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一、施工现场环境因素
施工现场是施工人员的作业场所,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建造地点和为工程建设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有现场就必定有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施工现场的人、设备、材料、工艺、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有计划地组织、控制、协调和激励,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是指在施工现场生产及管理活动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会给环境造成两种影响,一种是有益的影响,一种是有害的影响。其有害的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根源。所以说严重有害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工程环境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施工现场环境因素的分类如下:
1.按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染物分类
①噪声。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运输设备、电动工具、模板与脚手架等周转材料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和修复等造成的噪声。
②粉尘。主要包括场地平整作业、土堆、砂堆、石灰、现场路面、水泥搬运、混凝土搅拌、木工房锯木、现场清扫、车辆进出等引起的粉尘。
③废水。主要包括施工过程搅拌站、洗车处等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区域的食堂、厕所产生的生活废水。
④废气。主要包括油漆、油库、化学材料泄漏或是挥发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⑤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建筑渣土、生活垃圾、废包装物、含油抹布等。
⑥振动。主要包括打桩、爆破等施工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影响。
⑦光污染。主要包括施工现场夜间照明灯光产生的光污染。
2.按施工现场环境因素的对象分类
①向大气排放。主要包括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②向水体排放。主要包括生产废水、生活废水的排放。
③废弃物管理。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包装物、含油抹布等废弃物的处置管理。
④土地污染。主要包括油品、化学品的泄漏。
⑤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
⑥当地环境与社区型问题。主要包括噪声、振动、光污染等。
二、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标准
1.一般规定
①施工现场临时设施、临时道路的设置科学合理,并应符合安全、消防、节能、环保等有关规定。施工区、材料加工及存放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划分清晰,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②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并应采用硬质围挡。市区主要路段的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应低于2.5m,一般路段的围挡高度不应低于1.8m。围挡应牢固、稳定、整洁。
③施工现场出入口应标有企业名称或企业标识。主要出入口明显处应设置工程概况牌,施工现场大门内应有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和安全管理、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消防保卫等制度牌和宣传栏。
④在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防治大气、水土、噪声污染和改善环境卫生的有效措施。
⑤施工企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作业人员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和培训。
⑥施工企业应结合季节特点,做好作业人员的饮食卫生和防暑降温、防寒保暖、防煤气中毒、防疫等工作。
⑦施工现场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应做好检查记录。
⑧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应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有关法律、法规。
⑨施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施工现场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
1)大气污染防治
①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②施工现场土方作业应采取防止扬尘措施,主要道路应定期清扫、洒水。
③拆除建筑物、构筑物时,应采用隔离、洒水等降噪、降尘措施,并应及时清理废弃物。
④土方和施工垃圾运输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或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出口处应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并应对驶出车辆进行清洁。
⑤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大模板等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
⑥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或砂浆的场所应采取封闭、降尘、降噪等措施。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密闭存放或是采取覆盖等措施。
⑦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必须采用相应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凌空抛掷。
⑧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并应及时清运出场。
⑨城镇、旅游景点、重点文物保护地及人口密集区的施工现场应使用清洁能源。
⑩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车辆的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的要求。
⑪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2)水土污染防治
①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水沟及沉淀池,施工污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河流。
