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海初探:实用翻译二十二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讲 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是个很大的题目,不是一次讲座就能谈得很深的。在系列讲座中,我之所以把这个题目安排在第二讲,是因为这是我们在翻译中自始至终都要考虑的问题。

一、语言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翻译

要谈文化与翻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后者指语言、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本讲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后者。

那么,语言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如果我们对原语中的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对译语中的文化知之不多,我们就不可能让翻译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文化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文化因素在进行语言交际时是个隐含因素,因为它没有自身的物理形式(如语音)、形态标志(如语法),也没有可以独立自由运用的单位(如词汇)。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在这个问题上,陈定安说得好:“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

二、文化上的对应是可译性的基础

地球上的人,无论生活在哪个地区,对客观世界必然有很多共同的认识。他们用以表达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意义上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说不计其数。例如,在汉语中有“男人”和“女人”,在英语中则有与之对应的“man/men”和“woman/women”(当然这里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汉语中有“高、矮、大、小、快、慢”,英语中则有对应的“tall、short、big、small、fast、slow”。汉语中有“昼、夜、风、雨、春、夏、秋、冬”,英语中则有对应的“day、night、wind、rain、spring、summer、autumn/fall、winter”(autumn是英式英语,fall则是美式英语,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在表达人体的动作或者情感方面的词也是基本对应的,如跑(run)、跳(jump)、行走(walk)、喜(joy)、怒(anger)、哀(grief)、乐(happiness)。不过,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还得考虑这些词的词性以及它们在程度和内涵上的差别。但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对应,才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基础。

给翻译造成困难的,不是这种对应现象,而是许多不大对应的东西。以名词为例,“太阳”对应于“sun”,“穴”则对应于“hole”,但“太阳穴”就不是“sun hole”,而是“the temple”(中国人所说的“太阳穴”是中国传统针灸中“位于眉梢和目外眦后约一寸处的穴位”);“能量”对应于“energy”,但是与“太阳能”相对应的词语则是“solar energy”。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太阳能”是“sun energy”,不过“energy from the sun”倒也有人用,但意思是“来自太阳的能量”,而不是“太阳能”。在英译汉的时候,也是如此,例如,“snowfall”是“降雪”或“降雪量”,“rainfall”是“降雨”或“降雨量”,但“waterfall”却是“瀑布”,“pitfall”则是“陷阱”或“圈套”。那么“windfall”呢?请看这个句子:Others could go on to receive six figure windfalls.“windfall”原意是“被风吹落的果实”,转意为“意外之财”。

三、文化上的差异是翻译中进行变通的原因

每一种文化都明显受到它所存在和发展的地域、政治、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于是产生了文化的独特性。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渊源,以前由于地域的限制、交通与通讯的相对不发达,文化上的交流比较有限,所以就出现了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而西方的拼音文字是由腓尼基人的记账方式发展而来。

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都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下面的探讨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说法,对我们今后的翻译无疑会有一些指导意义。

比如,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所以在表达日期的时候,英语是日月年(或月日年)的顺序,而中文是年月日的顺序。英语中表达地址的顺序是:门牌号街道名城市名国家名,而中文的表达顺序恰恰与之相反。英语中的姓名是先名后姓,而且可以有若干个中间名,中文则基本是先姓后名(一些少数民族有所不同)。此外,在用英语提供个人的resume(简历)时,也是“由近及远”,如先填写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学校,接下来填写获得硕士学位的时间、学校,再填写本科、高中、初中等,依次向后追溯。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时必须注意的。

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比较大,英语中的许多习语与典故都出自《圣经》,如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forbidden fruit(禁果)、fig leaf(遮羞布)、in deep water(处于困境之中)、He who will not work shall not eat(不劳者不得食)。而汉语中的成语多为四个字,几乎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典故。如高山流水(referring to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ve friends)、班门弄斧(referring to one who shows off carpentry skills to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狐假虎威(referring to someone who assumes the majesty of someone else to do evil)、亡羊补牢(to mend the pen after the sheep is lost)、叶公好龙(referring to someone who grows frightened when he actually sees what he proclaimed to like)、买椟还珠(referring to someone who kept the beautiful case and returned the pearl in the case to the seller)……相对而言,中国的成语大多源自各种典籍。汉语成语的翻译不容易,因为我们要译的不是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它的喻义。

