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更是民族的灵魂和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发展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坚守的认同与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其内容涵盖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民间工艺、衣冠服饰、中华武术、语言文字,等等,它们无一不浸染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教师的培养基地,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职能越来越凸显。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技能课是非常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探讨与摸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有的放矢地在专业技能课程中,特别是在艺术类课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从根本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认可并接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德修养,使他们成长为一名有修为、有德行的良好公民;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使其成为有兴趣爱好、乐观向上的人,积极生活、积极工作;更重要的是,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识素养,才能在幼儿园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包括古典范文、诗词歌赋、中国画、书法、传统手工艺、民间传统风俗和节日、传统礼仪,等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选材上,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筛选。例如:学前儿童文学、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可以选取传统儿歌童谣、古诗词、传统节日的由来、经典故事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学习传统礼仪风俗、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基础美术、美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等课程可以选取国画、传统年画、剪纸、风筝、捏面人等为主要内容,在传统民间绘画、民间手工艺学习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境界,培养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基本素养;舞蹈基础、幼儿舞蹈编排、中国古典舞等课程可以选取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精髓,即“身韵”的讲授,也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一艺术灵魂的体验与感受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诠释。也可观赏如《丝路花雨》《春江花月夜》《宝莲灯》《仿唐乐舞》等经典古典舞剧,使学生从中体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形体美、服装美、情景美;钢琴基础、声乐、幼儿歌曲弹唱等课程可以选取经典的中国古典音乐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在练习与欣赏过程中体味古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在音律美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学前教育快速发展,随着幼儿园的新建园数量激增,国家大量扩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应对社会需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短缺现象已经日趋明显,而专业知识过硬又同时具备扎实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则少之又少,这一矛盾如何解决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1.教师应该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坚持学习、不断进步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无疑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该文化视野广阔,只有知识而无文化的教师必定不是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只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讲授,眼界和视角必然带有局限性,必然不利于在课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厚重,整个文化系统庞大而复杂,教师不能只知皮毛,最好深达肌理,课堂讲授中不仅需要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表现,还应该探究和把握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美工制作”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练习掌握“春节”习俗中的窗花、福字、手工鞭炮、灯笼的制作方法,还可以教授学生了解过年的年俗礼仪,如: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等活动形式,并且进一步掌握这些年俗礼仪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如:家庭和睦美满,父母福寿康健,等等。这是一种具体且有益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能力与文化的相结合,避免了一味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从而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的传承。
2.教师应该用心体悟、勇于实践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积极思考的实践者,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古典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古典舞蹈、古典音乐,等等。唐诗宋词家喻户晓,书有《兰亭序集》,画有《千里江山图》,舞有《扇舞丹青》,乐有《高山流水》,不胜枚举。这些艺术精粹中的魅力与气韵,教师要用心感悟他们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领悟传统艺术内在的精神内核与审美韵味,从而引领学生获得至真至美的心灵感应。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传授指导等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与积累。在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可采用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特点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在“幼儿教师口语”和“学前儿童文学”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吟诵”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与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在古典式回味表达中,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文字美、节奏美与内涵美,感应古代诗人的情感宣泄,如真实情景再现般去意会李白的洒脱与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忧国忧民。
(四)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融合只依靠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引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走出去”,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访古迹、观展览、看演出,追寻历史的印记,体味文化的魅力。所谓“请进来”,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文化专业人员的大力支持与融入。学校应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如: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将他们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将课堂变成中华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必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巧,傅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导向,2013(32).
[2]王少艳.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