②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物品应设置专用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
③废弃的降水井应及时回填,并应封闭井口,防止污染地下水。
④施工现场的临时厕所的化粪池应进行防渗漏处理。
⑤施工现场的危险废物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严禁填埋。
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①施工现场场界噪声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施工现场应对场界噪声排放进行监测、记录和控制,并应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
②施工现场应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并应采用隔声、吸声材料搭设防护棚或屏障。
③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加强噪声控制,并应减少人为噪声。
④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⑤施工现场应对强光作业和照明灯具采取遮挡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3.环境卫生
1)临时设施
①施工现场应设置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盥洗设施、淋浴间、开水房、文体活动室、职工夜校等临时设施。文体活动室应配备文体活动设施和用品。尚未竣工的建筑内严禁设置宿舍。
②施工现场应设封闭式建筑垃圾站。办公区和生活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并应及时清运、消除。
③办公室内布局应合理,文件资料宜归类存放,并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④施工现场应配备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⑤宿舍内应保证必要的生活空间,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5m,通道宽度不得小于0.9m,住宿人员面积不得小于2.5m2,每间宿舍居住人员不得超过16人。宿舍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床头应设置姓名卡。
⑥施工现场生活区宿舍、休息室必须设置可开启式窗户,床铺不得超过2层,不得使用通铺。
⑦施工现场宜采用集中供火,使用炉火取暖时应采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彩钢板活动房严禁使用炉火或明火取暖。
⑧宿舍内应有防暑降温措施。宿舍应设置生活用品专柜、鞋柜或鞋架、垃圾桶等生活设施,生活区应提供晾晒衣物的场所和晾衣架。
⑨宿舍照明电源宜选用安全电压,采用强电照明的宜使用限流器。生活区宜单独设置手机充电柜或充电房间。
⑩食堂应设置在远离厕所、垃圾站、有毒有害场所等有污染源的地方。
⑪食堂应设置隔油池,并应定期清理。
⑫食堂应设置独立的制作间、储藏间,门扇下方应设不低于0.2m的防鼠挡板,制作间灶台及其周边应采取易清洁、耐擦洗措施,墙面处理高度应大于1.5m,地面应做硬化和防滑处理,并应保持墙面、地面整洁。
⑬食堂应配备必要的排风和冷藏设施,宜设置通风天窗和油烟净化装置,油烟净化装置应定期清洗。
⑭食堂宜使用电炊具。使用燃气的食堂,燃气罐应单独设置存放间并应加装燃气报警装置,存放间应通风良好并严禁存放其他物品。供气单位资质应齐全,气源应有可追溯性。
⑮食堂制作间的炊具宜存放在封闭的栅柜内,刀、盆、案板等炊具应生熟分开。
⑯食堂制作间、锅炉房、可燃材料库房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等应采用单层建筑,应与宿舍和办公用房分别设置,并应按照相关规定保持安全距离。临时用房内设置的食堂、库房和会议室应设在首层。
⑰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应使用不燃材料搭建,面积不应超过200m2。
⑱施工现场应设置水冲式或移动式厕所,厕所地面应硬化,门窗应齐全并通风良好,厕位宜设置门及隔板,高度不应小于0.9m。
⑲厕所面积应根据施工人员数量设置。厕所应设专人负责,定期清扫、消毒,化粪池应及时清掏。高层建筑施工超过8层时,宜每隔4层设置临时厕所。
⑳淋浴间内应设置满足需要的淋浴喷头,并应设置储衣柜或挂衣架。
㉑现场应设置满足施工人员使用的盥洗设施。盥洗设施的下水管口应设置过滤网,并应与市政污水管线连接,排水应通畅。
㉒生活区应设置开水炉、电热水器或保温水桶,施工区应配备流动保温水桶。开水炉、电热水器、保温水桶应上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㉓未经施工总承包单位批准,施工现场和生活区不得使用电热器具。
2)卫生防疫
①办公区和生活区应设专职或兼职保洁员,并应采取灭鼠、灭蚊蝇、灭蟑螂等措施。
②食堂应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悬挂在制作间醒目位置。炊事人员必须经体检合格并持证上岗。
③炊事人员上岗应穿戴洁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口罩,并应保持个人卫生。非炊事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食堂制作间。
④食堂的炊具、餐具和公用饮水器具应及时清洗并定期消毒。
⑤施工现场应加强食品、原料的进货管理,建立食品、原料采购台账,保存原始采购单据,严禁购买无照、无证的食品和原料,食堂应按许可范围经营,严禁制售易导致食物中毒食品和变质食品。
⑥生熟食品应分开加工和保管,存放成品或半成品的器皿应有耐冲洗的生熟标识。成品或半成品应遮盖,遮盖物品应有正反面标识。各种佐料和副食应存放在密闭器皿内,并应有标识。
⑦存放食品原料的储存间或库房应通风,有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库房不得兼作他用。粮食存放台距墙和地面应大于0.2m。
⑧当施工现场遇突发疫情时,应及时上报,并应按卫生防疫部门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组织措施
1.编制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方案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也应编制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方案,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一定规定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
在编写前,应熟悉图纸,清楚设计意图,实勘施工现场,了解地质地貌和周围的施工环境。在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编写,内容应做到全面、具体,具有指导性。编写完成后,在经过施工单位的总工和监理单位的总监审批后,才可实施。
2.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责任制度
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完善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制度,将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做到管理有序,责权分明,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1)环境岗位责任制
