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诸本《吴川县志》的纂修及绍承关系
清代所纂修的六部《吴川县志》,分别为康熙八年(1669)刻本《吴川县志》、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雍正九年(1731)刻本、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道光二十五年(1825)刻本和光绪十四年(1897)刻本,皆得传世。这六部县志流出同源,实承一脉。道光本序中已述明其承续:
……取其志乘而详阅之,始悉其创自前明泰和周君,至本朝康熙间阆中黄君重为修辑,自是洺州之李、嘉兴之盛、析津之沈数君子陆续纂修,至于今不废。(吴川县令李高魁序)
(一)康熙八年本
此本为黄若香修、吴士望纂。黄若香,号碧生,四川阆中人,康熙丁酉举人,康熙七年至十三年任吴川县令。其书始修于康熙戊申(1668)冬,“越春夏告竣”,即初成于康熙己酉(1669),形制上虽厘为四卷,但内容上仍依明本,分列十目:“天经、地纪、王制(卷之一),文教、官师、民事(卷之二),人物、武备(卷之三),艺文、杂志(卷之四)。”其书有三序三跋,以时间先后为序,其款识分别为:
序一、时康熙岁在己酉,仲夏上浣之吉,文林郎知吴川县事蜀阆黄若香碧生甫书于静山堂。
跋一、时康熙己酉仲夏之吉,邑举人吴士望拜手敬跋。
序二、时康熙八年己酉仲夏,中宪大夫知高州府事古燕蒋应泰撰。
跋二、时康熙癸丑春王正月,知吴州县事蜀阆黄若香书于静山堂。
序三、时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仲春,知高州府事昆陵黄云史撰。
跋三、时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未三月,知吴川县事中都王如恒撰。
详考可知,康熙八年本实际上经历过两次修订。一次是黄若香于康熙十一年(1672)的增修重刻。另一次是县令王如恒在康熙十八年重刻。王跋曰:
若夫吴邑之志,创始则有庐陵周公,续编则有蜀阆中黄公。其书诠次有体,捃摭不遗细微,于事无挂漏,于词无浮夸,于义无偏驳,可谓备极三长,参酌允当,有裨治乱者也。然时日迁流,事有二公所不及见者,不能不俟之后人,以为续编,无少缓也……余之莅斯土者,盖两载于兹矣,于二公始有续编之责……
黄若香任吴川县令八年(1667—1674),两修邑志;王如恒在任三年(1677—1679),增修重刻。从中可见康熙朝对方志辑采工作的重视,黄云史序曰:
今上因辅臣请搜群籍,用昭一统,命各省郡县增修乘志采择令,犹惧前此之未尽周详不足以应也,重加校雠,略者补之,疑者阙之。嗟乎吴川一志,虽肇自周侯,不几泯灭,今博求闻见,广询都人,缘求鼎新,既昭文献于足征矣,而又自周侯以后,增缀其六七十年间事,岂易言哉。此令所以郑重而再三窜易欤。
此本历经多次修订增补,既于体例继承明本优长,又于内容增补详赅,故成为后《吴川县志》之范本。
(二)康熙二十六年本
此本为李球随纂修。李球随,直隶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难荫出任吴川县令,翌年即离任。因在任时短,此本纂修较之前本粗疏简略,书前也仅有李球随一序。其序中曰:
吴阳旧有志,弗传,传于前莅吴之泰和周侯。后六七十年,蜀阆黄君令兹土而重修之。是二公者,一以创始为功,一以增修为任,固彰彰哉。自今溯黄君所修目,尚未及黄与周相距年数之半,而其间时日递更,亦几二十载,讵无逸事。矧圣天子抚有万方,用昭一统,汇群志以备采择,而不可复为增缀耶。余奉命尹兹邦,览邑志,即以十九载之阙略为憾,作窃比黄君之想,而时以簿书未遑,付诸邑之贤绅士共成之。屈指计,客岁孟冬,迄今半载间,未敢云抚字心劳,而催科实拙,国赋攸关,焦思何限,未获片略,把笔手为编辑,不亦有愧黄君,即是用以为弁言。