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对语言的影响很大。比方说,虽然中西方都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可是从涉及狗的习语与成语,就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巨大差异:

“狗”字在汉语中的使用多为贬义。有人考察过,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词典》所收录的29个带“狗”字的成语中,没有一个是褒义的,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甚至不在成语中,“狗”字也多带贬义,如狗东西、狗腿子、狗拿耗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娘养的(这类似于英语中的son of a bitch)。

但dog这个词在英语中则没有多少贬义内涵。例如:

(1)He is as pleased as a dog with two tails.(他高兴极了。)

(2)He led a dog's life.(他生活得不大自在。英语原文的意思是:“He had an unhappy life with many troubles”。)

(3)He worked like a dog.(他拼命地工作。)

(4)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这方面还可以以“龙”字为例。在中国封建社会,龙是至尊皇权的象征,而且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可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或者说在基督教文化中),龙(dragon)是邪恶的化身,所以才有圣乔治屠龙的故事。

不少翻译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所以陈宏薇认为,成功的译作“一定符合翻译的客观规律,一定反映了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两种语言的纯熟运用”。中国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种文化一旦离开了表达这种文化的语言,有时就可能失去其活力。

(1)因文化背景而产生的翻译错误并不在少数。还是上面那本《中国成语大词典》,其中有一句描述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话:白天,他独处野外,晚上,他又独居于修道院。一个经济学家怎么会这样呢?查看原文才知道是这么说的:

He had a monopoly of the Wilderness in the daytime and of the New Court Cloisters at night.

这里有个背景知识问题。译者根据Wilderness的大写字母可以判断这是个地名,然后就要下功夫去查清楚。原来Wilderness是指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附近的Pecos Wilderness(佩科斯荒原),而New Court Cloisters则是该学院新院的回廊。所以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白天他一个人去佩科斯荒原,晚上则独自去学院新院的回廊。

(2)在介绍经济学家莱克西斯的一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

1885年埃奇沃斯教授在其《统计方法》一文中向英国读者介绍了莱克斯的方法,这篇文章发表于统计学杂志周年纪念卷。

请看原文:

Lexis's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notice of English readers by Professor Edgeworth in 1885 in his article Methods of Statistics in the Jubilee volume of the Statistical Journal.

首先要指出的是,人名译错了,不是“莱克斯”而应当是“莱克西斯”。尽管原文上出现了两处斜体,但在汉语中,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一般不用书名号,而是在两端加引号;而“统计学杂志”则应放在书名号内。另外,周年纪念卷的说法令人怀疑,因为Jubilee不是周年纪念。译者经查考会发现: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成立于1834年,4年后创办了自己的期刊,到1885应该是学会成立50周年。这时候译者就要通观全篇,在正文中进行适当“添加”,或者使用脚注之类的注释性文字。是否可以这样来译:

1885年,在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埃奇沃斯教授在《统计学杂志》纪念刊上发表了“统计方法”一文,向英国读者介绍了莱克西斯的方法。

(3)当然,不懂文化差异,胡乱翻译就非常可笑了。比如,有一篇网络博客上说,“麻婆豆腐”居然被人译成了“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麻脸女人做的豆腐)。这种翻译的确令人啼笑皆非。而Cox NewsService报道的上海某公厕把“残疾人专用厕所”译成“Deformed Man Toilet”,就更让人莫名其妙了。

“麻婆豆腐”是四川菜名,这个名称的典故我原本一无所知。但用tofu来指豆腐比bean curd更能让外国人明白,因为tofu已经是一个英文单词了。我看到的Mapo Tofu或Spicy Tofu就比较好。而且还配了英文解释:Soft Tofu sautéed with minced pork, chili, garlic and scallion.一个老外在成都教英语口语时就用了这样一个句子:Would you like to try Grandma's Spicy Tofu?