环境责任岗位主要有环境管理总指挥、技术总负责、施工总负责、环境管理员、施工班组长、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和责任区负责人等,各级环境管理人员的职责应明确。现场环境可由各施工班组和分包单位按照岗位、专业、片区等进行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并负责本责任区的具体环境管理工作。
2)环境检查制度
应由环境管理总指挥组织每季度、每月、每旬的定期检查,由施工和技术总负责组织每季度、节假日的检查及机电、消防等的专项检查等,由环境管理员进行日常的检查等,由责任区的负责人组织班前检查,由班组或分包单位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等。
3)环境教育制度
施工现场的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三类人员的培训教育、施工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等都要有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内容,特别是要做好经常性现场环境保护教育。应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栏、警示标志、宣传标语和环保录像等多种形式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环境教育。
4)环境奖惩制度
在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过程中,对于做得比较好的,应及时给予奖励;而对于造成一定环境污染和危害的,应及时给予惩罚。
此外,在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环境管理中,还应建立有突出环境管理内容的来信来访接待制度、施工技术交底制度、班前活动制度、施工机具进场验收与维修保养制度、消防防火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和门卫值班制度等。
3.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的综合治理
应加强全体施工人员的自觉保护环境意识,可利用企业的报纸、民工学校、宣传栏、宣传标语等积极地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对于现场的环境污染情况,应及时要求改正,并给予一定的惩罚。应时常同施工现场的当地居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等进行联系,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及时地解决由于施工不当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
四、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噪声的管理
噪声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声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过程和构件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无规律的、令人生厌的噪声。这些噪声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干扰人们的睡眠和工作,从而造成人们听力的损失,甚至引发疾病。
1)噪声的分类
噪声按照振动的性质可分为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性噪声等。
噪声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如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工业噪声(如鼓风机、汽轮机、冲压设备等)、建筑施工噪声(如打桩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发出的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喇叭、收音机等)。
2)噪声的管理
噪声的管理可以从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防护等方面来管理。
(1)声源管理
从声源上降低噪声,从而有效地管理施工现场的噪声污染。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如降低噪声振动器、风机、电动空压机、电锯等。同时也可以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消声,如在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燃气机、内燃机及各类排气装置等进出风管的适当位置设置消声器。
(2)传播途径的管理
传播途径的噪声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吸声:利用吸声材料(大多由多孔材料制成)或由吸声结构形成的共振结构(金属或木质薄板钻孔制成的空腔体)吸收声能,降低噪声。
②隔声:应用隔声结构,阻碍噪声向空间传播,将接受者与噪声声源分隔。隔声结构包括隔音室、隔声罩、隔声屏障、隔声墙等。
③消声:利用消声器阻止传播,允许气流通过的消声降噪是防治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装置。如对空气压缩机、内燃机产生的噪声安装消声装置。
施工现场设计产生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制作作业(如预制构件、木门窗制作等),应尽量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用消音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应设置封闭的降噪棚,以减轻噪声的扩散。
常用的噪声控制措施的原理及其应用范围具体见表1-3。
表1-3 常用的噪声控制措施的原理及其应用范围
(3)接收者的防护管理
让处于噪声管理环境下的人员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减少相关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4)人为噪声的管理
进入施工现场后,不得高声喊叫、吹哨等。应建立相应的噪声管理制度,增强施工人员防治噪声的意识。
(5)噪声作业时间的管理
在人口稠密地区进行噪声作业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遇到特殊情况,确需在夜间施工时,应尽量采取降噪措施,经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
在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噪声管理时,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具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该标准对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的规定见表1-4。
表1-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
2.施工现场废水的管理
