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工作任务2 学习定额的制定方法
2.2.1 工作任务
了解施工过程的种类、工作时间的划分;熟悉额定编制的原则、依据;掌握定额制定的方法。
2.2.2 相关配套知识
定额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和合理的劳动组织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合格的建筑产品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数量或费用消耗数量的标准额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生产消耗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消耗数量标准,即生产一定单位的合格产品,劳动者的体力、脑力、生产工具和物质条件,各种材料的消耗数量或费用标准是多少,而不同的施工过程,人工、材料、机械消耗数量的多少也不同,因此要制定定额就必须了解施工过程的分类。
1.施工过程
1)根据各阶段工作在产品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分为:施工准备过程、基本施工过程、辅助施工过程和施工服务过程。
2)按生产要素分类:要进行任何施工过程都离不开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三要素,而且施工过程的最终结果都要生产一定的产品。三要素和产品的变化对劳动、机械效率和材料消耗很大,因此研究定额就要很好地研究三要素和产品。
3)按生产特点和组织的复杂程度分类:任何施工过程按其组织上的复杂程度,即按工人与工人、机械与机械、工人与机械、工人与原材料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工序、工作过程和综合工作过程。
4)按使用工具、设备和机械化程度分为:人力施工、机械施工、人工与机械配合施工、机械与机械配合施工。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组成部分的分解,按其不同的劳动分工、不同的工艺特点、不同的复杂程度,来区别和认识施工过程的性质和内容,以使我们在技术上采用不同的现场观察方法,研究工时和材料消耗的特点,进而取得编制定额所必需的精确资料。
任何工程结构物的施工过程(或生产过程)可以分为:动作、操作、工序、操作过程和综合过程五个程序。而前一程序为后一程序的组成部分。例如工序是由若干个操作所组成,而操作又可划分为若干动作等等。
动作是指劳动时一次完成的最基本的活动。例如,转身取工具或材料,动手开动机械等等。若干个细小动作就组成所谓操作,以安装模板时“将模板放在工作台上”这一操作为例,可大致划分为:①取部分模板;②走至工作台处;③将模板放在工作台上等三个动作。显然,动作和操作并不能完成产品,在技术上亦不能独立存在。
工序是指在施工组织上不可分开和施工技术上相同的过程,它由若干个操作所组成。此时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者固定。以“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例,其中包括:①安装模板;②安置钢筋;③浇灌混凝土;④捣实;⑤拆模,⑥养生等若干工序。其中“安装模板”这一工序由“将模板放在工作台上”和“拼装模板”等操作组成。从技术操作和施工组织观点来看,工序是最基本的施工单位,编制施工定额时,工序是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在某些复杂的工序为了更精确起见,才以操作作为基本组成单位。
操作过程由若干技术相关的工序所组成。操作过程中各个工序,是由不同的工种和机械依次地或平行地采执行。例如:“铲运机修筑路堤”这一操作过程是由①铲运土;②分层铺土;③空回;④整理卸土四个工序所组成。
综合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在组织上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能最终获得一种产品的操作过程的总和。例如;用铲运机修筑路堤时,除“铲运机修筑路堤”外,还必须同时经过“土壤压实”、“路堤修整”等操作过程。
施工过程按以上五个程序划分,有助于编制不同种类的定额,施工定额可具体到工序和操作;预算定额则以操作过程或工序为依据;而概算定额则以综合过程或操作过程为依据。表2.1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过程。
表2.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施工过程

在编制施工定额时,工序是基本的施工过程,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测定定额时只需分解和标定到工序为止。
2.工作时间
1)工人工作时间分析
工人工作时间分析如图2.2所示。

图2.2 人工工作时间分析
(1)必需消耗的时间。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工人为完成一定产品所必须消耗的工作时间,它包括有效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
①有效工作时间。指与完成产品有直接关系的工作时间消耗。其中包括准备与结束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准备与结束时间一般分为班内的准备与结束时间和任务内的准备与结束时间两种。班内的准备和结束工作具有经常性的每天工作时间消耗的特性,如领取料具、工作地点布置、检查安全技术措施、调整和保养机械设备、清理工地、交接班等。任务内的准备与结束工作,由工人接受任务的内容决定,如接受任务书、技术交底、熟悉施工图纸等。
基本工作时间是指直接与施工过程的技术作业发生关系的时间消耗。例如砌砖工作中,从选砖开始直至将砖铺放到砌体上的全部时间消耗。通过基本工作,使劳动对象直接发生变化,如改变材料外形、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改变产品的位置、改变产品的外部及表面性质等。基本工作时间的消耗与生产工艺、操作方法、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并与任务的大小成正比。