曾经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任教的David Tool认为,英文菜单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他曾幽默地说,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翻译“比中国菜还要丰富”。他说,有的饭店将“驴打滚”译成“Rolling donkey”(打滚的驴);把“crab”(螃蟹)写成“crap”(应是笔误,但意思却变成了“大便”);把“童子鸡”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把“拔丝苹果”译成“Wire pulled sweet apples”;还有的地方将“口水鸡”译成“Slobbering chicken”。他郑重地说:“这样的翻译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对方。”他还提请有关部门统一这类词语的翻译。

至于“残疾人厕所”,我认为译成“restroom for disabled gents/ladies”比较好,还可以配上坐轮椅的残疾人图标。当然现在这些错误已经得到了相应的纠正。但报纸上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并没有绝迹,说明类似问题依然存在。

(1)曾经有个中国学生见到一个外国人后说:“How are you?”那个外国人反问:“Do I have the pleasure of knowing you?”这个例子曾在学生中传为笑谈。虽然“How do you do?”和“How are you?”译成汉语都是“你好!”,可是在英语中,前者是初次见面时使用的寒暄,与汉语中的“久仰”颇有些相似;而后者是相识之后的问候。

(2)在中国说“Bye-bye”的人多起来了。英语中分手时说的“Good-bye”,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再见”。英语Good-bye是从God be with you衍化而来的,有宗教文化的影子(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非常大)。真正对应于汉语“再见”的,应当是“See you(again)”。汉语中的“明儿见”与英语中的“See you tomorrow”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英语中“We part to meet again”倒有点像“我们后会有期”。

(3)英美人常用“My God”“Oh, God”之类的词语表示惊讶。接触外国文化比较多的中国人都能明白“我的上帝!”或者“哦,上帝呀!”是什么意思。宗教在中国没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人表示惊讶时常说“天哪!”,如果被译成“Heaven!”或者“Good heavens!”,外国人能懂。但如果把“我的妈呀!”译成“Oh, my mother!”,外国人能懂吗?这些差别与信仰不能说没有关系。英语中表达惊讶的词语相当多,在翻译中应当注意,如“Why!”(啊呀!)、“Oh my!”(哦,哎呀!)。

(4)有时候“good morning”并不是“早上好”的意思,“good evening”也不是“晚上好”的意思。如下面这个句子:Calgary thanked him brusquely, said good evening and started up the hill.这句话的意思是:卡尔加里有些唐突地向他道谢,跟他说了声再见,就开始向小山上走去。

(5)中国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之后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您过奖了”“不敢当”。这些都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是不是该把它们分别译为“Where, where”“No, no, not that good”“You over-praised me/You flattered me”“I do not deserve that praise”之类的话呢?如果这样一译,就可能出笑话。

英美人在受到赞扬后,通常都要说上一句“Thank you”。因为赞扬别人算是一种“offer”,接受之后自然要表示感谢,而且要大大方方地接受(在英美等国,即使不接受别人的“offer”,也要说一声“Thank you all the same.”)。

(6)以前,中国人的谦辞非常多,如“鄙人”“敝姓林”“拙文”“贱内”“寒舍”“愚友之管见”。不过这些陈腐的东西已经渐渐过时了。如果在翻译时碰到,是不是应该把它们都译成带“humble”的词组呢(如“my humble self”“my humble surname is Lin”“my humble article”“my humble wife”“my humble house”“the humble understanding of your foolish friend”)?如果不是为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humble这样的谦辞就大可不必译出。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翻译“您贵姓?”“免贵姓王。”这样的话就方便多了。否则就要译成“What is your noble surname?”和“Omit noble.Wang is my surname.”了。其实用“What's your name, please?”就可以了。而在回答时可以说“I'm Wang.”或者“I'm Miss Wang.”“I'm Madam Wang.”(以示婚否,免得对方在是否使用Miss上为难)。

(7)中国人的称谓给翻译造成了一些困难。在中国,家庭、社会关系之间的称谓非常复杂,这与中国的社会家庭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称谓,着实给翻译带来不少麻烦。而在英语中,下列一些词语的“语义场”就比较大,如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niece、nephew、father-in-law、mother-in-law、brother-in-law、sister-in-law等,所以才有了“一表千里”的说法(也就是说cousin的意思能译得差之千里,而钱锺书将其译为“远房亲戚”)。

