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生命教育不是什么?

一、不是纯粹针对学生群体的教育活动

一般言及生命教育,多半总是想到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虽然学生群体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这种态度存在着片面性,其实生命教育并非针对某一年龄段人群,老年人、残疾人、女性、农民工、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精英们,早已是生命教育应当重视的一些新的群体。

(一)学生群体

在生命教育的对象中,学生因本身就是受教育的对象而自然成为生命教育中最受关注的群体。这从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中清楚反映出来,从现在已经出版的150种专著来看,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学生的。

从独秀网提供的生命教育书著看,基本上都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也有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另外,从中国知网提供的生命教育文献来看,在学生群体中,关于大学生的论文最多,从2003年的第一篇起,到2017年2月,共有709篇;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文章从2006年起到2017年,共有29篇,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受到相当重视的。

(二)老年群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然而,2014年,一则央视新闻称:目前老年人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每年至少有10万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所有自杀者比例的36%,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专家指出,老年阶段的人们退出了正常工作舞台,解除了物质束缚,摆脱了功利性追求,重新直面生命与生活,老年人由此获得了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使老年教育实现以老年人生命发展为本成为可能。但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人际关系的重组、孤独、养老、与子女的关系、健康医疗等,但最重要的却是精神与心理层面的生死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以传统养生为主,对老年人的生命时间和生存延续较为关注,将长寿作为教育目标,以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为教育内容,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年人内在生命的意义。所以,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活力与潜能,全面提升其生命质量,使之走出生死的阴影,引领他们安度完满、幸福的晚年,已经成为养老工作的重要转向。在此问题上,生命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老年人大多文化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偏低,生理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老年人生命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非健康状态的长寿带给老年人的不是幸福的晚年,而是病痛的折磨、不堪重负的医药费用以及家庭和社会照护成本的增加,因此应当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及时弥补生理方面的知识。老年教育要帮助老年群体通过学习老年人常见疾病谱,采取预防措施,识别正常性衰老与非正常性衰老的区别,了解人因何而老,功能衰老易致病的类型,如何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器官功能更长久地正常运行的生活方式等。通过教育,使老年群体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积累保健知识,缩短带病期,延长健康期,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老年群体社会地位的日渐边缘化,老年价值的逐渐淡漠,子女与老人交流的减少,致使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立无援。他们的孤独、寂寞、被弃之感得不到合理的疏解,加大了在心中郁结成疾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帮助老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社会参与观,培养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引导他们通过继续学习,逐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有选择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增添生活情趣,寄托精神生活,保持健康人格,充实生命价值,获得生活幸福感、价值感与满足感。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老年期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与死亡最接近的时期。生命教育需要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通过生死教育课程、讲座、实践活动等帮助老年人从根本上消解对死亡的恐惧,珍惜现有生命与生活。

(三)残疾人群体

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一条宗旨,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

中国约有6000万残疾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残疾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不幸,导致个人生理或心理的残缺,生活处处面临一个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他们也对幸福怀着强烈的渴望,也有着与生俱来的权威和尊严,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相较于正常人,残疾者的人生将更为坎坷,他们的处境更为困难,他们更需要我们的抚慰和关爱。

关于残障学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生命教育是提升残障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其根本目标是将残障学生鲜活的生命培育成身残志坚、心理健全、道德高尚,富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

“以残障学生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强调,应尽一切可能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残障学生进行“生态关怀”和“情感对话”,正视乃至珍视学生富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个体活动。“爱使生命动听”的生命教育宗旨要求,教师对残障学生鲜活而灵动的生命,满怀尊重和敬畏、呵护与珍爱、成全与欣赏之情,以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建构尽可能完美的生命体验。

2009年,山东淄博市淄川特殊教育中心的刘淑慧老师,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谈残疾人生命教育》的文章中关于残疾人的生命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健康青少年还是残疾孩子,开展生命教育,都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但是残疾孩子因为身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残疾,影响其接受教育的能力,所以,残疾人的生命教育要特殊对待。她以聋生为例,谈到了自己生命教育的心得。

(1)热爱生命。只有在最初就在他们心中打上对世界的热爱的烙印,才能保证日后生命教育的进行。

(2)认识生命。到一定的年龄后,当对外界有了足够的认识,再从理论和情感上对其进行生命的教育,认识自己独特的生命,面对自身身体的残疾,树立生活的信心,珍爱生命,把握生命;用心体验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学会体验在付出基础上的生命快乐,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情感。

(3)品味人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生命,把握自己的人生。教会聋生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鼓励学生阅读人物传记,体悟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审视人生,反思自己,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刘淑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谈残疾人生命教育》,载《现代企业教育》, 2009(6):68-69。

(四)女性群体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1/5,妇女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201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阐明:

20年来,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中,充分保障妇女经济权益,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贯彻性别平等原则,不断完善和健全妇幼健康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保障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在社会文化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营造尊重妇女和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有极大提高。

