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北大青年的关注、声音和责任(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米歇尔演讲侧记[1]

作者手记

最开始接到这个紧急采访任务时还觉得有些小激动,本来暗想着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米歇尔,谁料听到任务安排后却得知并非如此。虽说有着些许失落,然而如今回想,这没有见到米歇尔的米歇尔侧记,却是自己两年多采访经历中极为特别的一次。

一天半的时间内,跟着师兄一起做了五六场大大小小的采访,各种材料算来数去整理了几万字。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通过采访对象零零散散的话语,渐渐在头脑中拼凑出了米歇尔整个演讲活动的场景。

采访结束后,第二天下午就马上进入写稿状态。从下午四点多开始,坐在电脑前纹丝不动地码了三个小时,最终写出了这篇侧记。经过简单修改之后,抢在了当天十二点之前将这篇文章最终完成。

看到稿件发布的那一刻,心里生出一种安宁和一种说不上由何而起的幸福感。至今仍觉感动的是,曾在这两天的自己身上看到了些许真正记者的样子。

3月22日早上,北京大学多条道路早早就被“兵封”,各路媒体纷纷涌入北大,她会穿什么、讲什么的猜测等待着答案的最终揭晓,米歇尔来了!

答案揭晓

早上八点五十分左右,北大第一体育馆就聚集了五十名左右来自不同院系的、等待着去现场聆听米歇尔演讲的学生,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本科生王天白就是其中之一。

“还是挺激动的,”王天白笑着说,“周二上午十点多的时候学工办老师联系我,说周六上午有一个外事交流活动,当时也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活动,自己在心里想了一下,感觉应该就是米歇尔的演讲。”查了一下日程,王天白答应了下来。

周五晚上,王天白12点提前离开了院辩论队的讨论活动。“只是说明早有事情,并没有说别的。”

演讲活动安排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行。该中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投资建立,是美国大学第一次在中国重点大学校园内设立的实体建筑。

早上九点十五分他们先在一体集合,穿着上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大方得体、反映中国学生风貌”即可。直到集合前,王天白也没确认活动是什么。那天早上,他穿了一件黑色衬衫,在一体等待“答案”揭晓。

集合后,大家以院系为单位准备进场,座位先到先得。因为国际关系学院有的学生忘记带身份证,只好又返回宿舍取。有了这个耽误,王天白入场时坐在了二楼。

而社会学系2010级本科生胡璟怡则更幸运一些,“其实本来社会学系是没有名额的,后来因为看到米歇尔本科读的是社会学,院系老师又跟学校申请到了三个名额,算是搭上了末班车。”她和社会学系的另两个硕士师兄早上不到九点就到了一体,集合的比较快,所以入场比较早。通过了安检门和工作人员手检,胡璟怡坐在了一楼前排的中央。

周二得知自己被选中参加演讲活动的时候,胡璟怡就与另两位同学准备了几个问题,“比如她最感兴趣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自己如何教育子女,还有对于留学低龄化的看法等等,”她笑着说,“不过周四的时候得知是没有提问环节的,还是挺遗憾的。”

活动现场有二百多人,除了五十多名中国学生之外很多是美国留学生,还有一些记者、国际合作部的老师、美方的随行人员等等。“大约十点左右的时候,会场后面就有了两排相机、摄像机,”胡璟怡笑着说,“感觉阵势还是挺大的。”

提到现场的安保情况,王天白介绍说,“并没有太多很明显的安保人员,不过二楼一共有五个面,每个面后面都有疑似‘大内高手’的工作人员在看着,一楼的人可能更多。”胡璟怡则对带着墨镜、用蓝牙耳机对讲的工作人员直呼新奇。

快到十一点钟的时候,朱善璐书记与王恩哥校长入场,十一点整,米歇尔身穿一袭白色连衣裙准时走进会场,演讲正式开始。

演说家风采

米歇尔首先对马航失联客机表达关心和慰问。整场演讲则是以“留学”为主题,结合一些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留学改变人生。

“现场看可能更有趣一些吧,”胡璟怡笑着说,“视频中可能只能看到演讲的主题,而在现场还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场景,比如场后两排拍照的记者,还有很酷的美国安保人员。”

胡璟怡对米歇尔演讲的最大的感受是“气势很强”,“虽然主题内容上可能是‘柔性外交’,但是米歇尔的风格还是比较硬的,她讲得很慢,很清楚,一些英语听力并不是很好的人都可以完全听清。”

“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很优秀的政治演说家。”胡璟怡如是说,“整个演讲还是体现出了很强的美国价值观吧,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继而改变身边的人,最终可以影响世界。”

王天白同样也对米歇尔的演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演讲还是很抓人的”。作为北京大学朗诵协会成员的他,特意带来了演讲稿,“可以看到,她大多用的都是短句,一小段一小段的,讲的也比较口语化、轻松化,并不像很多政治演讲比较官方化,而且还结合自身举了很多例子。”

对于米歇尔为何选择“留学”这一话题,曾经有过在美国访学经历的王天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接地气吧,”他谈到,“现在中美留学本来就很热门,到高校演讲,选择留学这一话题也比较接地气。而且我自己也觉得年轻人通过留学去感知不一样的文化,到一个地方亲身走一走看一看,确实会发现和原来的理解很不一样。”

演讲结束后米歇尔从左侧退场,胡璟怡帮身边的同学与米歇尔拍了一张合影,那张合影最后被用在了凤凰网的新闻报道中。

第一夫人面对面

整场演讲大约持续了四十分钟,随后米歇尔又进行了一个长约二十分钟的视频会议。为了这一视频会议,被选学生早上8点先来到了会议室,与视频另一头进行调试工作。

交流讨论的主要议题同样是留学,因此在人员挑选上,大多倾向于有交换经验的学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0级本科生杨撒博雅也在其列,一边等待,一边和其他的学生聊起了留学的话题。

视频会议的北大这头由二十个学生代表参加,中美学生各十人,另一头的斯坦福大学也是同样规模。演讲结束后,杨撒博雅转场到视频会议室。会议室的圆桌一边是围坐的学生和米歇尔,另一边则是投影屏。

整个交流讨论由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教授主持,而米歇尔遇到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做一些评论。

因为活动本身时间不长,“基本上每个人轮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因为我以前参加过交流的项目,所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了一下留学对于我生活的环境的意义。”她介绍道。

“其中一个比较感染大家,也感染了米歇尔的发言是关于overcomingfears(克服恐惧)。”杨撒博雅回忆说,这个话题是由一个美国留学生提出的,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回忆了当年他九十多岁的奶奶是怎么鼓励他出国留学的。

米歇尔评论说,她有时候也会很想逃离那些自己所讨厌的东西,是她丈夫奥巴马带她克服了很多困难,她丈夫敢于去做一些事情、迎接一些挑战,这也给了她很多启示。“这种勇气可能不仅仅来源于你自己,也来源于你身边的人”。

杨撒博雅对于米歇尔的印象非常好,“她非常charming、非常温和,你和她谈话的时候,她会一直看着你的眼睛,你会看到那种鼓励,和她对话会感觉很舒服,她特别有风度,离开、进场的时候都会对大家挥手微笑。”

讨论结束后在场的学生与米歇尔进行了合影。“很激动吧,”杨撒博雅谈到了整场交流活动的感受,“我们都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给米歇尔留下一种好的印象,像基辛格一样,她以后可以经常来北大和同学们互动交流。”

[1] 周宇诗,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李华雨,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级本科生;李昂,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