把这些称谓译成英语时,是否一定要交代得很清楚(像把“外婆”译为“the grandmother on my mother's side”、把“我表弟”译成“my mother's younger brother's son”)呢?有时是大可不必的。此外,中国的有些称谓是外国人难以理解或接受的,例如“叔叔”和“阿姨”给翻译造成的困难就很大:“解放军叔叔”是不是要译成“Uncle PLA”?“警察叔叔”是不是要译成“Uncle policeman”?这样译在英文中显得很别扭。

四、文化的差异可能引起误解

1.发生意义上的冲突

一个民族的忌讳是什么,这是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中国台湾地区,送礼不送伞,因为“伞”与“散”(不团结、散伙)谐音;而在中国大陆,送礼不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给某人“送终”就会犯忌,即“attending somebody by his deathbed”。

小说《渴望》中的一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今儿个,大成把板车推进院子,只喊了一句:“大妈,我给你送烧的来了!”人家不说“送煤”,因为这个“煤”字与“倒霉”的“霉”字一个音,老人听了不高兴。

这可给翻译带来了大难题。前一半可以译成:Today, Dacheng shovedthe cart into the courtyard, shouting,“Auntie, I've brought you your fuel.”那后一半怎么办?不译吧,失去一次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译吧,又无从下手。变通一下吧:

He deliberately avoided using the word“coal”for fear the old lady would be offended to hear“mei”,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coal”in Chinese,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pronunciation of another Chinese character which means“bad luck”.

2.产生不同的联想

如日本人忌讳荷花,因为丧葬时才用荷花;比利时人忌讳蓝色,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颜色。给日本人送乌龟,日本人就喜欢,因为他们认为龟是长寿的象征;在汉文化中,乌龟所带来的联想则不同,如龟孙子(bastard/son of bitch)、缩头乌龟(coward)、乌龟王八蛋(damned villain)。汉语“金三角”原本出自英语,使用这个词就可能使外国人联想到“毒品生产地”。试想如果一家餐馆用这样的招牌会怎样呢?

我国有些产品在某些国家销路不好,商标名称使当地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如有一家内衣厂打出紫罗兰(Pansy)的商标,还把它用于男性内衣,这就出了大洋相,因为pansy在英文中还有“同性恋男子”的意思,对销售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呢?看了下面所列的商标,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用建议商标比较好了:

中国商标名 曾使用商标 字面联想 建议商标

白象牌电池 White Elephant (big and useless) Silver Elephant

蝙蝠牌电扇 Bat (blood sucker) Mejero

金鸡牌闹钟 Cock (ditto) Golden Rooster

金龙牌灶具 Golden Dragon (vicious) Jingling

3.“Jesus”和“Christ”也作语气词

先请看这段文字:

“My God, you think he did this?”

“I don't know. Yes.”

“Why?Wait, you just said, to silence her. Jesus, Jonelle, I don't know.I'll help you uncover every stone.”

这里用Jesus肯定不是在进行祈祷。请看译文:

“我的天哪,你觉得这是他干的?”

“我不知道。是的。”

“为什么?等等,你刚才说是为了灭口。天哪,琼莉,这我可不知道。我来帮你把它弄清楚。”

现在我们来看看《朗曼当代英语词典》对Christ用作感叹词时的解释:

①also Jesus Christ, Jesus—(used before a whole phrase or sentence to show unwelcome surprise):Christ!I've forgotten the keys!②(used before no or yes to add force):Christ, No!

前一句可以译为:“真他妈的,我把钥匙给忘了!”而后一句则可以译成:“哎呀,不!”如果把它们译成“耶稣”或者“基督”,就没能译出句中的语气。由此联想到部分中国人的口头语“他妈的”,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英文“his mother's”,就变得毫无意义,可以把它译成“damn”“god damn it”甚至“Jesus”之类。英语中“To hell with you!”就可以译为:“见你妈的鬼去吧!”