辅助工作时间是指与施工过程的技术作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工序,为了保证基本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做的辅助性工作所需要消耗的时间。辅助性工作不直接导致产品的形态、性质、结构位置发生变化。如工具磨快、校正、小修、机械上油、移动人字梯、转移工地、搭设临时跳板等均属辅助性工作。
②休息时间。工人休息时间是指工人必需的休息时间。是工人在工作中,为了恢复体力所必需的短时间休息,以及工人由于生理上的要求所必须消耗的时间(如喝水、上厕所等)。休息时间的长短与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工作性质等有关,例如在高温、高空、重体力、有毒性等条件下工作时,休息时间应多一些。
③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施工工艺特点引起的工作中断所需要的时间,如汽车司机在等待装卸货物和等交通信号时所消耗的时间,因为这类时间消耗与施工工艺特点有关,因此,应包括在定额时间内。
(2)损失时间。损失时间是指和产品生产无关,但与施工组织和技术上的缺点有关,与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个人过失或某些偶然因素有关的时间消耗。包括多余或偶然工作的时间、停工时间、违反劳动纪律的时间。
①多余或偶然工作时间。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不应发生的时间消耗,或由于意外情况所引起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质量不符合要求,返工造成的多余时间消耗,不应计入定额时间中。
②停工时间。停工时间包括施工本身造成的和非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是由于施工组织和劳动组织不善,材料供应不及时,施工准备工作做得不好等而引起的停工,不应计入定额。非施工本身而引起的停工,如设计图纸不能及时到达,水电供应临时中断,以及由于气象条件(如大雨、风暴、严寒、酷热等)所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这都是由于外部原因的影响,而非施工单位的责任而引起的停工,因此,在拟定定额时应适当考虑其影响。
③违反劳动纪律的时间。这是指工人不遵守劳动纪律而造成的时间损失,如上班迟到、早退,擅自离开岗位,工作时间聊天,以及由于个别人违犯劳动纪律而使别的工人无法工作等时间损失。
损失时间不应计入定额。
2)机械工作时间分析
机械工作时间分析如图2.3所示。

图2.3 机械工作时间分析
(1)必需消耗的时间。
①有效工作时间。包括正常负荷下和降低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消耗。
正常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是指机械在与机械说明书规定的负荷相等的正常负荷下进行工作的时间。在个别情况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机械可能在低于规定负荷下工作,如汽车载运重量轻而体积大的货物时,不可能充分利用汽车的载重吨位,因而不得不降低负荷工作,此种情况亦视为正常负荷下工作。
降低负荷下的工作时间是指由于施工管理人员或工人的过失,以及机械陈旧或发生故障等原因,使机械在降低负荷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时间,这类时间不能计入定额时间。
②不可避免的无负荷工作时间。这种情况是指由于施工过程的特性和机械结构的特点所造成的机械无负荷工作时间,一般分为循环的和定时的两类。
循环的不可避免的无负荷工作时间是指由于施工过程的特性所引起的空转所消耗的时间,它在机械工作的每一个循环中重复一次。如铲运机返回到铲土地点。
定时的不可避免无负荷工作时间主要是指发生在载重汽车或挖土机等工作中的无负荷工作时间,如工作班开始和结束时来回无负荷的空行或工作地段转移所消耗的时间。
③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施工过程的技术和组织的特性所造成的机械工作中断时间,包括与操作有关的和与机械有关的两种中断时间消耗。
与操作有关的不可避免中断时间。通常有循环的和定时的两种。循环的是指在机械工作的每一个循环中重复一次,如汽车装载、卸货的停歇时间。定时的是指经过一定时间重复一次。如喷浆器喷白,从一个工作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地点时,喷浆器工作的中断时间。
与机械有关的不可避免中断时间。是指用机械进行工作的人在准备与结束工作时使机械暂停的中断时间,或者在维护保养机械时必须使其停转所发生的中断时间。前者属于准备与结束工作的不可避免中断时间;后者属于定时的不可避免中断时间。
(2)损失时间。
①多余或偶然的工作时间。多余或偶然的工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可避免的机械无负荷工作,即工人没有及时供给机械用料引起的空转;二是机械在负荷下所做的多余工作,如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混凝土时超过规定搅拌时间,即属于多余工作时间。
②停工时间。按其性质又分为以下两种。
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指由于施工组织不善引起的机械停工时间,如临时没有工作面,未能及时供给机械用水、燃料和润滑油,以及机械损坏等所引起的机械停工时间。
非施工本身造成的停工时间是由于外部的影响引起的机械停工时间,如水源、电源中断(不是由于施工原因),以及气候条件(暴雨、冰冻等)的影响而引起的机械停工时间;在岗工人突然生病或机器突然发生故障而造成的临时停工所消耗的时间。
③违反劳动纪律时间。由于工人违反劳动纪律而引起的机械停工时间。
损失时间不应计入定额消耗时间。
3.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
1)制定定额的基本要求
定额的制订与修订,关键是劳动定额水平的确定。为保证定额水平达到先进合理,及时满足生产与管理的需要,定额的制定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制定定额的速度力求要“快”,应根据要求,迅速及时制定定额,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2)制定定额的质量力求要“准”,使定额水平努力达到先进合理,且定额水平在不同产品、不同车间、不同工序、不同工种间保持平衡,防止高低相差过于悬殊的现象。
