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伏牛堂:霸蛮社的社群运营大法
伏牛堂老板张天一,中国最红的米粉店老板,北大法学硕士,90后创业明星。
认识张天一的人都知道,创业后他从来没换过衣服款式,总是穿着一件胸口印着“霸蛮”两个大字的文化衫。有人建议他设计一下文化衫的字体,他拒绝了。他的回答是:这样可以形成符号记忆。
除了符号记忆,社群称得上是伏牛堂最不可或缺的标签,在同行中拥有极高的辨识度。
伏牛堂的符号记忆是什么?加入霸蛮社群有哪些硬指标?餐厅建立社群,有无规律可循?近日,餐饮内参记者与伏牛堂90后创始人张天一面对面,聊了霸蛮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伏牛堂社群=米粉群?NO
顾客怎样定义?从口袋里给你掏钱的客人?CRM系统里冷冰冰的名字?如果对顾客的定义还摆脱不了以上两条,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你必输无疑。因为数据是冰冷的,关系是温暖的,只有把食客变成自己的朋友、拥趸,变成品牌的口碑节点,才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食客拓展形成有黏性的用户群、粉丝营,便是餐饮界的社群概念。有社群意识还不够,如何给社群定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伏牛堂推广湖南米粉,最早社群定位自然与米粉相关。一帮特别爱吃湖南米粉的粉丝(以在北京的湖南人居多),每天讨论菜品叫什么名字,如何做好吃等这样的事。
“一开始我们定位成米粉,坚持所谓的产品型社群,思路就出现了偏差。因为产品(食物)的延展性太小了,更何况我们是单品。后来团队重新梳理了伏牛堂品牌,开始顺着年轻人社群思维去发展。”张天一阐述了伏牛堂社群定位的前后变化。
二、加入霸蛮社,两个指标请自行对照
餐饮老板内参记者:霸蛮社现在有多少粉丝?
张天一:将近20万人。仅仅关注我们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平台者不能称之为社群成员,这里所谓的20万粉丝,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粉丝能留下关键数据。通过报名表,后台系统里至少统计到粉丝姓名、年龄、地域、联系方式和职业这五个基本标准属性。
(2)粉丝愿意跟我们连接。
餐饮内参记者:每天活跃粉丝有多少?
张天一:整个社群统计到的活跃核心群体将近1万人。
餐饮内参记者:粉丝在哪里沟通交流?
张天一:粉丝所有的沟通交流都在微信群里。
伏牛堂“朝外店”
餐饮内参记者:微信群里大约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微信群?
张天一:微信群太多了,与我们直接对接的大概有2000多个。每个微信群都有群主,规模控制在50人左右,最多不会超过100人。我们的定位是做小群不做大群,希望每一个微信群内部的人至少见过面。
餐饮内参记者:兴趣小组组织了哪些大规模活动?
张天一:无法统计。兴趣小组每周都会组织活动,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就贴伏牛堂的标签,有时候还会做一些商务拓展,需要资源对接的时候,我们会提供帮助。
餐饮内参记者:霸蛮社当下发展轨迹符合预期吗?
张天一:不符合。霸蛮社人太多了,需要筛掉长期潜水的僵尸粉,准备踢出去10万人左右。
餐饮内参记者:2015年霸蛮社计划发展到多少人?
张天一:把模式理顺以后发展到50万人左右。
餐饮内参记者:霸蛮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除了人的问题,还有其他问题吗?
张天一:有,还存在时空局限问题,这涉及数量、质量、连接频率之间的三者平衡。其实,核心粉丝不用太多,小米10万核心粉丝却能支撑上亿用户。
霸蛮社的定位转变,带来了后续粉丝构成、规模调整、组织活动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如果你想成为霸蛮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年轻人,这是硬性指标。
(2)保证足够的活跃度,才能不被踢出局。
三、社群终极愿景:成为年轻人的连接器
一般人开餐馆,保证口味、适度营销就差不多了,而伏牛堂大有副业(社群)盖过主业(米粉店)之势,餐饮内参记者君也有些不解,张天一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伏牛堂“霸蛮社”线下活动
“伏牛堂希望通过社群成为年轻人的连接器。但凡世界上伟大的品牌一定不是做产品的:NIKE不是卖鞋,是卖运动精神;哈根达斯不是卖冰激凌,是卖爱;苹果也不是卖手机,而是卖科技和人文关怀。伟大的企业一定是从产品上挖掘出它的情感理念,未来我希望伏牛堂等于“霸蛮”,“霸蛮”等于拒绝、等于不服输、等于正宗的食物。辣等于生命力,生命力等于年轻人,这些关系成立以后,伏牛堂自然是连接年轻人的品牌。”
绕来绕去最终还是回到了年轻人的定位上,大家在霸蛮社里一起开心玩耍,同时传递着一种“霸蛮”精神。
四、社群对餐饮企业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有人说,懂得经营粉丝和社群,是防止被互联网餐饮平台空心化的最佳手段。社群对餐饮企业而言是必备吗?