4.特定文化中的双关现象

汉语中“他得了气管炎”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He is suffering from bronchitis”,二是近年流行的一种谐音玩笑:“他得了‘妻管严’。”(He is a hen-pecked husband.)只有懂得这种谐音玩笑,才能把准确的意思翻译出来。

同样,“她作风不好”并不是“Her style is not good”,而是“Her conduct as a woman is not proper”。再如,“她喜欢吃醋”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说“She likes vinegar”,而是说“She is apt to become jealous of her husband/boyfriend when he is in contact with another woman”。其实这是语言中的双关现象,它也是我们翻译中的一个难题。

5.社交习惯用语产生的差异

有许多例子已经成了老生常谈,如中国人见面常问“吃饭了没有?”“上哪儿去?”之类的话。如果把这样的打招呼用语照字面的意思翻译给英美人听,他们可能会产生“Are you going to treat me to dinner or something?”或者“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的想法。这就是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误解。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不要打听人家的age、wage和marriage也许是一条金科玉律吧。在翻译这类在外国人看来是“打听隐私”的问候语时,应当区别情况,不可不考虑可能的后果。英国人见面常谈的是天气。此外,英美人见面一般也只问个好,用“Hi!”“Morning!”“Good Afternoon!”之类的寒暄而已。

再如,中国人送别客人时常说“请慢走!”或者“请走好!”,这怎么翻译呢?译成“Please go slowly!”或者“Please go well!”行吗?如果客人说“请留步!”或者“请回吧!”,是不是该译成“Please stop!”或者“Please go back!”呢?如果这样,恐怕外国人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是远行,中国人会说“一路平安!”(现在坐飞机了,人们一般不说“一路顺风”了),英美人会说上一句法语:“Bon voyage!”,或者说“Take care!”,或者“All the best!”。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时,对please的用法感到困惑,担心是否不用please就显得很没有礼貌。事实上,Please放在句首有凌驾于人之感,用在句末才真正表示客气。此外,情态动词、虚拟语气的使用,都可能表达“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的弦外之音。

I hear what you say.我知道了,我们不谈这个好吧。

Could we think of some other这我不同意,我们能不能想点别的options?办法?

That's a very brave proposal.这种提议真是有点疯了。

That's not bad!很不错嘛!

That's quite good!还可以嘛!

I would propose……我倒是希望……

By the way……其实下面要说的很重要……

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啊。

I'm sure it's my fault.大概真是我错了(其实是你错了)。

I almost agree.我还是没同意。

上面几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上表现出的不同。在翻译这类句子的时候,应当用正确的、能为译语读者理解的方法去译。

6.数字谐音问题

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是因为犹太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有些大饭店里没有第十三层,而称为12A。在中国,除了像上海这些地方“十三点”是骂人的意思外,其他地方并无此忌。可是许多中国人往往把“四”看成不吉利的,因为它和“死”的发音相近。在韩国,军队的编制中没有以“四”为番号的部队。在日本,医院里没有带“四”的病区、楼层、病房或病床。近年来“八”字风靡起来,因为广东人认为它是“发”的谐音。据说有些地方在酝酿是否取消以“4”开头的车牌。还有些数字谐音完全被商业化了,比如211314或者201314(爱你一生一世)。如果把这样的消息翻译成英文,不加解释就无法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内涵,无疑会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

7.词义的衍生使用

例如,我们常见的restroom一词是美式英语,指的是公共建筑中带厕所的休息室,在多数情况下用作toilet。英国人用loo表示toilet,有人曾把它误译为100号,实在可笑,这其实与中国有“上1号”的说法类似。厕所可以是WC、the gents、the ladies、men's(room)、women's(room)。在表示上厕所这个意思的时候,各种文化都有不同的委婉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如中国人过去说“出恭”,现在说“解手”,还有谑称“办公”之类;英美人则说“I want to wash my hands”“I want to use the bathroom”。英语中还有过“powder room”,那不是“粉房”,而是“ladies room”,所以才有女士说“I want to powder my nose”。甚至让进行翻译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to the porcelain bank”也是“上厕所”的意思。

8.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使用时,所表达的东西也不尽相同。英语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发展轨迹就有所不同,因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区别。

