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术思想】
叶桂治疗女科疾病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强调奇经八脉,认为奇经八脉是维持女子经、带、胎、产的主要机制,其论及月经生理时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维 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论及不孕及崩漏病理时云:“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遂至经漏淋漓”,至于产后淋痛病机“都是冲任奇脉内怯”。叶桂之所以如此重视奇经,是因为胞脉不仅沟通与子宫的联系,而且直接与心肾两脏相联系,其心血、肾精、天癸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胞脉而注入胞宫,使其按期行经及孕育胎儿。
叶氏认为奇经八脉具有蓄贮十二经脉充盈之气血的功能,故为“十二经脉之海”,具有“担任”“约束”“总督”“维续”“护卫”“包举”全身阴阳、气血、脏腑、津液之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如《临证指南医案·崩漏》云:“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维 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如湖泽,江河水满则溢入湖泽,故湖泽有涵蓄水量和调剂江河之水的作用。另外,十二经脉载营气血而周历人体,流转不息;奇经则涵蓄人身精血和阴阳真气,灌溉于体内组织,起着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
奇经八脉不仅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既可单独一条经脉发生病变,也可多条经脉同时受病,如《临证指南医案·产后》篇治疗徐氏患者中提出:“冲脉逆,则诸脉皆动”。与同篇陈氏“冲任督带伤损,致阴阳维 不用”,还有治疗朱姓案:“产后冬月,右腿浮肿,按之自冷。若论败血,半年已成痈疡。针刺泄气,其痛反加。”叶桂认为此因于产后,故“冲任先虚,而致维 脉不用。”此说明八脉之间可相互影响致病。且奇经与脏腑之间的病理也可以相互影响,凡肝、脾、胃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势必延及奇经。如《临证指南医案·产后》治疗郭氏下损及胃奇脉虚案中载:“奇经八脉皆丽于下,肝肾怯不固,八脉咸失职司……下损及胃,食物日减”。此说明奇经有病,亦可以影响至脏腑,但不论是脏腑影响至奇经或是奇经影响至脏腑,均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盖肝肾内藏精血,灌输于奇经。“肝肾下病必留连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在”。叶桂之论说明奇经依附于肝肾,肝肾虚损,精血耗乏,必累奇经致病,即“下元之损必累八脉”。
叶桂根据奇经八脉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调补肝肾是治疗奇经的主要法则。奇经虽察于肝肾,但又依赖脾胃水谷之气的涵养,脾胃旺盛,八脉由此而充实,以任固摄之职。如果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合,亦致奇经之病,故叶桂治奇经又时时不忘顾护脾胃。叶桂倡导填补奇经,应取血肉有情之品。其谓:“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余以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性,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奇功,多用自有益”。故叶桂对奇经虚证多取血肉有情之味,如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龟板、鳖甲、淡菜等。这是其奇经用药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在用药上同时强调奇经不同,治法各异。如冲脉之病,叶桂根据《难经·二十一难》“逆气而里急”的记载和“冲为血海”“冲为气血要冲”的生理特点,强调治冲脉以调畅气血为主,多选用川楝子、香附、郁金、降香、乌药、元胡、芫花等品。又因“冲脉隶属阳明”,故又有通补阳明之法,常用半夏、厚朴、茯苓、姜汁等品。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首选龟板以补任脉,因“龟体阴,走任脉”。任脉虚热又可采黄柏、知母、生地之属。督脉主一身之阳、其病多为阳气虚损,他主张以阳剂柔药调之,因“鹿性阳入督脉”,故多取鹿茸、鹿角胶、鹿角霜等配以补肾之品。带脉为病多见下焦不固,常见带下淋浊,除补肝肾外多配五味子、莲子肉、芡实、金樱子、山药等品。
