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和衰败
除了《一千零一夜》之外,“铜之城”的故事也出现在《一百零一夜》(The One Hundred and One Nights)中,这是一本在北非编成集,和《一千零一夜》同时在坊间流传的故事集,这本书的最早校订本可能要早于《一千零一夜》。“铜之城”的故事早在九世纪就已经为人所知了,我们注意到,阿拉伯历史学家马苏第(al-Mas‘udi)在十世纪时也传述过这个故事。但是历史学家让·克劳德·加欣(Jean-Claude Garcin)认为,这一版本的故事是十九世纪流传至今的印刷版本,故事中的许多细节证明这一版本的汇编时间不会早于十四世纪。加欣还辩称,这个故事的真正主题并不是寻找铜水壶的精灵,而是土地的荒芜和死亡降临在如此多的无辜人民身上。“铜之城”是1348年肆虐中东和北非的黑死病的虚构反映,也可能反映的是在几十年后袭击埃及的饥荒。黑死病的到来让人们有了重述这个故事的动力——就像让伊本·赫勒敦觉得世界为何变化如此巨大,从而推动他书写《历史绪论》的动力一样。
话题回到废墟上来,在穆斯林文学中,废墟也是作者描述恶劣政府时的实际证据。在《历史绪论》的第三章中,在讨论君主的公正统治时,伊本·赫勒敦插入了下面这段故事:萨珊王朝的国王巴赫拉姆·伊本·巴赫拉姆有一次听到了一只猫头鹰的叫声,于是就问波斯人的宗教权威莫贝丹(Mobedhan),猫头鹰的叫声意味着什么。这位祭司给他讲了如下的故事:有一只雄性猫头鹰正在向雌性猫头鹰求偶,雌性猫头鹰告诉他,她要二十个沦为废墟的村庄供她飞翔玩耍。雄性猫头鹰回答说,这没问题,只要巴赫拉姆国王继续他统治的方式,雄性猫头鹰可以给雌性猫头鹰一千个这样的村庄。听到这个故事,脸红的国王决定更加用心地处理国政。
在伊本·赫勒敦1365年离开格拉纳达后,格拉纳达统治者的维齐尔(vizier,意为宰相),饱学渊博的伊本·哈提布(Ibn al-Khatib)给伊本·赫勒敦写了一封信(很可能言不由衷地)表达了对他离去的悲伤不舍,声称他靠“在清晨时分到废墟中散步,以求对孤单的慰藉”。伊本·哈提布本人早先曾被放逐到马格里布,他还有一本情绪十分忧郁的旅行日志记录了他当时在北非的行迹,里面有很多他在当地到访废墟的伤怀之感,以及对人生短暂无常的兴叹。(本书第二章中将更详尽地讨论伊本·哈提布。)
要忽略黑死病对伊本·赫勒敦造成的影响是不可能的。纵观伊本·赫勒敦的一生,悲剧总是伴随着他。第一次悲剧发生在1348年,黑死病从埃及蔓延至北非,十七岁的他失去了双亲和很多老师、朋友。在《历史绪论》中,他曾这样写道:
在东方和西方的文明中,黑死病都造成了国家的衰微和人口的消失。黑死病吞噬了文明中的诸多美好事物,让衰老的王朝终于在其寿命的极限处灭亡。黑死病削弱了王朝的力量,缩减了它们的影响力和权威。王朝发展到了死亡和衰落的节点。随着人口下降,文明也跟着衰落。城市和建筑物变成了无人使用的废物,道路和街巷阻塞,平民区和华丽的宅邸也人去楼空,王朝和部落也都越来越弱。整个人类世界都被黑死病改变了。在东方,(更丰饶的)文明也受到了相似、比例相当的破坏。这就仿佛世间存在的一切都在泯灭中呼唤大限来临,而世界响应了人们的呼声。真主对大地负责,所有人都包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