例如:英国人在打电话时问“Hello, is that Mr Green?”,美国人则问“Hello, is this Mr.Green?”。在英国,支票是cheque,在美国则是check。pants在美国指的是长裤,可是在英国却成了短裤(underpants的简缩形式)。在英国,长裤是trousers,短裤是shorts。“She will go mad if you refuse her.”这句话如果是美国人说,意思是“如果你拒绝她,她会生气的”;而如果是英国人说,意思就成了“如果你拒绝她,她会疯的”。因为美国人表达“她会疯的”时,用的是“She will go crazy”;而英国人表达“她会生气的”时,用的是“She will be angry”。美国人把汽油叫作gas(是gasoline的简缩),英国人则用petrol(petroleum的简缩),所以才有了“二战”期间化装成美国人的德国特工进入英国后,因到加油站要加petrol而被英国国家安全局(MI5,又称军事情报五处)抓获的故事。

五、文化上的差异给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冠以“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除了茶文化,还有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风筝文化,甚至豆腐文化等,不一而足。茶文化是中国人足以称道的文化。常常出现在茶杯盖子上赞美茶的“可以沁心也”(may refresh the mind)这几个字,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是一句话:“以沁心也可”“沁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沁”“也可以沁心”。像这样的绝妙文字,是难以用英语来表达的。

前面我们提到,外国人在汉译英时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汉语的错误理解。例如美籍华人赛珍珠(Pearl S.Buck)所翻译的《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错误就比较多,经常受到别人的批评。现举一例:“如今江湖上歹人多”(《水浒传》第三十六回)一句被译成了“In these times there are men—evil men by river and lake”。把“江湖上”译成“by river and lake”,就会使阅读译文的人误以为“歹人”只在水上打劫。

在杰克逊(H.Jackson)翻译的《水浒传》(The Water Margin)中,“三十六计走为上”被译为“Of all the 36 plans, the best is to get away at once”。其实,“走为上”是一个计策的名称,是三十六计中的最末一计,意思是无力抵抗,最好还是逃走。后指陷入困境,别无他法,一走了之。而杰克逊的译文变成了“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一计”。这种错误是因不理解原文中深层次上的文化所造成的。

六、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

(一)异化(alienation)的翻译方法

例如,把“Hello, I want to speak to Mr.Brown”译成“哈罗,我想请布朗先生接电话”就增加了一些异国色彩。像鲁迅把“fair play”译成“费厄泼赖”,也许是当时的时尚,也许是为了给文章标题(《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定的分量。

在中国的报刊上出现“洋”表达方式好不好呢?

只要稍加留意的人都会发现,我们的报纸、杂志甚至广播和电视中都出现了一些“舶来品”,比如烫手山芋(hot potato)、酸葡萄(sour grapes)、偷吃禁果(eat the forbidden fruit)、酸雨(acid rain)、易拉罐(easy-open can)、峰会(summit meeting)、新高(new high)、夕阳工业(sunset industry)、绿色食品(green food)、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对讲机(walkie-talkie)、寻呼机(pager)等。应当说,这些词的翻译基本上都是比较好的,它们已经或者正在为中国人所接受。有些表达方式很新颖,它们使中国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了。但是也要防止出现一些翻译垃圾,更要防止一些洋糟粕进入我们的语言。这些糟粕在前一段时间的店名、招牌上就比较多。

在接受外来词语的过程中,汉语里也出现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翻译,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港台地区的翻译中尤甚,如大哥大(mobile phone)、脱口秀(talk show)、喔开(OK)、派司(pass)、拉司卡(last car)、拍档(partner)、甜心(sweet heart)等。在以前一些译著中,还有把mister译为“密斯脱”,miss译成“密斯”,gentleman戏谑地译成“尖头鳗”等现象。在这方面,有时候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例如内衣秀、斗秀会、作秀,因为汉语中“秀”字本身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没有“show”的意思,否则showcase似乎应当译成“秀柜”,showroom则应是“秀房”,而不必分别译成“陈列柜”和“展室”了。

新闻出版总署[5]《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指出,在汉语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提出要严格执行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关规定,高度重视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并指出像“ungeliable”(这就是网上有人翻译的“给力”)这种词只能在网上流行。这也是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二)归化(nationalization)的翻译方法

例如“He is selling horsemeat as beefsteak”这一句,归化的译法是“他那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是套用),但直译为“他那是拿马肉当牛排来卖”也未尝不可。

不过,有时还是采用“归化”的译法比较好。试想如果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按照字面直译过来,会有什么效果呢?