以上是叶桂奇经治法大略,其宗旨是以调补肝肾为主,兼顾阳明。实者治以通,虚者治以补,攻要缓攻,补要通补,虚中夹实,通补兼施,或温奇经之阳,或育奇中之阴,或降奇中之逆,或涩奇经之脱,通补固涩,相得益彰,灵活巧用,至精至妙。而结合具体女科疾病,又可归纳为:
一、月经病强调“三本说”,最尚调肝
女子经水失调,前贤多从冲任失调立论,治法亦以养血居多。惟明代张介宾倡女子“三本说”,即冲脉为月经之本,阳明为冲脉之本,心脾为生化统摄血脉之本。叶桂旁通其说,认为冲脉为血海,经水由血液所化,而冲脉又赖胃气为其化源,心脾为其统摄,且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妇人化源充沛,冲任盈满,情志舒畅,气血通调,经水自能常至。反之,若是化源不足,血海亏损,心脾不能统摄,便可影响冲脉而致月经不调。倘若肝气横逆,侵犯胃气,可令化源窒塞;或是肝血不足,或者肝的调血功能障碍,亦可直接影响胃气、心脾、冲脉而导致月经不调。因此,调经不仅应重视调治心脾、胃气、冲“三本”,而且尤应重视调肝。肝主疏泄,协调气机,且有藏血之功。因此,叶桂在治肝调经时,尤重“气血”。病于气者,多因“少欢悦,多愁闷”而致肝郁气滞,治以“通剂”:病于血者,分别可见血瘀、血虚、血寒、血热诸证。若肝枯血闭者,养血柔肝为上;血瘀经愆者,活血理血为要;血寒血热者分别投以温通或凉清之剂。总之,肝气顺,气机调,脾胃健,化源充,血海盈,气血和畅,月事当调。这便是叶桂调经重肝重本的治疗特色。
二、带下病注重八脉,药慎刚柔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从湿热、寒湿、脾虚、肾虚立论。而天士认为,“带下”多属“奇脉空虚”或“八脉无气”而“不司束固”,治宜“通摄之剂”。且“通则达下,清则固下”,八脉通达,带下自已。断不可滥用刚燥之剂。因为带下如注,必液耗阴伤,若误投附桂之属,便会招致“劫阴不效”之后果。然而,过分阴柔之品也需慎用。因为“骤用阴药,则有防胃纳矣”,“阴药沉降,徒扰其滑耳”,反而会使带下加重,皆非奇经治法,即使阴液耗损日甚,偶见内风日动,也只能“竣下柔剂,和其阴阳”。因此,无论是带下阴冷者,或是带下黄白未净者,或是日久不止者,均以调摄八脉为主,然后根据寒热燥湿之性,或温养,或清养,或佐通利之品。足见叶桂的治带之法是独具匠心的。
三、崩漏病分因论治
妇人以血为本,血海充盈,流行常道,按月而至,方为正常。若非行经之时,反而暴崩注下,或淋漓不断,是为“崩漏”之证。究其病因,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气大虚不能敛血者;亦有因血瘀而血不归经者。诸种因素又可导致冲任不固,摄血无权,崩漏不止。因此,叶桂治疗崩漏,以固摄冲任为恪守,进而溯其原由分而治之。如肝气郁结,脾气亏损者,用人参逍遥散之类;因血瘀久漏不止者,用泽兰之属;因中焦气虚不能摄血者,首选参芪;因下焦元气火衰者,以鹿角霜、炮姜或附子理中温摄为先;血热暴下者,用旱莲、地榆急塞其源。总之,不是“见血治血”,而是究其因,分其治,以固摄冲任为关键。
四、妊娠病参考胎龄,攻补不悖
叶桂治疗胎动不安有两大特色:其一,参考妊娠月份,采用不同的安胎之法。他认为,妊娠三月,多为肝气攻冲,即使有吐红痰之肺系病证,仍以平降肝气为主,其言:“殒胎多在三月,是因肝血虚损,不养胎元而致”,“怀娠百日,丙丁养胎”,丙丁属火,征见火象,当养阴制火;“五六月当脾胃司胎”,此时正是胎儿蓬长之际,理应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方能滋养胎元。此际若是罹患病证,用药当重脾胃,不可肆行攻伐,以伤助长之源。娠八月,见血热或肝风病证,治宜“凉血”或“息风和阳”。参照胎龄辨证,施用安胎之法,这无疑给后人临证以启迪。但是,人各有异,虽然生长规律一样,因体质、禀赋和其他外因的影响,出现的病证则不尽一致。因此,第二特点就是有邪当除邪,“正虚当复正,病去身安,自为不补之补”,“以偏求偏,幸勿畏虚以遗患”,谆谆告诫我们,有是证即用是方,叶桂的这一观点与“有故无殒,亦无殒”之旨意相通。
五、产后病着眼虚、瘀,毋忘外感
产后病证,临床颇不乏见。张机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后代不少医家又多倡“产后多虚多寒”之说,药施辛热之品。而叶桂则认为,产后多虚多瘀。虚者,阴阳气血之虚损也,临证当辨孰轻孰重,投以补气、助阳、养血、滋阴为治。《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杂证》曰:“产后不复元,血去阴伤骨热,大凡实火可用清凉,虚热宜以温补,药取味甘气温,温养气血,令其复元,但产伤之损,蓐劳病根,全在肝肾,延及奇经八脉,非缕杂治所宜”,此温药,是温养之义,非温热之谓,提出了温补的重要性。在用药上人参、紫河车、紫衣胡桃为产后温养常用药。与此同时,叶桂也指出体内正气固然已虚,绝不可单用扶正之剂,因为单纯扶正,非但正不复,反会纵邪贻患,更伤其正,故宜祛邪扶正,有表邪需注重解表,有火邪当注重清热。如叶桂在暑伤营阴案中指出:“初病舌赤神烦,产后阴亏,暑热易深入,此亟清营热,所谓虑虚其阴”。在竹叶连翘解热的基础上,因其阴血不足故加入滋阴药,如生地黄、麦冬、玄参等。这样邪去正复,症状得解。另外产后由于耗伤气血,体质虚弱,加之内外因素的影响,血行失度,瘀结于脉中,治法宜通。有患者初产,汗出眩晕,胸痞,腹痛,常用山楂、赤芍、炒牛膝、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更加延胡索、郁金、香附等行气消瘀以止痛,诸药配伍,使恶露祛,新血生,疾病随之痊愈。故恶露不下,常可成为致病之因,宜通;若因瘀而致淋漓者,乃宜通因通用之法,以通塞流;产后失血过多而致阳气上冒者,“开泄则伤阳,辛热则伤阴,俱非新产郁冒之治道”,当用滋阴潜降之品。他还认为,产后血海、冲任空虚,外邪陷入易耳。诸如暑热寒湿之邪均可乘虚而入,酿成病症。祛邪扶正,如此清上勿得碍下,便是“理邪”。即做到除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并行不悖。正如张介宾所云:“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叶桂学宗明哲,不拘守“产后多虚多寒,宜温宜补”之说。
