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唐宋明三朝列入国家药典
公元651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首先将茶叶列入《备急千金要方》之卷二十六《食治方·菜蔬第三》篇中,其谓:“茗叶:味苦、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并于682年撰写《千金翼方》时将其列入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中品》,其谓:“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继之,唐朝、宋朝、明朝均将茶叶列入国家药典,可见对茶叶治病的重视程度。
(一)唐代《新修本草》
公元657年,唐代苏敬率领22人编写《新修本草》,于659年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收录本草850种,茶叶即为其一,可见茶叶治病疗疾的重要性。
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尔雅·释木》云:槚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新修本草·木部中品》)
(二)宋代《开宝本草》
公元973年(开宝六年)北宋政府令刘翰、马志等9人在《新修本草》基础上编写国家药典,卢多逊等勘定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收录本草983种,茶叶仍在榜列。
[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茗、苦荼,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木梌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开宝本草·木部中品》)
(三)宋代《证类本草》
公元1108年北宋医官艾晟将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重修后更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作为国家药典刊行。
《图经》曰:茗、苦梌,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尔雅》所谓槚,苦梌。郭璞云:木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茗、荈,蜀人谓之苦荼是也。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爪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曰:茶之别者,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如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
《茶谱》云:蒙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日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限前无疾,三两可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未尽而病瘥。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其性似不甚冷,大都饮茶少,则醒神思,过多则致疾病。故唐毋景《茶饮·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是也。
《食疗》云: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杂之。
《外台秘要》: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非中风,其病是胸膈有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单煮茗,作饮二三升,适冷暖,饮一二升,须臾吐,吐毕又饮,能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待渴即瘥。
《图经》: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然则性类各异。近世蔡襄《蜜学》所述极备。闽中惟建州北苑数处产此,性味独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腊茶,研治作饼,日得火愈良。其他者或为芽、叶,或为末收贮,微若见火便更,不可久收,其色味皆败。惟鼎州一种芽茶,其性味略类建州,今京师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末,亦冒腊茶名者是也。近人以建茶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则余者皆可比用信之,其不同者多矣。今建州上供品第,备见《茶经》。
《衍义》曰:茗、苦荼,今茶也。其文有陆羽《茶经》、丁谓《北苑茶录》、毛文锡《茶谱》、蔡宗颜《茶山节对》,其说甚详。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惟牙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唐人有言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斯言甚当,饮茶者宜原其始终。又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茗或曰荈,叶老者也。(《证类本草·第十三卷》)
(四)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公元1503年政府令明太医院院长刘文泰主持编纂国家药典《本草品汇精要》,收录本草1815种(实存1809种),图谱1371幅,茶叶赫然在列于卷十八《木部》中。
茗,苦 (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苦 鸷,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名医别录》)
[名]茶、槚、蔎、茗、荈。[苗]《图经》曰:茶乃南方佳木,高二三尺,经冬不凋,腊月已结蓓蕾,春中抽芽。《尔雅》所谓槚、苦荼。释云: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蜀人谓之苦荼,今通谓之茶,盖茶、荼字相似而误也。一种自一尺以至于数十尺,巴峡亦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若丁香,根似胡桃,其名有五。今人或以枸杞、槐、柳等嫩芽杂和作茶,实能乱真。以此治病,功用大不相侔。建州等处所产,性味与别品尤胜,独名腊茶。唯鼎州性味略类建州者,今河北等处磨末亦冒腊茶入药,唯以建州为胜。又有蒙山五顶,其中顶曰上清峰,峻险人迹少到,云雾蔽盖,鸟兽时出,草木繁密,所产与他顶不同。春分先后,俟雷发声,采者为佳,此品制作精于他处,人所贵重,为其性不甚冷而却病延年尔。谨按:古无茶茗之文,在禹则无贡,《周礼》亦不载,《尔雅》虽有槚、苦荼之名,而秦汉史传亦无所稽;至唐陆羽辈著《茶经》等说而茶品始备,故贵于唐而与盐并榷于宋也。世之昏礼纳采,非茶不行,盖取其种时不可移植,以喻无再盟之义。然饮少则醒神思,过多则能致疾,故《茶饮·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是也。[地]《别录》云:除痰下气,消宿食,痰厥头痛如破,赤白痢热毒痢。[合治]合生油傅,蠼螋尿著人成疮疼痛。水煎合醋,疗气壅暨腰痛转动不得。煎合醋服,治伤暑泄泻及心痛不可忍者。[禁]宜热饮,若冷啜则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赝]枸杞、槐、柳等芽为伪。(《本草品汇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