(3)制定定额的范围力求要“全”,凡是能实行定额考核的产品、工种和项目,都要实行劳动定额。
在“快、准、全”这三方面中,“准”是关键。如果制定的定额质量不高、准确性差,即使制定得很快、很全,也难以发挥定额的应有作用。
2)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
(1)社会平均水平原则
预算定额是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因此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即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定额水平。预算定额的水平以大多数施工单位的施工定额水平为基础,在考虑更多可变因素并保留合理幅度差后确定。预算定额是平均水平,而施工定额是平均先进水平,两种相比,预算定额的水平相对更低一些,但是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简明适用原则
编制预算定额,必须贯彻简明适用的原则。因为预算定额是在施工定额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和扩大而成的。简明适用是指在编制预算定额时,对那些主要的、常用的、价值最大的项目,分项工程划分宜细;次要的、不常用的、价值量相对较小的项目可以放粗一些。
(3)坚持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统一性,就是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规范计价行为出发,计价定额的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并负责全国统一定额制定和修订,颁发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规章和制度等。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定额和工程造价的管理实现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
所谓差别性,就是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可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根据本部门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部门和地区性定额以及补充性制度和管理办法,以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部门发展部平衡和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3)预算定额的编制依据
(1)现行劳动定额和施工定额
预算定额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指标,要根据现行的劳动定额和施工定额来取定,预算定额的分项和计算单位的选择,也要以劳动定额和施工定额为参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性和可比性,减轻预算定额的编制工作量并缩短编制时间。
(2)通用设计标准图集、定型设计图纸和有代表性的设计图纸
编制预算定额时,要选择通用的、定型的和有代表性的设计及图纸(或图集),加以仔细分析研究,并计算出工程数量,作为编制预算定额时选择施工方法和分析工料机消耗的计算依据。
(3)现行的设计规范、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或规程等文件,是确定设计标准、施工方法和质量以及保证安全施工的一项重要法规。编制预算定额,确定工料机等消耗量时,必须以上述文件为依据。
(4)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科学试验、测定、统计以及经济分析资料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预算定额的水平和项目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上述资料,则是调整定额水平,增加新的定额项目和确定定额数据的依据。
(5)现行的预算定额和各企业的临时定额和补充定额
现行的预算定额,包括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过去颁发的预算定额及编制的基础资料,是编制预算定额的依据和参考;有代表性的补充补充定额,是编制预算定额的补充资料和依据。
(6)现行的人工工资标准、建筑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单价
现行的人工工资标准、建筑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价格,是编制预算定额,确定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及定额单价的必要依据。
4)基本定额制定方法
(1)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①经验估工法。由定额员或三结合(工人、技术人员和定额员)小组,参照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等有关生产技术条件,根据实践经验直接估算出定额的一种方法。
经验估工法的主要特点是方法简单,工作量小便于及时制定和修订定额。但制定的定额准确性较差,难以保证质量。
经验估工法一般适用于多品种生产或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以及新产品试制和临时性生产。
②统计分析法。根据一定时期内实际生产中工作时间消耗和产品完成数量的统计(如施工任务单、考勤表及其他有关统计资料)和原始记录,经过整理,结合当前的生产条件,分析对比来制定定额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比经验估计法有较多的统计资料作依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但这种方法往往有一种偶然性因素包括在内,影响定额的准确性,因此必需建立健全统计资料与定额分析工作。
