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北大青年的关注、声音和责任(上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31/31232331/b_31232331.jpg)
谁动了我的小西门[1]
作者手记
张阿姨的临时水果棚在稿子做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着,直到它背后的废墟慢慢被清理干净。小西门这一溜算是北大校园建设的缩影,校方、租户、房主与学生的关系在拆与迁之间变得有些微妙。
只身或全家北漂、拆迁赔偿、争抢客源……这些社会版新闻里出现频率颇高的现象被多方各自解读,我们尝试平衡信源,结论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这篇稿子带给我的一点比较持久的改变在于,被轰动事件刷屏之时记得先置身事外保持清醒。
基建部的几位干部摊开图纸介绍校园未来规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旧楼倒了新楼又起。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舍得北大变化太多,尤其不舍得抱怨过无数次又乱又挤的博实门口一条道。一个朋友跟我说,你不能因为你不舍得就不允许改变,因为你走之后新来的人或许会更爱那个新的北大。
学生中心、后勤中心、行政中心是学校目前工程规划的三大重点,为顺利推进后续建设,小西门左侧的一溜商铺未能幸免。这片废墟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怨声: 说拆就拆,善后成问题?
“我们提前半个月才接到官方通知,房东只说25号断水断电,催我们赶紧搬走。”说这些的时候,张阿姨正坐在临时搭起的水果摊棚子里。
她和丈夫两年前从湖北老家来北京,在小西门开了一家水果店和七公烧烤,现在一下子两家店都没了,逼不得已只好支起这个摊,很简陋,地面是泥土,胶纸围住三面,底部用砖头压着固定,中间撑起一把大伞。夫妻俩每天上午拉着水果和器材过来,晚上十二点多再收摊,把所有东西拉回西苑的出租房。
“明明还在同一个地方,生意却比以前差多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张阿姨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和双方老人,都靠每月寄回去的钱过日子,实在很发愁。她说他们没有其余补偿,房主只退了多交的租金,也没提过多交的管理费,可她却没打算交涉,甚至连主管部门都不清楚。“心里不能接受,但也没办法啊。我们没啥文化,交涉也没用。”
“1+1”算是所有被拆店铺里比较“短命”的。老板陈双宏家在甘肃乡下,2005年只身来北京的时候才十九岁。北漂八年,终于在去年十月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店,却不到一年就被拆掉,“很郁闷,这事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虽时隔一个月,陈双宏说起来仍难掩怨气:“我们签了三年的合同,现在说拆就拆,太不人性化了!”他说拆迁消息流传了一个多月,却直到最后期限前半个月才有官方确认,“没时间缓冲,很耽误事儿。旁边还有一家店刚刚装修完不到两个月,不知道亏了多少。”
实际上,拆迁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提上日程,滞后到现在主要是由于手续办理和资金筹备。据基建工程部介绍:“除了一般性审批流程,咱们学校是文物保护区,还得经过国家文保局。钱主要靠国家拨款和校友捐赠,什么时候有也说不准。条件不具备我们也只能做计划,现在动工是因为两样都齐了。”
至于赔偿问题,学校相关部门也在积极与商户协商,会退还商户多余租金并给予房主一定补偿。
缘由: 争抢客源,治安隐患大?
“争夺客源的事情太常见了,现在被拆的地方,那几家烧烤店就经常有人喝了酒闹事,动静很大,派出所老来人。”小西门外一位烧烤摊摊主这样说道。她来北大好几年了,之前在学校摆摊,“但是被人欺负啊,没法继续待下去了。”在她看来,店铺之间争来争去,连顾客安全都保证不了,整体拆除才能根治治安问题。
1+1店主陈双宏也对此叫苦不迭,“我们就夹在几家烧烤店中间,很难不受影响,砸了我们的桌椅餐具没人赔不说,每次还得要我去派出所录口供。”他觉得拆迁就是治安惹的祸,“这里鱼龙混杂,也没具体划归部门,出了问题不知道该谁来管。可我们又不是不良商户,跟着受牵连很无辜。”
对于争抢客源问题,七公烧烤店主张阿姨显得很含糊:“我们和老王是老乡,关系不错,生意各做各的,也没什么影响。”问及是否有打架事件惊动派出所,她连声道:“那是学生打架,跟我们没关系。”
张阿姨口中的学生斗殴确有此事,今年上半年一位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女生在小西门外遇到社会青年骚扰,附近的几个男同学看不过去,双方便起了争执,引发了一场群架。
店主们普遍认为治安隐患是小西门拆迁的关键原因,对此基建部表示:“小西门店铺拆迁是学校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最终是为了整个南部校区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前拆迁的猜测并不真实。
出路: 是走是留,布局大变动?
现在的小西门比以往冷清了点,水果摊的张阿姨说原来一排商铺的店主大多已经离开,他们摆摊也不过是权宜之计。“现在天气越来越冷,摊也摆不了多久。而且这边马上就要开工,他们不会让我们继续在这里。”
最近十多天里,张阿姨每天守着摊位,丈夫白天就大街小巷地跑,打算另租个店铺,晚上有时会在小西门外支上烧烤摊,但是生意也大大不如以前。“他去了好多学校附近打听,今天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们还是想着,在学校附近开店风险比较小。”
张阿姨说他们从没考虑过回老家,因为回去肯定赚不够一家人要用的钱。至于之后要在哪里开什么店,她也是招牌式地苦笑:“那要看到时候人家怎么说了,有些地方让卖水果,有些让烧烤,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相比起来,1+1要幸运得多。凭着真诚与用心,短短十一个月里,陈双宏在北大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吸引了一大帮“死心塌地”的老顾客。这让1+1得以顺利地化危机为转机。
拆迁消息传出后,一帮想创业的北大学生很快找到陈双宏,表示想与他合作重开1+1,双方磨合得不错。“跟他们多次交谈之后,我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作为学生更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就同意了。”
经过多次谈判,陈双宏已经确定了新店店址,就在现在的尚明家。新店马上就要开始动工装修,会延续小资风格,预计在十二月中下旬与大家见面。他把新店定位为“为学生服务”的北大主题餐厅,将与北大学生创意工作室以及部分社团合作,独家出售具有北大特色的明信片、棒球服、马克杯等物品,并为北大在读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迎来巨变的不单只有原店主,紧随小西门拆迁而来的还有学校的“大变身”,一系列改造工程将相继启动。
据基建工程部介绍,学一食堂西侧的空地拟建多功能后勤综合楼,目前正在招标,拆迁小西门主要是为其后续施工留出运输通道。后勤综合楼预计一年完工,地下用于放置食堂器材,工商银行营业厅和邮局会迁至地上一层,二至六层则是诸多后勤机构的办公地点。与此同时,勺园正在新建食堂,也是在为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动工的餐饮中心做准备,届时康博斯和家园会滚动施工。餐饮中心建成后,学一食堂将被拆除,改造为绿地。博实超市也将迁至新建的学生中心地下,整条道会被改造为绿地,改变目前的拥堵现象,并把燕南园作为南边的花园区真正凸显其特色。
[1] 蒲劲秋,光华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包康赟,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陈珊,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