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形势的研判
(一)研究缘起
选择研究“当代大学生德性教育”,主要是基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低效状况。这种低效的现实状况既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原因,也有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育人观念变迁的因素,还有90后、95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变化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的嬗变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冲击 对“社会转型”这一概念的理解,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不同的观察视角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主张从哲学学科层次和社会学学科层次两大视角进行理解:哲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主要指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即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既包括社会基本类型的转变,也包括社会具体类型的转变;社会学学科层次的社会转型概念,主要指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概念,即社会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变。有学者认为,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集中体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唐凯麟教授强调过:社会转型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打破了历史稳态演进的节奏,激活了多种社会结构因子,所以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活跃时期。总之,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根本上体现为经济体制的变革,在深层次上则引起大众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内在的发展变迁。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既有物质层面的显示,也有精神文化的变化;既有温和的传承,也有激烈的碰撞;既有渐进的节奏,也有迅疾的变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民主法治进程大大加快,人们的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道德观念进一步更新,诚信、守约、公平、正义等传统美德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融入到当下的道德生活,慰藉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等趋势不断发展,复杂、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竞争较量,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带来巨大冲击。
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念的嬗变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强烈冲击。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复杂多变,道德价值取向更为务实和现实,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从个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差异显著增加,道德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些新情况,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作出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应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变化。
2.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育人观念的变迁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后,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将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阶段深入发展。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之相随,高校育人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趋利倾向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不再定位于社会的精英分子,而是着眼于培训知识型、技能型的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类似于工厂的批量生产,即把不同品行、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打磨成具有统一规格的产品推销给市场。在招生上,不少高校通过扩大规模追求规模效益。在就业上,视就业率为生存之本,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就业的数量,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学生就业的质量和长远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科研轻教学,重短期效应,不太关注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教育者的道德示范和榜样作用难以发挥。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上,考察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评价标准被简化为单薄的“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内隐品质被忽视。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育人理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务实、现实,其办学行为中利益因素不断增多,这与精英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不过多关注利益、专注育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该如何定位?是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还是在功利主义的取向下淡化自己的职责?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3.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敏感性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大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时期。佘双好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学生特殊的发展阶段与其道德状况的关系。在身心发展上,19~24岁的青少年处于学校教育大学阶段,是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年龄段之一,身心发展十分敏感;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青少年人生目标明确,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注重人生价值选择标准,强调个人成功的内在因素,但在人生价值选择过程中存在不成熟、不稳定和过多关注个人因素的倾向;在道德观念上,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发展总体处于积极稳定状态,在主流上保持着与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较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在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产生冲突,从而出现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困惑和迷茫。
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发展阶段,对社会道德观念十分敏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易感”人群。特别是在当前,大众传媒快速发展,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改变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经历欠缺、辨别能力较差等原因,容易受到社会负面道德观念的影响。这就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把握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指引他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更高的一致性。
基于以上背景,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道德观念、高等教育现实化的育人理念、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敏感性等现实状况,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始终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二)研究意义
通过背景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环境与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变化而陷入严重的困境。走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提高其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入德性教育,通过实施大学生德性教育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德性品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下面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阐述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对大学生德性教育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反映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个窗口,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是评价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观测点。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零距离感受、梳理、概括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总体上处于积极稳定状态,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这说明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显得乏力,对大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更缺乏关注。而这正是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本书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作出全景的、客观的展示,充分挖掘问题,分析深层原因。本文认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形势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种低效的教育活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源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沦为规范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德性品质的培育,不能指引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必须要探索新的途径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三,有助于对大学生德性教育的具体实施作出探讨。对德性教育与规范教育的关系、德性教育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德性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措施与途径、方法与评价等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学生德性教育的具体实施作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助于探索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德性教育的运作模式,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第四,有助于为我国社会道德治理提供决策咨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治理的全面展开和推进,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抑恶,重新焕发我国社会道德的生机……道德治理是由治理引申出的新概念,它是指我国党政等公权力机构联合各类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通过制订方案和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突出道德问题加以遏制和消除的活动。”社会道德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协同推进,而德性教育是开展社会道德治理的重要基础性手段。本书通过对大学生德性教育的研究,可以为社会道德治理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2.理论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德性教育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方法。
第一,通过对德性、德性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化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德性与德性教育既是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又是当前的理论热点,对此展开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引起学界对德性教育的重新关注,深化德性教育的理论研究。本书将系统梳理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等经典文本,运用跨学科、交叉学科对德性教育作深入分析。本书认为,德性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目标一致,是人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始终向上向善的道德品质。德性教育正在于从内部着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握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引导受教育者自主建构,在实践中生成德性并践行德行。本文将系统研究德性教育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通过对大学生德性教育方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宏观方法上,把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研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当下多元、多变、多样的道德观念;在考察个体道德素养时,从知与行、德性与德行的结合上去把握,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去评价;把道德教育过程理解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视受教育者为主体性的存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在具体实施方法上,提出了示范引领法、对话教育法、叙事明理法、心理疏导法、营造情境法、生活体验法、嵌入式教育法以及情感育人法等,这些都有助于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