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老师
几个月前,就知道了学生们要为冯日乾老师召开这个恳谈会,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虽然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从事的职业,我曾经写过不少关于冯老师的文章,在那些拙稚的文字中,表达了一个学生对于自己心中所尊敬的老师的感激与怀念;虽然这些年来,也曾经有过不少次和老师的交流与面谈,但是存在心中的很多感激的话语,却一直没有机会当着老师的面说出来。我知道,老师不大喜欢那种表面的恭维,你即便是坐在他的面前一言不发,他那深邃的眼神,也一样可以看透你的心。
对于冯老师最初的记忆,大概要追溯到1976年。那一年,我刚刚上了初中,冯老师也是不到四十岁,风华正茂的年龄。那个年代的老师,使学生充满了神圣而神秘的感觉。记得一次,好像是冯老师要搬房子,也就是从学校的一间房子要搬到当时刚刚建起来的那栋二层小楼去。我是帮忙者中的一个,那天惊讶于冯老师的书竟然那么多。那个时候,这对于从小喜欢看书的我来说,充满了极大的诱惑,我和其他学生,抱着那些书,一次次地搬运,心中是那种说不出来的快乐,因为自己能给老师一点帮助。记不清是因为太阳太大,还是突然落起了雨滴,反正是有一次,当我抱着书刚要出门的时候,冯老师拿起一顶草帽,扣在了我的头上,我即刻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温暖,一种被老师关怀的温暖。冯老师一定不记得这个细节了,但是这个细节,却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就多次听说,冯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但我一直无缘听,有那么几次无意之间路过他的课堂,觉得冯老师读课文的声音很好听,他对文章的分析很别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好像是有一年的学校运动会,冯老师是运动会的播音员,在广播上预告着即将举办的运动项目,还有学生写给运动会的各类新闻、诗歌等稿件,我对运动会的情况已经模糊了,但整个过程当中,冯老师的播音,却给了我无形而深刻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分明觉得,同样的话,冯老师用普通话说出来,似乎有了一种很神奇的魔力,让人印象深刻,叫人着迷。
还有,他那个时候在报纸上不时发表文章,我从小就喜欢语文,也喜欢作文,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文章。那个时候,幼小的心灵当中,对能够写文章的冯老师充满了崇拜,但是性格使然,我不敢走近冯老师,只是远远地怀了崇敬的心情注视他。
真正聆听冯老师的课,是在上了高中之后,因为家境困难,我在云阳中学只上了一个月就回到了白王中学,其时,带我们语文课的就是冯老师,我这才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说话不紧不慢,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但你却能感觉到那话语当中的刚硬,他说话用词并不刻意地讲究,但却给你一种新鲜的感觉,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能够启发你思考很多的问题。记得第一课就是茅盾的《风景谈》,冯老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把每个学生的心牵到了文章所描写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画面当中,至今,我还能够想起他在黑板上写下的“荷锄月归”那四个字,以及这四个字所构成的那幅剪影。感觉,听冯老师的课,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他能把文章蕴含的那种美,通过他的朗读,通过他的分析,通过他的讲解,让学生领悟到、感受到,他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东西,而这种启发,又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他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在课本之外,由于他的博览,他的眼界,也把学生的心带到了一个更高远的境地。
老师是什么?就是启发,就是引导,就是发现。只会灌输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冯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启发学生于无形,这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
真正见识冯老师讲课的精彩,是在他讲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无论是《一件小事》还是《友邦惊诧论》,无论是《为了忘却的记念》还是《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还是《狂人日记》抑或《阿Q正传》,因冯老师对鲁迅的喜欢,还有他对鲁迅深入的了解,那些语文课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很多文章,我那个时候几乎可以全文背诵下来,也因此深深地喜欢上了鲁迅。我偶尔也练习写一些杂文,就是受冯老师的影响,我曾经在教书的时候诵读了《鲁迅全集》,后来又看了鲁迅的论敌、鲁迅的朋友关于鲁迅的很多文章,真是越看,越觉得鲁迅的伟大与深邃。可以这样说,看了鲁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想要不深刻,都不可能!
因为喜欢语文,喜欢作文,高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自己给自己出题目,有时候写好了一些文章,会把作文练习本拿去给冯老师看,冯老师总是看得很认真,有一些还写了评语。冯老师的钢笔字、粉笔字都写得很好,批语又总是给人鼓励,我便越来越喜欢语文,喜欢写作。
上了大学,学的是中文,后来教书,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又主要做文艺副刊,也出了三本小书,第一本还是请冯老师作序。时间大概是1998年,当我决定要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冯老师。给冯老师说的时候,冯老师还说,作序都是名人的事情,但在我看来,我的第一本书的序,非冯老师莫属,他是我尊敬的老师,他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也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老师。这些年,我又做和教育有关的报纸,便时时想起冯老师那个时候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人生五幸》。一幸是上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好老师虽然也批评你,但是他更启发你、引导你、影响你;二幸是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好领导,好领导在关键的时候会给你提供平台,助你成长;三幸是择业的时候遇到一份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喜欢干的和我们所认为的好工作不是一个概念,喜欢,就一直有激情,喜欢,就不断在琢磨,喜欢,就感觉不到累;四幸是成家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伴侣;五幸是生活当中有一帮好朋友。虽然这五幸我并非全部遇到,但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这就是冯日乾老师,我干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最令我感到满意的事情。
岁月匆匆,当年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而今都已经年过半百,我们的老师也已经年逾古稀,每见冯老师,看到他还健朗精神,思维还一如当年那样敏捷,便替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老师在课堂上,影响熏陶了无数的学生,老师的文章,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更让全国各地的读者看到了一个偏于一隅的教书先生那高远的眼界、深刻的思想,还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他的《风雨蔷薇》,他的《沉默也是泥》,他的《乱世红白黑》,以及他去年出版的《晚清名士:王徵》,都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老师、一位知识分子的勤奋与思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老师在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依然用行动,在感召着我们,感召着他的学生。
我们的家乡白王那块地方曾经很贫穷,现在也还不富裕,但是我们这些人所幸在上学的时候,遇到了像冯老师那样的一群好老师,很多穷困家庭的孩子因此命运得以改变,我就是这样的典型。白王中学,也因为有了冯老师那个时代的一批老师,而有了自己辉煌的历史。我想,那块土地会记着他们,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会记着他们,从那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学生,会记着他们。
最后,我想对冯老师说,愿您永葆青春,愿您思维一直敏捷,愿你永远快乐健康,在你一百岁的时候,我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庆祝,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