但是,由于长期受压迫、被歧视的根源在短时间之内难以消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并未完全形成,男性本位及以此衍生的传统妇女观并未完全改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男女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关于中国妇女自杀的情况,最近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妇女的自杀人数比男性高25%。而在西方国家,男性的自杀人数则是女性的3.6倍。联合国驻华机构协调代表办公室:《中国实施千年目标进展情况》,2004:17。因此,生命教育对于中国妇女的意义十分明显: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女性培养生命意识,进而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对打造完美人生和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一词,从1984年张雨林教授首次提出后,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并使用。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是“农民”,他们的职业却是“工人”,他们既是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千百万人们艰难地生存着,他们手上托起都市的繁荣,但自己却失去了故乡的依托,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迁徙、讨薪、流汗、挣扎。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出生在农村,却对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职业期望值因而也高。但他们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无论在学历方面还是求职技能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他们在城市求职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人格尊严得不到足够尊重,进而容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在城市中迷失自己的价值追求,出现漠视生命的情形。如果缺乏良性情绪发泄渠道,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就可能产生异化现象,个体青年心理危机严峻。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其精神境界,激励其精神追求,使之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不但可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还能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但在现实中,由于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还需逐步完善,政府、企业以及学校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有效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面临主体缺位的困境。

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主体缺位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作用,以促进农民工生命教育机制的构建。首先,应发挥政府职能,营造和谐氛围。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问题上,政府应坚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发挥自身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农民工生产劳动的主要场所——企业,要为农民工发展提供空间,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关心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生命问题。鉴于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社会、员工的责任。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突出对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文体活动构建融洽的同事关系;通过柔性管理让农民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照顾,应当通过举办法律普及、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最后,在农民工为了工作需要而参加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要在开展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展以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为主的信念教育,在具体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从职业、家庭、社会等角度教育农民工爱护自己、爱惜生命,引导农民工本着平凡之心去灌溉自己的生命大树。

(六)白领群体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大,白领几乎每一根神经都铆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在紧张的节奏中败下阵来。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21-422。一项调查表明,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呈年轻化趋势,由于电脑辐射、超时工作、室外运动减少等方面原因,肥胖、记忆功能衰退、心脑血管系统等病的发病率正在增加。不少白领面临心理崩溃的危险。钮文异:《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65。

白领等阶层应当做“减压运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需要进行人性化的合理分配,开展适当的娱乐休闲和运动调整枯燥乏味的办公室生活也是必然。面对生活的压力,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面对“过劳死”,全社会必须多管齐下。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首先应当教育引导决策者与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树立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健康发展理念,保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一致性。其次,工会组织要创造性地开展维权工作。如针对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群体,上海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把柔性维权作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各具特色的减负活动,通过职工疗养、文体活动、心理按摩等方式,为业务骨干、普通职工开出一张张预防过劳的良方。最后,职工本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每个职场人都可以忙里偷闲,调节自己,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听音乐、练书法等;坚持体育锻炼,如跑步、拉单杠和打篮球等;夫妻之间、朋友之间聊天倾诉,避免把压力和不快的情绪郁结在心。

二、不只是自杀等轻贱生命行为的救治工具

本节涉及的三方面内容包括自杀、他杀和轻贱生命行为。自杀和他杀是结束自己或他人生命的行为,而轻贱生命则是指吸毒、酗酒和吸烟等有损身体健康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生命的行为。由于三者都是对生命的危害,因而合并为一类介绍。

在不少研究生命教育的文章甚至部分专著中,都是以人的自杀或他杀开篇。这一部分触目惊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自杀和他杀是导致推行生命教育的直接原因。

吸毒、酗酒和吸烟等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也同样是生命教育开展的直接动因。比如,1974年澳大利亚针对当时国内存在青少年吸毒致死的问题,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并于1979年在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re)的慈善性机构,以开展反吸毒的工作,协助学校进行反毒品教育。

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关注,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指全人教育,因此除上述内容外,内容还包括对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三、不是单纯的生命知识的授受手段

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其根本生命力也在于其实践。它是一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实践性教育。实施生命教育不是仅仅靠语言或理论,而是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打动人、影响人、感化人、教育人。

生命教育领域存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内容,而且,在生命教育领域起着重要影响的美国生命教育,其课程教学的比重也相对较大,也许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人们误以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单纯传授生命知识的教育活动,而忽视了它必须借助实践和体验活动的配合才能完成教育任务。

生命教育首先是以大量的理论问题呈现出来的,即使是狭义的生命教育也涉及大量的人生道理,如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珍惜,要求人们追求生命的本真、特质,领略生命的美好,发掘生命的潜能,感受生命的艰辛困难等,这些内容都以理论性的知识呈现出来,由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广义的生命教育,除涉及上面这些内容外,作为一种全人的教育,更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生命价值的提升。这就涉及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采用讲授方式完成的部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课堂方式传授的,生命教育易于让人们将其误解为一门单向性的生命知识学问。

其实生命教育的方式不只是授课,事实上它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特点的教育活动,与人们的生命活动实践密切相关。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同时注重实践和体验环节的重要作用,必须开展一系列旨在增进学生实际的生存技能、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如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结合特殊节日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等。

生命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参观死亡博物馆;到殡仪馆参加葬礼;观看有关影片和欣赏音乐;阅读有关书籍;模拟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讲述自己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我国也应该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对地震、海啸、洪涝灾害的考察,感悟生死的内在关系,让学生感知死亡心理、死亡事件、濒死体验以及临终心理,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的可贵。上海的“醒来死亡体验馆”便是一家从事生命教育的社会企业,着眼于表达生命的终极命题,为公众提供体验式的探索机会。

总之,生命教育既是对生命现象作整体考察的理论学科,又是指导人们生命活动行为、提供受教育者对生命过程实际知识的实践性学问,还是教导人们向善的价值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