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一名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 去苗 前胡 桔梗 人参 去芦 川芎 茯苓 去皮 枳壳 去瓤,麸炒 前胡 苗,洗 羌活 去苗 独活 去苗,各三十两(各900克)

[用法]

原方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主治]

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烦疼,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者。

[名医方论] 1.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赵羽皇:东南地土卑湿,凡患感冒,辄以‘伤寒’二字混称。不知伤者,正气伤于中;寒者,寒气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内不伤者。仲景医门之圣,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以失于固密而然。可见人之伤寒,悉由元气不固,肤腠之不密也。昔人常言伤寒为汗病,则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发也,其出自阳,其源自阴。故阳气虚,则营卫不和而汗不能作;阴气弱,则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之,不顾其内可乎?表汗无如败毒散、羌活汤,其药如二活、二胡、芎、苍、辛、芷,群队辛温,非不发散,若无人参、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则形气素虚者,必至亡阳;血虚挟热者,必至亡阴,而成痼疾矣。是败毒散之人参,与冲和汤之生地,人谓其补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流连;发中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东南地卑气暖之乡,最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义。然形气俱实,或内热炽盛,则更当以河间法为是也。”

2.吴瑭《温病条辨》:

“此证乃内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立方之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出外,喻氏所谓逆流挽舟者此也;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痹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此方在风湿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3.雷丰《时病论》:

“此方非但主治伤寒、疫疠、鬼疟等证,而嘉言每以治痢,亦每奏功。丰遇疟痢两兼之证,用之更有神效,诚良方也。”

4.张秉成《成方便读》:

“治感受时邪,憎寒壮热,及伤寒、伤风、伤湿、疫疠、瘴疟,并痢疾初起,表未解者,系可用之。凡时邪疫疠,皆天地异气所钟,必乘人之虚者而袭之。故方中必先以人参为补正却邪地步,然后羌活走表,以散游邪;独活行里,以宣伏邪;柴胡、桔梗散热升清;枳壳、前胡消痰降气;川芎芳香,以行血中之气;茯苓淡渗,以利气中之湿;甘草协和各药,使之不争;生姜辟秽祛邪,令其无滞。于是各建其长,以收全功,皆赖人参之大力,驾驭其间耳!至于治痢用此者,此喻氏逆流挽舟之法,以邪从表而陷里,仍使里而出表也。”

[连氏方论]

素体气虚,风寒湿邪客于肌表。方中羌活、独活辛苦而温,表散风寒,除湿止痛,共为君药;柴胡苦平,散热升清,川芎辛温,祛风止痛,以助二活发表止痛,为臣药;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宽胸利气,前胡、茯苓宣肺化痰,生姜、薄荷辛散发表,尤妙在配伍人参扶正祛邪,俾气旺自能鼓邪外出,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是为使。本方有人参扶正祛邪,诸药配伍,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方以“人参败毒”名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 二两,去节(6克) 细辛 二两(3克)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

[用法]

原方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名医方论] 1.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2.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柯琴曰:

“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3.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引程应旄曰:

“沉属少阴,不可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

[连氏方论]

少阴病本为阳气虚寒证,不应发热,其主证当为“脉微细,但欲寐”。今少阴病始得之而反发热,可知兼有太阳表证。太阳表证,当从汗解;少阴阳虚,又当温阳。方中麻黄散太阳之寒,发汗解表,附子温少阴之经,固护元阳,二味共为君药;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为辅佐药,三药合用,俾太阳之风寒得以解散,少阴之元阳得以固护,真有制之师也。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生葳蕤 二钱~三钱(6~9克) 生葱白 二~三枚(2~3条) 桔梗 一钱~一钱半(3~4.5克) 东白薇 五分~一钱(1.5~3克) 淡豆豉 三钱~四钱(9~12克) 苏薄荷 一钱~钱半(3~4.5克)炙甘草 五分(1.5克) 红枣 二枚(2枚)

[用法]

原书未著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滋阴解表。

[主治]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口渴心烦,舌红脉数。

[名医方论]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按语:“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连氏方论]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易于化热。阴虚之体,汗源不充,受邪之后,不能作汗达邪。此时宜滋其液以充汗源,发其汗以解表邪。方中生葳蕤即生玉竹,滋阴润燥生津,为清补之品,《本草纲目》谓其“主风温自汗灼热”,故为君药;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佐以白薇清热益阴,桔梗利咽止咳;使以炙甘草、红枣甘润增液,并能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