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代方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辛凉解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

杏仁 二钱(6克) 连翘 一钱五分(4.5克) 薄荷 八分(2.4克) 桑叶 二钱五分(7.5克) 菊花 一钱(3克) 苦桔梗 二钱(6克) 甘草 八分(2.4克) 苇根 二钱(6克)

[用法]

原方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主治]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名医方论] 1.吴瑭《温病条辨》:

“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2.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由于本方的解表药用得较少,未用荆芥、豆豉而仅用桑叶、薄荷,故只能疏散较轻的风热之邪,发汗透表作用较银翘散为差;在清热药中,也仅用连翘而未用银花,其清热作用也较弱;但在宣肺药中,以桔梗、生甘草与杏仁相配伍,其宣肺的作用就较银翘散为佳。因此,本方是辛凉解表的轻剂,多用于外感风热初起,恶寒发热等表证较轻,而咳嗽、鼻塞等肺气不宣证候较明显的患者。”

[连氏方论]

本方证乃风温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所致。方中桑叶、菊花甘苦微寒,疏散上焦风热,为君药;薄荷辛凉解表,助桑、菊疏风散热,从皮毛而解,杏仁、桔梗升降肺气,宣肺止咳,兼有解表作用,共为臣药;连翘苦寒,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为佐药;甘草配桔梗,清利咽喉,且能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配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邪去而咳止。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 一两(30克) 银花 一两(30克) 苦桔梗 六钱(18克) 薄荷 六钱(18克) 竹叶 四钱(12克) 生甘草 五钱(15克) 荆芥穗 四钱(12克) 淡豆豉 五钱(15克) 牛蒡子 六钱(18 克)

[用法]

原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名医方论] 1.吴瑭《温病条辨》: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2.张秉成《成方便读》:

“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吴氏《温病条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温病,与温疫之瘟不同,而又与伏邪之温病有别。此但言四时之温邪,病于表而客于肺者,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

[连氏方论]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成方,共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 四两,去节(12克)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9克) 甘草 二两,炙(6克) 石膏 斤,碎,绵裹(24克)

[用法]

原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名医方论] 1.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柯琴曰:

“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招祸。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此但内热而无外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须粳米,其意重在存阴,不必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寒,除内蕴之实热,斯溱溱之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2.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3.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引盛心如云:

“按仲师大论,于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甘石汤主之。柯韵伯于此谓:‘无汗而喘,大热’。盖汗出而喘者,热壅于肺也;无汗而喘者,热闭于肺也。壅于肺者,皮毛开,故表无大热;热闭于肺,则皮毛亦闭,故表热甚壮。是以不论有汗无汗,皆以麻杏甘石汤为主。盖以石膏清其里热,有汗者,得麻黄疏泄,而壅者亦宣;无汗者,得麻黄疏散,而闭者亦开;有杏仁以定喘,甘草以泻火,烦热乌有不解者乎?”

[连氏方论]

本方证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所致。方中麻黄辛苦温,宣肺平喘,李时珍说:“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散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大量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麻黄配石膏则为辛凉解热之剂,目的在于发泄郁热,故共为君药;杏仁苦温,得麻黄一升一降,宣畅肺气,止咳平喘,为辅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保胃气,使石膏大寒而不致伤胃,且甘草得石膏又能甘寒生津。因“汗出而喘”,肺热伤津故也,为使药。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