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古文漫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姓陶,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因私谥“靖节”,又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终老田园。他在隐居田园之时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作,成为了田园诗派创始人。

归园田居一组六首诗,创作于陶渊明归隐之初,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东晋末年官场腐败混乱,官员们谄上骄下,胡作非为比比皆是。在十三年的为官生涯中,陶渊明不愿意与这种人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这种现实,因此一直沉沦下僚,饱受折磨,早就萌生了归隐之心。对于归隐的导火索,《宋书·陶潜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督邮是州郡长官太守的属吏,按理说吏的政治地位不如作为彭泽令的官。但是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监察司法等,位轻权重。尤其到了昏乱之时,督邮更是趾高气昂仗势欺人,对地方官员往往骄横无礼甚至索要贿赂。《三国演义》中有生动的描写:

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关、张二公俱怒。及到馆驿,督邮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戮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玄德喏喏连声而退。归到县中,与县吏商议。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次日,督邮先提县吏去,勒令指称县尉害民。玄德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

张飞怒鞭督邮这一情节,就刻画了末代乱世中督邮的标准形象。陶渊明不肯屈膝折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挂冠归隐,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这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在回到田园之初,就写下了归园田居六首,记录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和田园生活。本诗是这组诗中的第一首,是六首诗的总纲,首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导致的压抑与痛苦,又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喜爱。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官场更多束缚)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比兴,太狭窄束缚了。想要复初服,到更广阔自由的地方)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自谦,放弃进步保持愚笨,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构建理想中的隐居场景,宅基地、房子)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布置新居)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投入使用,总体视角,美丽怡人)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进入听觉,多重冲击,以动写静,宁静祥和飘飘欲仙)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畅享生活,他还没想到必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心闲)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暧暧(ài):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余闲:闲暇。什么都没有但是安闲快乐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其实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这么美?

首先在于景象的选取,作者选取一些自然优美宁静恬淡的景象来描写:草屋、榆柳、桃李、黄昏、炊烟、犬吠、鸡鸣,如果专门写粪堆马尿、苍蝇老鼠便没什么美感;其次在于文学功底,句子省练干净,暧暧、依依两个叠字,更是运用得非常巧妙,将夕阳将落未落温暖昏暗、炊烟慢慢升起欲飘未飘的感觉写得十分生动;然后在于艺术手法,作者按照从局部到整体、从视觉到听觉、从场景到感受的顺序一步步引人入胜,令人陶醉。这是表面的表达技巧上的原因,从更根本的原因上来说,作者之所以能将田园景象、田园生活写得如此之美,是因为作者向往和热爱田园生活,他愿意寻找发现并且享受田园之美。诚如所言,这些都是常见的普通景象,我们之所以原本不觉得这么美,只是因为我们不善于去发现、去感受罢了。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归园田居六首》又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开山之作,意义非凡。清代方东树的论诗之作《昭昧詹言》中说《归园田居》:“衣被后来,各大家无不受其孕育者,当与尔哉!”他认为《归园田居》提供了田园诗的经典范式,后世的田园诗大家如王维孟浩然等,均从中汲取营养。甚至并非田园派诗人,也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豪放词人辛弃疾、苏轼,都对陶渊明和陶渊明的诗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从文学上孕育后代,更从精神上哺育了很多内心痛苦的人。

辛弃疾在词中写陶渊明的时候这样说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推崇陶渊明的同时,提到陶渊明作品的最大特征是“清真”。近代梁启超先生在文章《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中说“《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实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这就是清真的注释,真正美好的东西不需要任何藻饰,你只要原原本本的将它展现出来就足以动人。

宋代苏轼评价《归园田居》“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外枯,即梁启超先生说的“只是把他的实历实感写出来”,而中膏,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陶渊明在意象的选取、字句的锤炼、结构的把握等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最主要最难得他的精神境界和品格很高,内心敏感又耿直,这样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感叹都能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