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销售难度很高的金融产品
保险应该是销售难度很高的金融产品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从一些保险指标来说明这个问题。
保险深度(反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保险密度(反映国民保险保障的程度,即保费收入/总人口)是较为常用的衡量保险业成熟度的指标,但其局限性在于这两项指标在计算时,并未考虑产品和保障程度的不同,而是将所有保费一并计算在内。
如图1-2所示,2017年中国的保费收入超越日本,达541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要了解国民的保障程度,人均保单张数、单均保额、人均保额这三项指标更有说服力。人均保单张数可用来衡量保险真实的渗透率情况,而单均保额和人均保额也是衡量保险发展空间的直接指标。
图1-2 2017年部分国家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排名情况
2017年,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寿险保单持有人数只占总人口的8%,人均保单张数只有0.13张。从投保率看,美国的投保率是420%,即每个人拥有4.2张保单;日本的投保率高达650%,即每个人拥有6.5张保单。如果从有效保单角度看,中国投保人人均拥有寿险保单1.5张,人均保额为5.14万元,张均保额为3.95万元。
这些数据说明,尽管中国保费收入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人均投保单数仍然很少,人均保额也较低。中国近年不断倡导“保险姓保”理念,强调保障是根本,并希望利用保险为亿万家庭保驾护航。但要达到这个目标,研究如何克服保险的销售障碍是很有必要的。
要提升保障额度,需要多销售期限长、保障型的保险。这时,相信很多人会同意“保险是销售难度很高的产品”这个说法。原因很简单,保险卖的是“责任”,买的是“信任”;保险是无形产品,也是一份长期承诺。
实际上,与其说保险是“非刚需”的金融产品,倒不如称它为“隐性的刚需”。
长期以来,保险业重视渠道和业务胜过客户和服务。如今,在“保险姓保”的理念影响下,保险业必将更加重视客户和服务。因为唯有了解客户,才能为其提供风险保障。
此外,服务不仅可以和产品取长补短,而且还能够带动销售。在保险业,若服务的场景能够得到进一步延伸,那么民众的保障需求就更容易被触发。
面对销售难度很高的保险产品,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营销呢?
1.从“延伸领域、增值服务”中寻找亮点,引发兴趣,刺激需求。
2.从“赚钱、省钱、优质服务”中寻找亮点,并进行“包装”。
3.以“积分”为工具,与第三方的生活积分互通,客户可兑换免费的赠品,包括之前购买的保险产品。
4.引入“时间轴”,保额随时间自动累加到个人账户。
5.整合资源,跨领域营销,并以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或网电模式落地。
6.从利用客户的“碎片化时间”着手,寻找场景。
7.寻找“入口”,先进入客户的“脑袋”,再进入客户的“口袋”。
当然,我还有很多想法和建议,主要收录在本书第4章“营销与渠道”里,请读者自行参阅。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找对方法,让无形产品可视化,让无法体验的产品可体验,通过反复接触增强客户黏性,来解决保险的“非刚需”硬伤,把保险产品转变为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本节思考重点
1.为什么保险的落脚点要在客户和服务上?
2.为什么保险销售如此困难?如何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