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他壮得像头牛。

He is as stubborn as a mule.他犟得像头牛。

He kicked the bucket.他翘了辫子。

Don't get smart!不要厚脸皮!

He was sent away with a flea in the ear.他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That is carrying coal to New Castle.那完全是多此一举。

He was sent to Coventry.大家都不理睬他。

One may 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for)a lamb.一不做,二不休。

七、文化上的空白可以通过翻译来填补

所谓文化上的空白,指的是一种文化里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说法。有时候,即使译文没有错误,读者也感到不好理解,这主要是由文化因素造成的。对于富有文化特点的内容,除了对词汇采用音译外,还可以用解释性的翻译(即增加若干词语)或者在译文下面加脚注。这既可以保持原文的速度和节奏,又能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1 She is not invincible.She has her own Achilles'heel.(Vipers Nest)

她并非坚不可摧。她身上也有像“阿喀琉斯的脚踵”那样致命的弱点。(《毒蛇窝》)

对中国读者来说,采用加词音译的办法也未必好懂,所以《毒蛇窝》一书用了如下脚注,介绍文化知识:“阿喀琉斯的脚踵”意即“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勇战士,年幼时曾被忒提斯拎住脚踵在斯提克斯冥河中浸过,周身刀枪不入,唯有脚踵没有泡在水里,故而成为致命的弱点。

例2 Ben frowned, clearly disturbed.“I don't know,”he answered finally,“Just……some kind of freakin'Frankenstein or Dracula or something.Honest to God, I don't know.”(Cain)

本双眉紧锁,显得心神不定。“我不知道。”他终于回答说,“就是……弗兰肯斯泰因式的怪物或者德拉库拉式的吸血鬼或者别的什么。对天发誓,我也说不清楚。”(《魔界生化人》)

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该书使用了脚注,向读者介绍了他们可能不太熟悉的两个怪物:

①弗兰肯斯泰因——英国女作家Mary Shelley于1818年所著的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创造出怪物而自己又被怪物所害的医学研究者。

②德拉库拉——英国作家Bram Stoker的小说《德拉库拉》中的吸血鬼之王。

如果音译不能传达原文的本意,最好还是采取其他办法。例如,在某一版本的《西西里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唐·克罗切现在对图里·吉里安诺总算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对图里十分欣赏。这才是一位真正的马菲奥索青年,当然,他的马菲奥索不是指黑手党,而是用其古老的传统意义,指有独具特色的美的人或物,如一张马菲奥索脸,一棵马菲奥索树,一位马菲奥索妇女等。

看来译者是想用音译的办法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段话的英文原文是:

Don Croce was now fully aware of Turi Cuiliano and full of admiration for him. What a true Mafioso youth.He meant the usage, of course, in the old traditional form:a Mafioso face, a Mafioso tree, a Mafioso woman, that is, a thing foremost in beauty in its particular form.

从Marriam-Webster Online得到的Mafioso的释义是:a member of the Mafia or a mafia,即黑手党成员。在解释其词源时有如下一段话:Italian, from Italian dialect(Sicily)“gallant, swaggerer, perhaps alteration of scoundrel”,也就是说,在意大利西西里方言中,这个词有“英勇的”“自吹的”意思。据此,上句可以译为:

唐·克罗切现在已经充分注意到图里·吉里安诺,而且对他十分钦佩。真是个英武的青年啊!当然他使用的“英武”一词在传统的西西里方言中并没有“黑手党”的意思,而是指以特定形式表现出的非常之美,如一张英俊的脸、一棵挺拔的树、一位俊俏的女子。

八、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还涉及一些非语言因素,比如说一部文艺作品中就可能涉及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译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无疑会感到困难很大,甚至会出现可笑的错误。这一点在误译分析中还会谈到。例如下面一段英文:

The earliest of these was the Black Ball line established in New York in 1816,only a year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During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service, the average time from New York to Liverpool was 23 days and the average trip to New York took 40 days.By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packets had increased in size to between 900 and 1,000 tons, and their speed had increased.

