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2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化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由于持续的生产扩张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率上涨,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出现了利润边际下降和对外部融资需求上升的趋势。工人通过罢工等抵制企业削减工资率的运动又导致了物价的迅速上涨。这些国家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开始大规模地向国外输出。面临劳资冲突的增加和资本外流,政府采用借债的方式来增加支出,以创造就业岗位,导致政府预算赤字迅速攀升,并最终陷入财政危机。

实施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也产生了长期贸易和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国家对原料、机器和零件等进口的需要越来越多,出口跟不上进口的速度。政府不得不实行吸引外资和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的政策,导致了经济衰退、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美国每月评论学派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全球化和金融投机繁荣等现象解释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矛盾(经济剩余不断上升趋势和剩余吸收日益困难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在该时期,由于“黄金时期”反停滞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大量剩余资本在国内实体经济领域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导致国内资本积累率和经济增长率大大下降,也导致资本向国外和金融领域转移。

在该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激进左翼联盟复兴,并出现了“回到马克思”运动。许多更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每月评论学派的垄断资本模型提出了质疑:首先,垄断资本模型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尤其是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和价格理论)。其次,垄断资本模型夸大了生产集中化和中心化的趋势以及垄断利润,与经验现实不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甚至价格竞争)并没有减弱,且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利润率下降趋势。

因此,在该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出现了分化。每月评论学派继续坚持用垄断资本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资本积累过程的演化趋势。其他许多学者则将经济停滞的原因归结于竞争加剧导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并致力于探讨制度结构变化与利润率变化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