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明清时期重要本草茶论
明清时期,有多达95种本草专著录有茶叶,对茶叶产地、种植、加工、保藏、性味、归经、功效、治病机制、主治、适应证、方药配伍、临床应用、剂量、煎服方法、不良反应、禁忌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举例如下:
(一)明代《本草纲目》
茗
(《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苦㮈搽、途二音。《唐本》:槚,《尔雅》,蔎,音设。荈音舛。[苏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一名荈,蜀人谓之苦荼。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芥”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茶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
《神农食经》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苏恭曰]:茗生山南泽中山谷。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日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叶
【气味】
苦、甘,微寒,无毒。[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李廷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息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
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神农食经》)。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苏恭)。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陈藏器)。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王好古)。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陈承)。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川芎䓖、葱白煎饮止头痛(吴瑞)。浓煎,吐风热痰涎(时珍)。
【发明】
[王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煿,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煿之毒也。[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
旧六新十三: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热毒下痢,孟诜曰:赤白下痢,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服即愈。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黄利药,利者百无一生(郭稽中《妇人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兵部手集》)。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孟诜《食疗》)。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集简方》)。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碾末,冷水调下(《简便方》)。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妙(《经验方》)。脚丫湿烂,茶叶嚼烂傅之,有效(《摄生方》)。蠼螋尿疮,初如糁粟,渐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浆疱,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以生油调傅,药至,痛乃止(《胜金方》)。风痰颠疾,茶芽、栀子各一两,煎浓汁一碗服,良久探吐(《摘玄方》)。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安(《圣济总录》)。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砂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不可轻视(鲍氏)。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二卷)
(二)明代《食物本草》
今又有苏州之虎丘茶,清香风韵,自得天然之妙,啜之骨爽神怡,真堪为卢仝七碗之鉴。其名已冠天下,其价几与银等,向为山僧获利,果属吴中佳产也。其次曰天池茶,味虽稍差,雨前采摘者亦甚珍贵。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
按
陶隐居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葜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槠、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茶叶,味苦、甘,微寒,无毒。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 、葱白煎饮,止头痛。浓煎,吐风热痰涎。
【阳羡茶】
味甘、苦,主清头目,爽精神,消食下气,利水道,为众茶之主,百花之先。故谚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
【虎丘茶】
味甘香爽,主清肌骨,养真元,得地土之淳和,禀山川之秀丽,饮之弥多弥善也。
【六安茶】
主消食调中,祛风邪,升阳气。
【天池茶】
主生津液,沁齿颊,升阳补脾。
……
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当予早年气盛,每饮新茶必至数碗,轻发汗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草茶(以下几种,虽总括入前题内,兹复另列,兼采往代名公记述,以备今人稽考。草茶生江西建昌县西南三十里云居山,茶中最称绝品。是处为黄庭坚所居之地,傍有双井,土人汲以造茶为第一,又称双井茶。黄山谷馈苏东坡诗云: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双明珠。我家江南饱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草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利胸膈,润肠胃。顺气宽胃,解渴消烦。