据此序中所言,并详考编修者职名可知:
(1)吴川旧志,由周(应鳌)创始,为黄(若香)增修,已较为完备。周志与黄志相隔六七十年,距今不足二十载(1669—1687,凡19年。若以1679年王如恒刊刻计,仅相距8年)。
(2)因皇帝纂修《一统志》,诏令各州府郡县提供素材以备采择,故与前志虽间隔日短,仍奉命增缀(清代三次修《一统志》,都是由皇帝下诏通令各省,省再下檄各府、州、县修志)。
(3)此志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孟冬,成于翌年初孟夏,成书仓促。纂校此本之邑贡生七人(林廼熖、林间挺、李孙虬、林震煜、梁挺秀、吴仲超、林震干)皆曾参与过康熙八年本的编纂工作。
另考,李志分卷与志目与黄志全同,详列如下:
卷之一:天经志·星野、气候;
地纪志·舆地、沿革、封域、形势、山川、物产、风俗;
王制志·建置、仓库、城池、都隅(附村落)、水利、坊表、桥梁、津渡、亭台(塔附)、铺舍、古迹(废址附)、恤政;
卷之二:文教志·学校、乡饮(附书院)、八景、社学、坛壝、庙祠(附复建庙祠);
官师志·职官(合属附)、名宦;
民事志·版籍、户口、田赋、屯田、里甲、妇女、杂役、岁派杂赋、盐钞、岁办盐课;
卷之三:人物志·选举、乡举、征辟、岁贡、例贡、例官、封赠(附刊勑命)、吏员、武职、乡贤、贞节(附刻祭文)、寓贤(附孝子德行、附隐德乡宾);
武备志·军政、营寨、墩台、废兴;
卷之四:艺文志·撰记、题咏;
杂志·灾异。
由是可知,康熙朝两本《吴川县志》小异而大同,后者乃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略加增补而作的。
(三)雍正本
此本为盛熙祚纂修。盛熙祚,浙江嘉兴人,贡生,荐举试用,雍正八年署任,翌年即授惠州府龙川县,在吴川县令任上仅一载。此本有盛熙祚雍正九年序,和章国录(章为江西瑞昌人,甲戌进士,雍正九年由广宁县调任吴川县,职官志有“居心仁爱,用法宽平”之评)雍正十年跋。盛熙序曰:
吴之志,自明以前无征者,固可无论。相传昉于前令泰和周公章南,修之者阆中黄公碧生,然皆不可得而见。犹幸序记缘起之文尚存,则今之传者洛州李君所纂辑者也,乃距今已四十余年,其简册之存者亦无几。石门吴君辅舟孝廉,试宰邑,慨然有志,修举废坠,爰属学博骆君、许君暨邑之名彦,依仿旧志所存,而差次损益之,汇萃搜讨,未克成书,会授乐昌去……
章国录跋曰:
迄今皇上御极之七年,石门吴君辅舟修举废坠,甫同邑彦搜讨,将次成编,未竟,厥绪会调,辄去。复得嘉兴盛君晴谷,以贤良继膺特简,兼擅雅才,实踵其事,遂复毅然取吴君之草创而厘订之。退食之余,一手裁定于其旧本之残讹芜杂而觉有未安者,更极苔碑蠹简之旁搜加,折衷于省郡通志之凿据,而悉为之补其残、辨其讹,并芟其芜杂,讨论修饰之功为已勤也,而润色又无遗力焉。……因即嘱予序其端,且曰此稿仍携赴会城,将付剞劂氏矣。
由序、跋中所述可知,雍正本纂修时,不仅明本《吴川县志》已散轶,康熙八年本县志亦不得见,而且康熙二十六年本业已残存无几。复详考之编校者职名可知,雍正本的纂修与三位吴川县令有关:先是雍正七年(1729)署理吴川县的浙江石门人吴用楫,带领儒学教谕骆兆龙、训导许绍中及邑诸生进行初步的编修工作。但时方一载,书未竟编,吴即调至乐昌县,于县志实有草创之功。次为盛熙祚接手编修工作,“实踵其事”。书甫成未刊刻,盛因政绩卓著,翌年调任龙川县,并嘱继任之吴川县令章国录作序。而后章不负所托,终将此本县志付梓。
盛熙祚删裁“残讹芜杂”,搜寻“苔碑蠹简”,更核校于省郡通志,去伪存真,修饰润色,倾注了大量心血,得以将湮没失传的吴川旧志重具规模,再为后范。雍正本一改前志四卷之体制,分为十卷:
卷之一·舆图、建置沿革、疆域、星野、气候;
卷之二·山川、城池、坊都(附墟市)、里甲、户口、赋役、屯田(附外额)、盐课、津梁、水利、邮传、恤政;
卷之三·学校、祀典、官署;
