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最新的脑科学及心理学研究成果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利用“快速思考”及“缓慢思考”两个词说明了逻辑思考的难度。无意识且依靠直觉做决定时属于快速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容易产生于人处于焦急状态或注意力被分散时。此时,自身情感及偏好等“不合理”因素所占的比重将会扩大。与此相对,遵循逻辑的缓慢思考是在下意识回避自身情感及偏好,并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毋庸置疑,逻辑思维属于后者。但人在评价利用逻辑思维得出的结果时,却不一定会利用缓慢思考的方式。
此外,近年决策理论专家通过颅脑MRI(核磁共振成像)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需要做决策时,最先活跃的是大脑内控制情感的区域,之后活跃的是大脑新皮质控制的逻辑思考区域。
这意味着人在面临决策时,首先会无意识地透过直觉或情感做出反应,此时人对这一决策的喜恶已经决定,之后大脑会试图“合理”解释由自身情感决定并带有个人偏好的决策。
因此,即便缓慢思考等同于逻辑思维,在初始阶段依旧会受到快速思考(情感或个人偏好)的影响。当然,不能说人在做决策时大脑的运作均为如此,但我们应该知道大脑做决策时逻辑因素并不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这一点与本书的主旨完全契合——要想贯彻逻辑,必须先理解心理活动的非逻辑性。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已经提倡过这一想法。
他将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并强调市场机制的合理性,而实际上他并非经济学家而是伦理学家(当时还没有经济学这一学科)。他还著有另一部与《国富论》具有同等地位的大作《道德情操论》。
在该著作中,他强调道德情操是使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之必不可少的要素。
道德情操指的是站在他人立场理解他人的道德情感。要发挥逻辑的作用,就必须先理解人的心理,原来这一思考早在17世纪就得到了提倡。
如今在心理学及脑科学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已不断展开,使得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更加具体且深入地理解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协作过程。若基于这些最新研究成果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及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就能明白高桥的上司为何会做出上述反应。
为此,首先应该理解人的认知结构,笔者将从下一节开始展开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