龙井茶(产杭州府赤山西北凤篁岭龙井傍。茶味清馥隽永,迥出风尘,冠绝他品)。
龙井茶,味苦、甘,凉,无毒。主清利头目,疏畅胸腔,退膀胱热郁。
苦茶(生浙江遂昌县匡山之顶。其山四面峭壁,上多北风,植物之味皆苦,其茶更苦于常茶)。
苦茶,味甘、苦,寒,无毒。治诸热,解伤寒邪热,利小便,除烦止渴,生津液。
天柱茶(生直隶潜山县天柱山。唐李德裕有亲知授舒州牧,即今潜山县也。李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茶可惠数角。其人献之数斤,德裕不受。明年,精意求数角投之,德裕曰:是矣,此茶可以消酒肉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而覆之,诘旦开视,其肉已化为水)。
天柱茶,味甘、苦,平,无毒。主消一切鸡猪鱼肉毒,宽胸膈,下气消痰。
阳羡茶(产直隶宜兴县阳羡山。唐李洒守常州时,有僧献此茶,陆羽以为冠绝他境,可供尚方。以此一言,后遂入贡。阳羡山之巅,有珍珠泉,水味其胜。唐开元间,桐庐锡禅师筑庵隐迹,偶尝此泉,甚甘之,曰:以此泉烹桐庐茶,不亦称乎!未几,有白蛇衔茶子置庵侧。自是,种之滋蔓,味亦倍佳。皇甫曾送陆鸿渐“南山采茶”诗:千峰时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磬一声。郭三益“题阳羡南岳寺壁”诗:古木阴森梵帝家,寒泉一勺试新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李郢“茶山贡焙歌”: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茶来。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馥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戛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工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附方:
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煎湖州茶以醋和服之,良。
治噤口痢。用细茶一两炒为末,浓煎一二盏,服之即瘥。
治七星虫尿人,初如粟,渐如火烙。用细茶为末,油调敷之,良。(姚可成《食物本草·卷十六》)
(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茶叶
研茶,《粤志》:东莞人以芝麻薯油、杂茶叶煮煎而成。
去风湿,解除食积,疗饥。
龙脊茶,出广西,亦造成砖。
除瘴解毒,治赤白痢。
安化茶,出湖南,粗梗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
性温,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澼。
《湘潭县志》:茶谱有潭州铁色茶,即安化县茶也,称湘潭茶。
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色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形似莲心,但作玉芽色耳。平来仲云:雪茶出丽江府,属山中雪地所产,色白味甘,性大温,去寒疾如神。
甘苦性温,治胃气积痛,疗痢如神。
赵学敏按:雪茶出云南永善县,其地山高积雪,入夏不消,雪中生此,本非茶类,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己亥腊过余杭,往访刘挹清少府,啜雪茶,云带自云南,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样。询所主治,因言此茶大能暖胃,凡严寒冰冻时,啜一盏,满腹如火。若患痨损及失血过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乃相与烹瀹食之,果入腹温暖,味亦苦冽香美,较他茶更厚。
《大观茶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东溪试茶录》: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
武彝茶,出福建崇安,其茶色黑而味酸,最消食下气,醒脾解酒。单杜可云:诸茶皆性寒,胃弱者食之多停饮,惟武彝茶性温,不伤胃,凡茶澼停饮者宜之。
治休息痢
《救生苦海》:乌梅肉、武彝茶、干姜,为丸服。
松萝茶,产徽州。(《本经逢原》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秋灯丛话》:北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岐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已十有余年矣,医者曰:病将作,凡药不能治也。俟其归,尾之北上,将以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医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怅然而返。
姚希周《经验方》云:凡患眼翳服羊肝者,忌服松萝茶,以沙苑蒺藜煎汤代茶。
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除痰。
病后大便不通:吴兴钱守和《慈惠小编》用松萝茶叶三线,米白糖半盅,先煎滚,入水碗半,同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
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梁氏《集验》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末,拌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日即愈。
羊儿疯(指癫痫,编者注):《集效方》:好松萝茶末八两,生矾末四两,米粥捣为丸,临发日清晨及常日,各服三钱,米汤下。
水臌气臌(指水肿):《汇集》:服此药不忌盐酱,一服立消。活鱼一尾,重七八两,去鳞甲,将肚剖开,去肠净,入好黑矾五分,松萝茶三钱,男子用蒜八片,女七片,共入鱼腹内,放在磁器中,蒸熟,令病人吃鱼,连茶蒜皆食更妙。从鱼头吃起,就从头上消起,如从鱼尾吃起,即从脚上消起,立效。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木部·乐山茶》)
(四)清代《药性摘录》
茶茗,味甘气寒,入胃肾。清火清痰,利水,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煿能解。凡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清,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便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有效。但热服得宜,冷服聚痰;多服损神少睡,久服则削肾损脾,尤宜慎之。徽州松萝茶化食,盦茶解瘴,浙绍茶清火,六合茶止痢,普洱茶消食辟瘴。茶与生姜同煎和胃脾治赤白痢。(文晟《药性摘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