六、癥瘕病强调攻补兼施
“络病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而成熟于叶桂。叶桂所说的“络”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难经·二十二难》指出:“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故血后病也。”说明气病与血病原有一定的先后传变次第,叶桂在其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认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气与血、经与络之间的传变经过了一个较长的传变过程。邪气一旦入络,就会形成“瘀”,即络脉瘀阻。一个“久”、一个“络”,准确地揭示了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由其病机特点所决定,久病入络有其特殊的证候表现。其特征性证候是癥积有形,着而不移。叶桂指出:“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邪入血络,瘀阻成形,故望之高突有形,触之着而不移,是为络病的显著特征。络病的另一个特征性证候是久痛。血络瘀阻不通,故而作痛。然初作之痛未必就是络病,只是久延之痛才有可能是络病之痛。正如叶桂所说:“久痛必入络。”络病之痛又有虚实之分,瘀实则痛而拒按,络虚则痛而喜按。叶桂所谓“络虚则痛”,“痛而重按少缓,是为络虚一则”。所谓络虚,并非指纯虚无邪,应当理解为虚中夹瘀,虚瘀兼夹。“凡久病,病必在络,络空必成胀满”,盖经脉纵行,络脉横行。络脉为连接经脉与脏腑、肌肉、器官左右、前后、内外之通路。经脉与络脉虽均为气血所充盈,而经脉以气为主,故能贯彻上下,统领全身气血之运行。络脉以血为主,故为器官、肌肉间营养传输之通路。一旦脏腑气血虚弱,则经脉必然空虚,然此时病尚在气分。若再发展累及络脉,则络脉之营血空乏,通路亦为之不畅。脏与脏之间,气血不周且渐次虚衰。腑与腑之间,传输失衡、气机不运则成胀满。气血不继则空虚处自虚,而郁滞处自郁滞。此时气病延及于血,甚者久郁化水,癥瘕、水臌等病由是而成矣。总之,叶桂认为络病传变由经到络,由气及血,虚实交结为病机,以胀、痛、水、实为临床表现,尤其妇科癥瘕病常以此四症并见,值得临床观察和总结。
在癥瘕病的治疗上,叶桂强调攻补兼施,药用“辛香入络”之品。治疗取法于张机鳖甲煎丸:“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伏留之邪,五六日必效”。疟疾失治,迁延日久,邪入血络,发为疟母,结于胁下,仲景治以鳖甲煎丸,内有虫蚁类飞行走窜之品。叶桂于此而悟出络病治法。他说:“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病,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滞,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叶桂据此而制定了络病的治疗大法:“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行气,是络病大旨”。通血脉,攻坚垒是治疗络病的主要方法。络虚则胀,气阻则痛者以辛香苦温入络通降。久病入络,虽说邪气痹阻络分为实,然病既久延,正气多已受伤,故治疗不可企求速效,当以丸剂缓攻为上。即叶桂所说“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之义”。攻补兼施是其治疗络病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其用药与一般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须借助于虫蚁飞走之属,如水蛭、虻虫、地鳖虫、穿山甲、蜂房、鳖甲、地龙、全蝎、蜣螂等。辛香行气也是治疗络病所不可或缺的。因为攻坚通脉之剂,“非辛香无以入络”。辛香之品,宣通气机,具有将诸药领入络中的作用,药如小茴香、青陈皮、薤白汁、川楝子、延胡索等。故治疗络病,选药常常以辛为用,如辛润之品当归须、桃仁、柏子仁等,具流通之性,善能入络通脉;辛温善散络中沉寒,如乌头、桂枝、吴茱萸、姜汁等;辛咸善能入络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鳖甲、全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