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与老子一起思考·道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字释

天下:老子有明确的人、家、乡、邦、天下五层人间世的架构,天下即指所有人。

知:知在老子文本里有两种意思,也有两种写法:知与智。有些文本也将知解释为智,但知本身的意思是知道、认为,泛指人的思想意识。

古人将思认为是心而不是大脑的功能,心之官则思,思之所得即为知,知之明白者曰智,知之混沌者为愚。知是行为(思考)过程,智是知的一个结果,很多人知(思考),却并不能知得明白,这就是知的另一个结果:愚。这是世俗对于智与愚的主流理解,将知之不明称为愚。但是,老子对于世人所谓的愚,其实是持肯定态度:我愚人之心也哉!对于世人所谓的智,是持否定态度的:以智治邦,邦之贼也。

美:好看,引申为喜欢。鲁桓公元年(前711年),宋国的总理华父督(后来华元的曾祖父)在路上看到一个美女,《左传》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即看着孔父妻子的马车驶过,眼睛跟着马车,直到马车远去,才回过神,说了一句:美而艳。真是美丽而明艳照人啊!

恶:厌恶,不喜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可见,恶是与爱相对立的状态。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美在春秋上古时代,并不是与丑对立的概念,而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反映中国上古审美观里重视视觉到心理的感受,而不是将美与丑看作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美是一种心理感受:看(也包括其他感觉器官,下同)着喜欢的叫美,看着不喜欢的就叫恶,厌恶、讨厌。这种“从感觉到心理”的路径,是美与丑(恶)的分界线。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非儒家传统的、上古思想的体现。

善:善在老子文本(按通行本统计,下同)出现51次,是个高频词。既做名词,也做动词,此处即是名词,有好的、幸福、长久等多重内涵,是老子对于人及社会能达理想状态的最高肯定用词。此处以美好翻译,不善即指不美好。但需注意,老子之善的内涵大于美好的意思。

善字出现频次:《老子》51次,《论语》42次,《孟子》114次,《荀子》205次,《庄子》89次,《管子》262次,《孙子》33次。

盈:充满、填满。盈是指充满而不溢出,溢是充满而溢出。高下相盈指高处的东西会落下而充满低处。

音:声是万物的发响,声有高下(所谓四声:平、上、去、入),音则有调(所谓五音:宫、商、角、徵、羽),有律(节奏与旋律)之音即是乐,配乐之言者为诗,随乐而动者为舞。

作:作在老子里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发作,自然发生、生长、运动等意思,这个意思解释时是中性词;另一种是举措、做事、举事,有刻意做作、无事生非的意思,与无为、自然、不欲等相反,是个贬义词,如上海话里的“作”。此处是生长、运动的意思。始、生、为、成,是指承接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的事的四个过程与结果。

有:拥有、占用,是所有权的标志。

为:作为,有操作、操纵、施与的意思。有为即是指妄为,无为是老子推崇的。

恃:依仗、凭恃,以某某为依靠的意思,引申为控制及控制欲。

居:居者,停而留,指对某个空间的占据,引申为对财物的霸占,有摆老资格的意思,引申为权力及权力欲。

去:从所占的空间离开,叫去,引申为退还或失去霸占的财物。不去,即是长久保存,是老子推崇的状态:天长地久,没身不殆。

■翻译

天下人都认为一种喜欢是最好的,这种喜欢就会变得令人厌恶。

都认为一种美好是最好的,这种美好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好。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困难与容易是相互转化的,

长与短有相互比较才看得清楚,高大与矮小可以互相变化,

音乐与声响是彼此交织的,有走在前面的就有跟随在后面的。

这些都是永恒联系在一起的现象。

因此,圣人(洞悉上述现象)对待要做的事不轻举妄动,不喋喋不休地去说教,而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却并不宣称是自己发动的。

就算培育了万物,也不认为万物当作私产,付出努力,却不以成绩做功劳。

把事情做成功,不将成功的结果据为己有。

正是做成功却不独占成功果实的做法,才不会丧失成果啊!

■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