译者将其译为:

最早开业的黑球航运公司成立于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816年。在营运的头20年里,从纽约到利物浦平均需要23天,返程平均需要40天。到19世纪中期,班轮的排水量已经达到900到1000吨,速度也大大加快。

为什么“and the average trip(from Liverpool back)to New York took 40 days”这句话会被译成“返程平均需要40天”呢?这里除了要看出英文句子中的省略之外,还要明白返程之所以时间长,是因为有洋流。如果有这个地理知识,在翻译的时候就不会产生任何犹豫。

再请看从小说Cain(《魔界生化人》)中选取的一段英文及译文:

The vastness of all conceivable universes is ten raised to the Antonian Abstract. Or ten to the fifteenth power raised to the two-hundred pi with depth equal to the radius of the visible universe that we know as our own, or twenty billion light years, with mass to the tenth power being the mass inside each sphere.

所有可以想象的宇宙空间,其大小相当于10的安东尼抽象数次方,或者是10的15次方的200π次方,其深度相当于我们这个可见的已知宇宙的半径,或者说是200亿光年,而其质量则相当于每个球体质量的10次方。

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不知道数学上的一些表达方式,在翻译这一段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不少麻烦。当然,即使不太懂数学,只要认真查阅工具书,大体上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讲结束语: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古老的中华文化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中说:“世界文化一体化过程虽然十分缓慢,但终究是大势所趋。”

翻译练习

一、体会一下中英文表达的不同。

①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鼠

②a drowned rat 落汤鸡

③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④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穷得叮当响

⑤瓮中捉鳖 like a rat in the hole

⑥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⑦像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⑧养虎为患 to 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

二、试译下列句子,然后对照参考答案,体会一下脚注在介绍文化背景中的作用。

①Three men on horses have already ridden out of a wall in the background, and all but the last flank of the fourth horse has emerged.He is a pale steed, representing Death.The men are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②This report will be laid aside in the safe, but he knew Pandora's box cannot always be kept shut.

③You think you can defeat one who warred with God?You think you can defeat one who struck down great Michael to the Earth?Do you?

④“Tell me of that great strength that was taken from you at Golgotha!”

⑤“Look, Barn, it frankly doesn't take a rocket scientist to figure out she's had like really good karma when it comes to finding a story. Suspicion is natural.”

⑥Mrs.Robert“Oatsie”Charles, grande dame of Washington's Old Guard, warmly grasped Jonelle's hand in the receiving line, and said,“Lovely to see you, and thank God you're the last.”

⑦“That's Larry Woldt”

“Who is he?”

“One of the paparazzi in New York. He's got the biggest collection of JFK Junior photos in the world.”

“Jackie's son's own Ron Galella?”

⑧He wasn't quite asleep, but he seemed to dream.He had forgotten something.He was in some school.His college.Apparently, going into an examination, he had tried to summon the entire course into his mind, and something was missing.He could see a room, filled with row upon row of desks, and he had forgotten something.He couldn't remember what it was.Wein's formula, Raleigh's and Jeans',Planck's, Stefan's law, Boltzmann's constant……radiant excitance, M,for a given wavelength, lambda, equals the first constant times the reciprocal of lambda to the fifth times……Names, formulas, equations—all rushed through his mind.He was trying to remember everything at once, and couldn't;something was lost.His mind raced, around and around, looking for it.Finally, with a start, he awoke, or became conscious.Staring up into the darkness, he suddenly whispered, like a prayer, or the element of a catechism,“5.6697 times 10 to the minus 8 W m to the minus 2 K to the minus 4,”and then repeated this twice, mindlessly, for a moment not aware of what the expression meant.But then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the actual value of Stefan's constant, sigma, which allowed one to find the radiant flux per unit area emitted by a black body for a given temp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