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部署——创办抗大分校
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的紧急任务,是广泛发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更多的抗日根据地,大量设立各级培养干部的学校,大批培养和提拔有胆有识能作能为的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为了完成在新阶段大批培养干部的任务,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全党工作重点放在战区和敌后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了改变抗日军政大学建制,把抗大分散到各地方去,以冲破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到敌后办学,就近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训练干部,去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扩大、发展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战略部署。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抗大干部会上指出:“六中全会以后,全中国都要有个整个的布置,教育工作也要有个整个的布置,我们决定有组织有系统地把抗大分散到各地方去。”12月12日,毛泽东在抗大干部晚会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干部上前线,指出:“我们办了许多学校,训练了许多干部,这个政策是对的。怎样才能使全盘工作真正推动起来、开展起来,这就是要有干部。我们训练大批干部到前线去,领导游击队,领导军队,组织群众,发展统一战线,等等,这就是教育工作的意义。”12月13日,毛泽东在抗大召开的关于学校改变建制干部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培养训练干部的极端重要性。罗瑞卿副校长在动员会上就建立抗大分校的目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他说:“我们到敌后办学开办分校,是为了迎接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是为了不因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影响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为了便利敌后广大青年来校学习;是为了便于学习前线丰富新鲜的战斗经验,从而更好地贯彻抗大的教育方针;也是为了毕业学员更便于分配工作。”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当前的战略任务是将整个华北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化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要大大发展军队和人民中的革命文化运动,要“收集大量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军队,信任他们,坚决打破排斥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使知识分子工农化,抽调大批老兵、老干部进学校,使工农干部知识化。江南、皖南、皖东、苏北、淮北、鲁南、胶东、冀中、晋西北九地,须各办一个抗大分校。”
1941年至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部队先后大力实行了精兵简政。为了保留在精兵简政中编余的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或骨干,八路军总部于1941年10月15日决定各抗大分校成立陆军中学。决定指出:“各抗日根据地[成]立—陆军中学性质之学校,附属现有抗大分校或另设,由各根据地按照实际决定之。学生300至500人,学校以3年为期,初期主要学文化与自然科学,末期加强军事政治理论的学习。必须抽调一切可能抽调的、可能深造的中下级干部就学。”
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培养干部的重大决策,从1938年12月开始,抗大总校与八路军相继在陕北和华北等地创办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和太岳、太行等7所抗大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共培养了6万多名军政干部。
在华中,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华中是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因此,尽速发展华中敌后抗战,是关系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193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致电刘少奇、项英,指出江北新四军的任务是: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不到海边绝不停止;为此目的,中原局应动员豫西鄂北的大批忠实青年去彭雪枫部开办千人左右之学校,雪枫在当地应注意招收些知识分子;北方局应立刻准备从抗大本校及一、二两个分校拨出学生700人妥慎地送往雪枫处。随后,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挺进敌后、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时,开办了一所随营学校。194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鉴于华中的特殊情况,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在华中立即成立抗大分校或新四军干部学校,吸收因受李品仙压迫而逃往新四军的大批青年学生学习。24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在“华中立即成立抗大分校,吸收华中大批青年学生,并要求晋东南开抗大分校一部到华中,以作为华中分校之基础”。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在晋东南蟠龙镇的抗大总校很快组建了一支能独立执行办学任务的华中派遣大队,随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第四师于1940年3月创办了抗大第四分校。同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也先后成立军政干部学校和抗日军政学校。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决定,以江北军政干校和苏北抗日军政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五分校。12月10日,毛泽东、王稼祥电示八路军总部和抗大总校:“苏北局面扩大,望再分出一个分校的干部,派去苏北。此分校要比山东分校还要强些,因为苏北局面是很大的局面。”于是,抗大总校又派出第二华中派遣队,到苏北加强第五分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为全面加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于1941年6月上旬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新四军各师与各抗日根据地继续开办抗大分校。为了统一领导华中各抗大分校的工作,建立华中统一的军事学校教育制度,1941年12月,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以抗大第五分校为基础成立抗大华中总分校,另在新四军第三师组建新的第五分校,新四军第二师建抗大第八分校,苏中第一师建抗大第九分校,豫鄂边第五师建抗大第十分校,新四军第七师建抗大皖江第十分校。这样,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创办了7所抗大分校。
中共中央关于创办抗大分校的战略部署,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创办抗大分校指明了方向,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