作还远远不够:由于舰载机的迅猛发展,该舰已难以满足新式战机的载量和存放空间,于是“赤城”号在1935年11月驶入佐世保海军造船厂再次接受改进,主要工作就是将三段式甲板改为全通式单层甲板,舰体前段空间扩建形成封闭式机库,以提高舰载机的搭载量。

978-7-111-64152-0-Chapter11-5.jpg

停靠在横须贺港内的“赤城”号,在其右舷的是战列舰“长门”号,照片摄于1933年8月

978-7-111-64152-0-Chapter11-6.jpg

在大阪外海进行巡逻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34年10月。飞行甲板上此时堆满了“一三式”和“八九式”舰载攻击机,注意在前部右舷位置临时建造的一座小型指挥舰桥

扩建以后,上、中层机库容积得以大幅增加,下层辅助机库容积则不变;飞行甲板则延伸至舰艏并用立柱支撑。为了解决此前因没有岛式建筑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考虑到右舷已有一座小型舰桥,设计人员在左舷也安置一座舰桥,既能配平舰体平衡,也能方便战机从两舷盘旋降落——这个无比失败的设计也让该舰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艘左舷舰桥的航母之一。该舰的动力装备原计划也将更换,但因锅炉改造费用昂贵,因此仅通过更换轮机部件略微增强了连续出力,同时拆除了全部开口向上的烟囱,将其烟道与右舷横卧式烟囱并为一路。该舰在改装后虽然增强了动力系统,但航速却降至31.2节,间接影响了续航能力。由于预算限制,该舰的自卫火炮也未更新,防空炮数量依旧不足,因此在偷袭珍珠港时,“赤城”号的防空火力是日军6艘航母中最弱的。

978-7-111-64152-0-Chapter11-7.jpg

正停泊于宿毛湾内接受补给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39年4月。此时改装工作已经完成,飞行甲板已是全通式单层结构

978-7-111-64152-0-Chapter11-8.jpg

“赤城”号(1939年)

978-7-111-64152-0-Chapter11-9.jpg

完成舰载机换装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41年6月。注意其特殊的左舷舰桥设计,其设计初衷是两舰并排航行时可避免航空管制的相互干扰,并在吨位上与右舷的烟囱配平,并可增大舰桥体积。但这种设计无疑是十分失败的

作为日本海军的首艘大型航母,日本海军以“赤城”号为旗舰先后组建了第一航空战队与第二航空战队,为日本海军培养出了大批的海军将领和海航飞行员,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主导者山本五十六就曾是该舰的第三任舰长。太平洋战争初期,“赤城”号在进攻拉包尔、达尔文空袭等海战中多次胜利,其舰载机中队在锡兰外海的行动中16投全中,创造了日本海航俯冲轰炸的最高纪录。不过,该舰在多次海战中也暴露出续航不足、防空火力较弱等缺陷,而这个缺陷在半年后的中途岛海战中被无限放大,美军3架SBD式俯冲轰炸机穿过“赤城”号的防空火力网,并最终给予致命一击。

978-7-111-64152-0-Chapter11-10.jpg

印度洋进攻行动中的“赤城”号,照片摄于1942年4月

978-7-111-64152-0-Chapter11-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