卷之四·坛庙、坊堤、古迹、茔墓、风俗、土产;
卷之五·职官、名宦;
卷之六·武备、武职;
卷之七·选举、貤封、流寓;
卷之八·人物、节妇;
卷之九·事迹纪年;
卷之十·艺文。
之后的乾隆本与道光本分卷志目皆仿此。
(四)乾隆本
此本为沈峻纂修。沈峻,直隶天津人,甲午副榜教习,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1787—1790)任吴川县令。此本有沈峻序一,延续了盛志的体制,仍为十卷,卷目雷同,不一一赘述。
(五)道光本
此本为李高魁、叶载文修,林泰雯纂。李高魁,举人,云南嵩明州(今云南嵩明县)人,道光三年任。此本前有一序一跋,序为李高魁道光五年(1825)撰,述及历代县志延承概况,强调了自乾隆本纂修至今又已三十余年,“赋役、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节孝、灾祥等类皆时有增损,日有变更”,故重加纂修,“以备采辑”。序文中还强调了邑前教谕林泰雯率领“郡中群彦”主持纂修工作的功劳。此本“一切义例,悉从旧本”,具体情况见下文整理情况报告,故此处不赘述。道光本之跋文,为吴川岁贡生林式中所撰。林跋曰:
考吴邑自明以前虽有志而弗传,传之自万历庐陵周侯始。越六十余年,修之者则国朝蜀阆黄侯。又越六十余年,洺州李侯、嘉兴盛侯相继纂辑。是二志者,承周黄之旧,诠次有体,掇拾无遗,义极详明,词归简要,诚足为一邑之龟鉴,大有裨于政教者也。乃距今又六十余年矣……幸际吾侯莅任兹土,才高学足,识见超群,于公余而览邑志,每以六十年之缺略为憾,爰属合邑绅士诸生,命中以续志之。
从跋中“六十余年”的时间间隔可知,林式中所谓“吾侯”即指县令沈峻。林式中参与乾隆本辑录,其跋虽列于此本,但其款识为“乾隆五十五年岁在庚戌季冬之吉”,故此跋应为乾隆本之跋,疑其何不存于乾隆本,而见录于道光本。
(六)光绪本
此本为毛昌善修、陈兰彬纂。毛昌善,甘泉(今延安市甘泉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出任吴川县令。此本有二序一跋,作者分别为三位吴川县令:毛昌善、启寿和贾培业。从三人序跋中可知,此本为陈兰彬主持,孝廉李小岩与明经吴存甫辅佐纂辑,书稿纂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由于陈兰彬曾纂修府志,故此本体制仿照阮元《广东通志》体例而“略变通之”,分为六门(地舆、建置、经政、职官、人物、纪述),下辖子目三十八。六门中地舆、纪述分上下卷,人物分为上中下卷,故共十卷。具体卷目见下:
卷首:序、职名、图。
卷一地舆上:沿革、疆域、星野、山川、堤防、津梁、墟市、坊都。
卷二地舆下:气候、风俗、方名、物产。
卷三建置:城池、公署、坛庙、坊表、古迹、祠堂、茔墓。
卷四经政:学校、礼乐、贡赋、盐法、兵防。
卷五职官:表、传。
卷六人物上:选举、仕宦、封赠。
卷七人物中:列传。
卷八人物下:列女、耆寿、方技、流寓。
卷九纪述上:艺文、金石。
卷十纪述下:事略、杂录。
书成后,初由双江书院刊刻,后“徒以费绌未就刻”,而毛昌善“贫悴困郁以殁”,刊刻之事遂搁置数年,至县令启寿受陈兰彬之托,慷慨捐俸付梓,于光绪十八年刻成。后四年,孝廉李小岩因此本“参校乏人,不少鲁鱼亥豕,将疑以传疑,舛午尤甚”,“未经删定,遽付梓人,疵谬叠见”,故呈请县令贾培业“详加更正,以期尽善焉”。贾培业忙于平粜赈灾、补匪弭盗,无暇顾及文事,数月之后,方举邑绅名儒郑雪臣、吴吉五前往书局校订,终于光绪壬辰(1892)得以刊刻。
综上所述,清代六部《吴川县志》绍承关系十分明晰。其中康熙朝两部形制与明本相类;乾隆、道光二本又以雍正本为范本,形制类似,一脉相承;光绪本则效仿《通志》,形制大变,门类条目详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