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褪尽是乡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堂碎事

最值得回味的,是那时学校有个突出特点——复式教学。所以,老师给其他年级讲课时,我们可以边写作业边侧耳细听。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猴子捞月亮》,我听到里面有一句话,内容是“它向井里一伸脖子,慌忙叫道:‘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头了!'”当时我年龄很小,听时把“脖子”理解成“箔子”了(因两词同音)。“箔子”是用芋子或芦苇编成的帘子,盖房时铺在屋顶用来承载泥巴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它一直是我村传统的手工产品,很多家庭都会编织。所以我对猴子“向井里一伸‘箔子’”这句话,感到非常纳闷:猴子怎么跟人一样,还会搬运箔子?它把箔子伸到井里头,又是干什么去了?

还有一次是算术课,内容是“两位数的读法”。因老师讲课用的全是陕西方言,一直把“读”(音dú)念成“头”(音tóu),于是便让侧耳细听的我,把“读法”理解成“头发”了(因发音相同)。所以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两位数怎么还长头发呀?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忍俊不禁!

此外,还有一些印象较深的琐碎事儿。

夏天上学时,很多同学都带着一个玻璃酒瓶子,里面灌满了凉开水,口渴时就打开瓶盖抿一口。有些同学的酒瓶子没有盖儿,竟是用玉米芯塞着的。午休时,同学们躺在课桌或课凳上,从不盖单子被子什么的。起“床”时老师哨音一响,大家立即翻身跑到院子,围着一个脸盆(里面晒着一盆水)洗起脸来;洗后用手抹抹脸,甩甩水珠就去上课了。冬天上学时,许多同学都提着一个小火炉,到校后用柴棒生火烤手取暖,因此教室内经常是烟雾弥漫。为培养我们的卫生习惯,老师曾让我们学习刷牙。他要求我们在家天天刷牙,没钱买牙膏时可以用盐水刷。但说归说,实际上我们并没人刷——因为不方便,也没那个习惯。教室北墙角开着个小门,出去后是并排两个厕所。女厕所记不得了,反正男厕所都是由我们男生轮流清理的——轮到谁了,谁就在放学后用铁锨把粪道里的脏物捅下去。那时学校西边有座古庙(无量庙),庙的东山墙上写着“中苏友好天下无敌!”几个大字。我们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常常望着它出神……令人记忆特深的,是那时老师从不给我们布置家庭作业。所以放学回家后,我们除割草挑菜放羊外,就是疯狂地玩耍了!——正因如此,我们从未感到上学有什么压力。

初入学堂,我在学习上还是比较细心和认真的,曾得过奖,奖品是铅笔和小本本。对老师安排的其他事情,我也从不马虎。有次轮到我和岳谋儿掏厕所,我俩不但用铁锨把粪道里的脏物捅外边,还绕到后墙外,把粪道外口下堆积的脏物也铲掉了。老师安排高年级学生“一帮一”教我们时,帮我的是高家的一位大哥哥。他曾悄悄对另一位高年级同学说:“我教的这个娃是个灵娃!”我听后高兴极了。

就这样,我顺利地步入了人生的求学之路。

如今回头细看,当年的启蒙生活,不仅引领我到了知识海洋的岸边,教我学到了一些文化科学知识,培育了我心底向善、合群、谦让、诚实的道德根苗,而且为我提供了展示个性、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空间,在对我进行启蒙的同时,赋予了我梦想、兴趣与快乐。所以如今我虽古稀之年,但仍十分怀念当年的启蒙时光。


此文刊于2016年第1期《渭南教育》,编后语是:此文的骨架是反思,写法是白描。它通过“我”对自己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的回忆,对当今教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反思的核心是教育理念。但是文中并没有直接触及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大量细节来体现的,所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显得比较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