③类推比较法(又称典型定额法)。以某种产品(或工序)的典型定额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推算确定另一种产品工时定额。这种方法容易保持同类产品之间定额水平的平衡,只要典型定额制定恰当,对比分析细致,则定额的准确程度较经验估计法为高。
④技术测定法。根据先进合理的技术文件、组织条件,对施工过程各工序工作时间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工作日写实、测时观察,分别测定每一工序的工时消耗,然后通过测定的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来制度定额的方法。这是一种典型调查的工作方法,通过测定获得制定定额的工作时间消耗的全部资料,有比较充分的依据,准确程度较高,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但制定过程比较复杂、工作量大,不易做到快和全。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起来运用,而技术测定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应该普遍推广和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
(2)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方法
根据材料使用次数的不同,建筑安装材料分为非周转性材料和周转性材料。
非周转性材料也称为直接性材料。它是指施工中一次性消耗并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砖、瓦、灰、砂、石、钢筋、水泥、工程用木材等。
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反复周转但并不构成工程实体的工具性材料。如:模板、活动支架、脚手架、支撑、挡土板等。
①直接性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
a.观测法。它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完成产品的数量进行现场观察、测定,再通过分析整理和计算确定建筑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最适宜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因为只有通过现场观察、测定,才能正确区别哪些属于不可避免的损耗;哪些属于可以避免的损耗。
用观测法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时,所选用的观测对象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物应具有代表性;
b)施工方法符合操作规范的要求;
c)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技术、设计的要求;
d)被观测对象在节约材料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的成绩。
b.试验法。它是通过专门的仪器和设备在试验室内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在试验室条件下进行测定的塑性材料和液体材料(如混凝土、砂浆、沥青玛帝脂、油漆涂料及防腐等)。
例如:可测定出砼的配合比,然后计算出每1m3混凝土中的水泥、砂、石、水的消耗量。由于在实验室内比施工现场具有更好的工作条件,所以能更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从中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但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充分估计到施工现场中某些外界因素对材料消耗的影响。因此,要求实验室条件尽量与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施工条件一致,同时在测定后用观察法进行审核和修正。
c.统计法。它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分部分项工程所拨发的各种材料数量、完成的产品数量和竣工后的材料剩余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来确定材料消耗定额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组织专人观测和试验。但应注意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系统性,要有准确的领退料统计数字和完成工程量的统计资料。统计对象也应加以认真选择,并注意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所拟定额的准确程度。
d.计算法。它是根据施工图纸和其他技术资料,用理论公式计算出产品的材料净用量,从而制定出材料的消耗定额。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块状、板状、和卷筒状产品(如砖、钢材、玻璃、油毡等)的材料消耗定额。
②周转性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主要是测定其周转次数。周转次数的多少,是根据不同的工程,不同的周转材料,用统计分析法确定。周转性材料每使用一次后的消耗量是以设计周转性材料需要量(即一次使用量)为准,考虑每使用一次后的补充量,使用次数和返还量,通过计算来确定。
(3)机械台班使用定额的制定方法
依据机械写实、测时和统计资料,以及机械工时分类标准、机械说明书和有关机械效能参考资料,制定机械台班使用定额。而机械写实、测时及统计资料可通过技术测定、经验座谈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取得,与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