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号(日本)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日本自航空母舰诞生以来,便一直密切关注着这种战舰的发展。当他们得知英国开工建造“竞技神”号后,日本马上意识到也应尽快建造航母,以确立其海军在世界豪强中的地位。日本海军随后在“八六舰队计划”中增加了有关建造航母的要求,其建造预算规划方案于1918年3月通过了日本政府的批准。初期规划将以“第七号特务舰”的名义增建,后将该舰命名为“龙飞”号。
“凤翔”号(1923年)
按照原先的造舰计划,该舰将参考“坎帕尼亚”号的设计,在舰艏处设置飞行甲板,可搭载32架飞机,同时舰上装备有4座140毫米火炮和4座防空炮作为自卫火力。但当日本驻英军事观察团提交了对英国海军舰载机应用的报告、并实地考察了几艘英国正在改造的“暴怒”号航母之后,日本海军开始认识到自身设计中所存在的差距与缺陷。于是,日本决定“依葫芦画瓢”,直接以“暴怒”号为基础,采用前置飞行甲板、中置舰桥、后置机库的设计。不过,当日本人观看“百眼巨人”号的试飞降落测试之后,他们决定再次修改设计,将战舰改建为全通式甲板航母。直到1919年4月,设计稿才基本定型。除一座小型舰桥以外,甲板上的其他建筑物都被取消,三座烟囱则被藏在舰体右舷。根据英国在“一战”期间的经验,战舰的设计航速也被提高到25节。
“凤翔”号舰体于1921年11月13日下水后,便随即拖入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最后总装
正在馆山外海进行海试工作的“凤翔”号,照片摄于1922年
1919年10月,该舰正式更名为“凤翔”号,两个月后,凭借威廉·福布斯-森皮尔(William Forbes Sempill)爵士秘密提供的英国航母建造资料,“凤翔”号在浅野造船厂开始龙骨铺设工作。作为日本的第一艘航母,该舰的很多设计都充满了试验风格:为了增加航速,舰体采用了与“长良”级轻巡洋舰相似的舰型,同时采用双层舰底设计以此来增加强度。舰体放弃了必要的装甲防护,仅保留了部分水线装甲带。根据日本驻英国海军武官山本英辅弄来的英国航母设计资料,日本打破了此前“平原型”航母外形的传统,将一座内部简单的小型岛式舰桥设计于右舷位置,并在岛式舰桥后面增加三座矮烟囱。另外,飞行甲板前部三分之一起飞段设计成下倾约5°,以便让飞机拥有更高的起飞速度。该舰的机库有前后两个,前机库只有一层,用来专门存放战斗机,用作存放轰炸机的后机库则为双层设计,但上、下两层机库的容积并不相同,这也让战机在搭载与入库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922年12月下旬,后来居上的“凤翔”号赶在“竞技神”号前竣工,并交付日本海军服役,并就此成为世界上首艘现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但在服役后,由于日本海军内部仍受传统战术思想的束缚,因此该舰基本没有担负战备工作,而是测试各种航母所需的辅助设备,包括降落拦截设施、辅助降落照明设施以及航舰作业规范的制定等。由于日本当时没有航母起降经验的飞行员,因此日本政府悬赏10000日元酬金,希望外国飞行员帮助其完成航母起降测试。最后,日本三菱公司雇用的英国测试飞行员威廉·乔丹(William Jordan)于1923年2月22日,驾驶一架“一〇式”舰载战斗机成功降落在“凤翔”号上,成为降落在日本首艘航母上的第一人。
侵华战争开始后,“凤翔”号参加了几次航空支援行动,因载机数量过少而于1937年转入预备役,长期在横须贺港作为海军飞行学校的练习舰使用。虽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接受了改装,但直至战争结束时,“凤翔”号也基本只是充当航空掩护与反潜侦巡等次要角色而已。不过,至“二战”结束时,“凤翔”号却是日军唯一一艘幸存完好的航母,战后还用来运送日本海外侨民和战俘归国,直到1946年9月才被解体,也成为日本海军中服役时间最长的航母。
正在东京湾外进行航空仪器测试工作的“凤翔”号
根据海试的结论,日本在1924年拆除了甲板上的舰岛与起重机。注意该舰的三根烟囱均装有铰链,进行飞行作业时可向外侧放倒,以防止烟尘影响甲板上的飞行作业。不过由于机械结构不太可靠,舰员在使用中一般只倾斜一半的角度
在横须贺港外海域进行飞机起降测试的“凤翔”号,照片摄于1923年2月
停在吴港外的“凤翔”号,照片摄于1945年10月。在稍加修复后,“凤翔”号被用作运送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日本海外侨民和战俘回国的运输船
游弋于我国长江口外海域的“凤翔”号。在“一·二八事变”中,该舰侵入我国海域以支援日本陆军部队的进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