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以赵孟为中心的江浙书家群体与元中期复古风气的成熟

赵孟主要的活动地点在大都与江浙一带。大都是赵孟北上任职的地方,也是在此他的声名得以享誉全国;浙江因为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有很多的亲朋与故旧,而江浙向来文人荟萃,所以赵孟时常往返于大都与江浙之间。因为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教育背景的接近,江浙书家也更容易接受赵孟的复古观念。

赵孟即便是在京之际,也与江南友人有频繁书信往来,至元二十四年(1287)十月,吴澄即将南还归游江浙之时,要求赵孟介绍当地友人,赵孟开列的名单有钱选、萧和、张复亨、陈悫、姚式、陈康祖、戴表元、邓文原等人,“使吴君因相见而道吾情”(1),说明赵孟对江浙始终怀有浓厚的感情。

赵孟于大都任职以后,仍然频频返乡,有时在皇帝征召之下,仍迟迟不发,而他在晚年把最重要的时光也留给了浙江。赵孟在大都和江浙两地往返的历程,可大致归纳如下:

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南下访贤前,赵孟在浙江已与袁桷、戴表元、李衎、杜道坚、邓文原、钱选等名士相交。北上以后,他又因任职、公干、家事等频繁南下,在江南结交了元初及元中期的一些重要文人。北上次年即南行,在杭州与周密交游。至元二十五年(1288)春,有吴兴之行,直至秋才返京。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公事至杭,后偕夫人管道昇同返京师。至元二十九年(1292)六月,出任济南时又暂还吴兴数月。元贞元年(1295)成宗召入史院,赵孟以病辞,八月间与夫人同归吴兴,此后数年,多在杭州、吴兴两地活动,与周密、仇远、鲜于枢、乔篑成、郭天锡、邓文原、李衎等人往还。大德二年(1298)春,应召赴京书写《藏经》,书毕即请归,是年秋八月,已在吴兴。大德三年(1299)八月,赵孟任集贤直学士,行浙江等处儒学提举,此后数年,足迹除吴兴、杭州两地外,遍踏金华、德清、苏州一带,与吴澄、龚璛、高克恭、中峰明本、康里回回、康里巎巎、钱重鼎、袁易、方回、牟应龙、郭畀等人交游。至大二年(1309)七月,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即位的仁宗)遣使召赵孟,而赵孟留恋江南,迟迟未赴大都,直至次年九月,方才以水路赴京,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即成于途中。赵孟此次抵京,声望达到了顶点,一时求书者甚众。皇庆元年(1312)五月,被旨许假返吴兴立先人碑。皇庆二年(1313)元旦时赵孟尚在杭州,春时假满返京,四月已在大都,大都数年间与虞集、黄溍、胡长孺、柳贯、朱德润等交游。延祐六年(1319)四月,因管夫人疾病发作,赵孟得旨还家,是年冬,仁宗遣使者召其还京,赵孟因病不赴。此后数年,一直居住在吴兴,偶去杭州等地,直至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吴兴。(2)

赵孟赴大都以后,并没有留恋京城的繁华,而是频繁返乡,除了思乡之情外,也反映了当时江南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既要通过仕途来实现自身价值,又为自己以南宋遗民的身份仕元而感到矛盾。

赵孟在赴大都任职以后直至辞世,仍有一半的时间居住在浙江,因而对江浙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被召入大都受到元世祖的礼遇之后再返回故乡,对当地书家的心理震动无疑会大大超越之前。大德三年(1299),赵孟返乡任职,在江浙一带活动长达十年之久,这次赵孟回到吴兴,本身就带有衣锦还乡的意味,此时他不管是书艺还是社会地位,都达到了顶峰,而长达十年的活动时间,也将赵孟在江浙的影响力推到了顶点。

赵孟回到江浙并大施身手的这段时期,正是元中期,而此时,赵孟的复古观念走向成熟,相当程度上首先是因为得到了江浙书家群体的充分认同。此时江南文人既没有元初南宋政权刚被他族覆灭时的慌张与彷徨,也不像元末频繁受到战事的干扰,正是社会祥和、政局平稳、民心安定的黄金时期,文人也有余兴进行文艺创作,所以赵孟这次返乡,其复古观在江浙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继而随着江浙书家群走出江浙而辐射全国,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当时,江浙书家还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对“二王”及晋人书风学习的同时,开始学习赵孟。取法赵孟,除了赵孟巨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以外,赵孟对二王书风的精彩演绎并使之更易入手,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其实在元初,邓文原、张楧、杜道坚等人已有学赵的倾向,但是到了元中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此时的江浙名家,如龚璛、袁易等,无不以一手赵体示人。这个阶段,不但是江浙书家追随赵孟复古大旗下并亦步亦趋的阶段,同时也是赵孟的复古观念被人普遍接受,复古观在全国产生全面影响的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