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心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识延伸

每一章的“知识延伸”都包括具有辅助性作用的各种注释,有些内容较长,特别是涉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卡尔·荣格以及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几篇,这些思想家对我们理解心灵被俘获极为关键。维特根斯坦是与华莱士截然相反的一个强大人物,荣格则是谈论弗洛伊德任何文本都有必要考虑的一个人物,而蒂利希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信仰背后的心理学。这些内容对本书的主题很重要,但放入本书的正文会影响本书叙述的流畅性,所以将它们放在章后,作为正文知识的补充。

1. 我认识到,许多人在饮食方面经历着类似烟瘾的问题。他们报告说,自己伸手去拿一包薯片或一块比萨饼的盲目冲动就和烟鬼点烟一样。

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部分,我和同事确定了这两类行为背后的三个共同特征:第一,丧失控制,向某个意识之外的强大力量交出了控制权;第二,在这种“符咒”之下的人觉得自己无法摆脱控制;第三,痛苦的同时被强迫行为所束缚,无法抵抗它们。

2. 在《普罗塔哥拉篇》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我们从来不会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总是以自己认为理性和良善的方式行动,即便我们的信念常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知识“能够管理人”,也就是说“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的人,从来都只以所学知识为标杆,不会因为其他事物而动摇”。换句话说,理性为行为提供了终极的动力。尽管理性力量可能被错误的假设所误导,但苏格拉底仍不同意“理性太软弱,无法支配激情”的观点。(在情绪的力量最强大的时候,情绪可能会扭曲理性的命令,但无法克服它们。)苏格拉底认为,倘若我们做事时缺乏真正的理性和良善,那这本身就是错的;如果我的行为不当,那是因为我的想法就是错误的。

3. 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不认为一切不公正或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某种错误念头导致的。相反,他指出,童年中特别令我们开心的记忆,或某些能够缓解痛苦的东西,可以在我们的成年自我中引发类似的欲望,即便这种欲望的对象已不再令我们感兴趣。曾给予慰藉或缓解饥饿的东西,对我们有了一种貌似非理性的吸引力。记忆的乐趣带着我们走向暴食或放纵,如母亲的乳房、甜美的果实等。

为了进一步表达这种观点,柏拉图想到了利昂提特斯(Leontius)的故事。利昂提特斯是阿格莱昂(Aglaion)的儿子,他沿着城市的北墙走去,看到不少尸体躺在行刑者的脚边。利昂提特斯发现,自己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很恶心,但同时又被它吸引着。起初,他捂着自己的脸,但很快就出于好奇,睁开了眼睛,奔向尸体,大哭起来:“你自己去看吧,你这个邪恶之徒,尽情去看这美丽的情景吧!”可以说,即便是柏拉图,也无法用理性驯服这种交织着恐惧和喜悦的感情,或解决冷静思考与审美狂喜之间的根本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