“是否必备不好说,只能说拥有社群能让餐饮品牌活得更好。”张天一对于社群运营的优势作了详细解释:
(1)有社群能让店铺选址更大胆。社群成员关系是长期的,靠社群引流,他们会把门店作为固定大本营,这样可以选地段稍差一点的地方,缓解了餐饮业租金贵的难题。
(2)缓解招人难。当很多餐饮同行用大叔大妈当服务员的时候,我们能保证自己的服务员都是90后,这帮人精神状态非常好,事实上有很多社群成员最后成了伏牛堂的员工。这就是“员工即用户,用户即员工”。他们对你价值观认同,比一般员工黏性更高,忠诚度也更有保证。
伏牛堂“环球金融店”内景
总而言之,社群对餐饮企业来说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是否经营社群应该因店而异、因人制宜。
五、伏牛堂社群模式可复制吗?因定位而异
同行看伏牛堂社群玩得挺热闹,积攒了人气,带来了效益,寻思着自己也模仿复制,这样的道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张天一强调“因定位而异”,这明确了伏牛堂社交型社群的定位。
张天一认为当下的“社群”主要分为四个类别。
1.产品型社群
目前很流行的一种社群形态,如小米社群、果粉社群。产品型社群不是万能的,对产品要求较高。比如,哈雷摩托车有一个发烧友俱乐部。但对于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做这种事情估计会很难,卖包子、卖米粉的也一样,所以说产品型社群有局限。
2.人格型社群
价格型社群是指以某一个人为核心,类似于传统的明星粉丝群体。比如罗辑思维,它有一个人格载体,所有人围绕这个人展开。它的优点是粉丝质量、联系频率非常高,坏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人格转为有吸引力的生命体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互联网时代任何产品的“生命周期”都非常短,人的需求个性化。比如,以你为核心做了1亿粉丝的群体,就有1亿人与你联系,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说不定哪一天就被耗死了。这就是“1 to N”的局限。
3.社交型社群
比如陌陌,以社交为核心做社群。
4.传播型社群
传播型社群就是所谓的“微商”,它既有传播理念,又有实际利益作为激励。
内参微评
以上四种类型的社群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建立社群对于餐企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不同餐企社群的定位、经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玩转社群,遵循“四步走”原则
当下,服务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过去的服务主要是打动客户,现在最高明的做法是把餐厅当成社交平台,增加顾客黏性,提高忠诚度。社群玩法,便是社交平台的典型应用。
餐饮企业社群构建需要遵循“四步走”原则。
1.找准定位
每一家餐厅因菜品、装修风格的差异,吸引着不一样的顾客群。从顾客群中筛选出具有相同特征的粉丝群,建立一种更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在线上,也可以是在线下。
2.活跃社群
找准社群定位后,应该想方设法使社群成员活跃起来,仅仅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算不上真正拥有的粉丝。比如,伏牛堂找准社群定位后,便根据兴趣爱好对粉丝进行分组,进而通过组织活动加强线下联系,使霸蛮社粉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搭建场景
特点鲜明的社群,会成为用户间的强劲“黏合剂”。如何凸显社群个性?“圈定”粉丝群后,为他们搭建舒适的社交场景环境是当务之急。因为有场景、有连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4.营造共鸣
社群成员仅仅玩得嗨还不够,玩完散了什么都没留下还不行,此时需要根据社群特征设定情感符号,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一步完成后,如何通过社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餐饮老板们可以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