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褪尽是乡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国语课本

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语文和数学。不过把语文不叫语文,叫“国语”,把数学不叫数学,叫“算术”。

记得国语读本是竖式编排,课文以识字为主,内容比较简单,但在顺序排列、体裁选定、理念体现等问题上,却独具匠心——

首先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第一课,是“开学了”三字。我很快就认会了,也写会了。第二课是“我们上学”,也只有三个生字,我同样很快就学会了。第三课是“学校里同学很多很多!”第四课是“放学了,同学们说,老师再见!老师说,再见再见!”这些内容,我们易懂易学,没有丝毫压力。

其次是以时间为序,按季节编排。如国庆节前后,有一课是:“国庆日,开大会,大家欢呼毛主席万岁!”秋天到后,有一课是:“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深秋季节,各家开始收获萝卜,这时有一课“老公公拔大萝卜”。冬天到了,刮起了北风,飘起了雪花。这时恰有一课“下雪了”,全文是:“下了一夜大雪,地上白了,房上白了,树上也白了。太阳出来了,照在雪上,好看得很!”这样的编排,使我们学习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是体裁多童话,篇篇有插图。当时课文的体裁,几乎全是涉及自然、人物、花鸟、鱼虫乃至狗狗猫猫之类的童话,不仅文学趣味很浓,而且篇篇都是淡墨着画,一课一图或一课多图。这些插图,全是黑白两色,工笔素描,显得简约素净,充满童趣。当时我们处于少年时期,正是心性萌动的时候,所以这些童话及插图,非常贴近我们的心理。

第四是意象优美,理念先进。

如《小羊过河》,内容是两只羊争着过河,互不相让,终于用犄角顶了起来,最后同时跌落到河里了。全文是:“白羊和黑羊都要过河。白羊说你给我让路,黑羊说你给我让路。它们谁也不肯让谁,就打起来了。后来,它们都掉到水里头了!”课文上下各配有一幅插图。上图是两只羊(一黑一白)站在独木桥上,犄角对着犄角“顶仗”。下图是它俩在独木桥下的河水里向上挣扎,身边泛起了很多浪花。显然,编者是想借此感发学生的礼让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培植谦和礼让的根苗。

又如《老公公拔大萝卜》,全文是:“老公公去拔大萝卜,拔呀拔,拔不起来。老婆婆就来帮忙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大萝卜,拔呀拔,还是拔不起来。小孩子又来帮忙了……小花狗又来帮忙了……小花猫又来帮忙了。小花猫拉着小花狗,小花狗拉着小孩子,小孩子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大萝卜,拔呀拔,拔呀拔!嗨!——拔起来了。”下面配着一幅插图:一位白胡子老公公,双手合围抓着大萝卜的叶子往后拔。他身后是老婆婆、小孩子、小花狗、小花猫。这五位像玩“老鹰抓小鸡”一样,一个拉着一个,连成一个长串串,使劲地往后拔。编者分明是想借此感召学生,使之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再如《狼来了》,其插图是一只大灰狼朝一棵大树跑来,一个小男孩趴在树杈上吓得直哭。编者明显是借此教育学生,使之从小养成忠诚老实、不说谎话的好品质。

另如《狐狸和乌鸦》,插图是大树枝头,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肥肉东张西望,似乎是在炫富。一只狐狸蹲在树下仰望着乌鸦,似乎在叙说着什么。课文的大意是,狐狸望见乌鸦嘴里叼着的肉块,馋得直流口水,就大夸乌鸦的歌儿唱得好。乌鸦被夸得晕头转向,便开口唱起歌来,谁知刚一开口,肉块便从嘴里掉落下来被狐狸叼走了。编者分明是借此向学生传授“人贵有自知之明”、以及如何应对阿谀奉承防止上当受骗等人生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猴子捞月亮》的插图最为有趣:水井旁有一棵大树,大树枝头倒挂着一串猴子。猴子们个个头朝下,脚向上,上面的拉着下面的两只脚,连成了一个长串串。最上面的那只,双脚倒挂在一根横树枝上,最底下的那只,伸着双臂在井水中捞月亮。这幅插图趣味性极浓,我们百看不厌。至于课文的准确内容,现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这只猴子大声叫道,别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很显然,编者意在通过这个童话,向学生普及“水能映物”的科学知识。

此外,如《小猫钓鱼》《乌鸦喝水》《鹬蚌相争》《龟兔赛跑》《骆驼和羊》《农夫和蛇》《狼外婆敲门》《司马光砸缸》等等,全是这样。这样的内容及插图,除了易于激发兴趣、开启童蒙,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还兼顾了科学普及、修身养性、处世立命、培植道德、凝聚公民意识等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课文中还有少量阶级斗争方面的内容。如有一课“打麦”,全文是:“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麦子好,麦子香,从前地主吃,现在自己尝!”

长大后再看小时候读过的这些课文,发现里面全是人生。所以这套读本尽管是黑白印刷,造价低廉,但在使用价值方面,绝不比现代读本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