施工现场废水的管理主要是将施工现场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清理出来,最常用的有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
1)化学法
化学法是指通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剂或利用其他化学反应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或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常用的废水处理的化学方法有混凝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中和法等。
(1)混凝法
水质胶体状态的污染物质一般带有负电荷,由于颗粒间同性相斥的原理,污染物和水形成稳定的混合液,如在水中投加相反电荷(正电荷)的电解液,就可以使胶体颗粒变成中性体,此时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胶体颗粒之间发生凝聚,形成较大的颗粒在水中下沉。混凝法就是利用胶体带电的这种性质来去除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硫酸亚铁、三氧化铁和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2)氧化还原法
通过在废水中投放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氧化或是还原反应,产生氢气,使废水转化为无毒害的清洁水。常用的氧化剂有漂白粉、氯气等;常用的还原剂有铁屑、硫酸亚铁等。
(3)电解法
在废水中插入电极,通过电流使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氧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使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在两极析出。电解法可用于含铬或含氰的废水处理。
(4)中和法
在酸性废水中加入石灰、石灰石、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在碱性废水中加入酸性物质或混入CO2等酸性气体,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使废水中和还原。
2)物理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浮选、筛选、反渗透等方法。
(1)沉淀法
利用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水的密度不同的原理,借助悬浮物的重力沉降作用,通过沉淀池和隔油池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
(2)浮选法
将空气混入水中,使其以微小气泡的形式由水中析出,并使污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与空气气泡黏附,同时随气泡上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浮渣,然后将泡沫浮渣除去。
(3)筛选法
利用钢条、筛网、纱布、微孔管等筛滤介质来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筛滤法所用的设备有栅格、过滤机、压滤机、沙滤池等。
(4)反渗透法
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将水分子压过一种特殊的半渗透膜,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则会被渗透膜所截留,从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3)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可发散到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和通过沉降可以除去的细胞组织,从而使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胶体状态的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质除去。生物法可分为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生物处理两大类,其中常用的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等。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将空气连续不断地注入曝气池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即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絮凝体。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到活性污泥上,生活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以有机物为食物而不断生长繁殖,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和同化为微生物细胞,再以微生物细胞质的自身氧化分解而除去有机物,再经过沉淀使泥水分离,最后达到水的净化。
(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使污水连续不断地流经固定的透水填料,在填料上形成污泥状的生物膜,生物膜上繁殖着大量微生物来吸附与降解水中的有机质,最终使污水得到净化,其净化过程和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
(3)厌氧消化法
厌氧消化法是利用兼性厌氧菌的新陈代谢功能来净化污水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处理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和混合污泥。
一般而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现场废水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搅拌机的废水排放管理。凡在施工场地进行搅拌作业的,必须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将排放的废水排入沉淀池内,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严禁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
②现制水磨石作业污水的排放管理。施工现场现制水磨石作业产生的污水,禁止随便排放。作业时严格控制污水流向,在合理位置设置沉淀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线。
③食堂污水的排放管理。施工现场临时食堂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过隔油池,平时应加强管理,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④工地临时厕所、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措施。城市市区施工现场的临时厕所采用水冲式厕所,并有防蝇、灭蛆措施,防止污染水体和环境。
⑤油漆油料库、化学用品、添加剂等的防渗漏管理。施工现场要设置专用的油漆油料库及化学用品储存库等,严禁库内放置其他物资,库房地面和墙面要做防渗漏的特殊处理,储存、使用和保管要设专人管理,防止油料、化学用品、添加剂等的跑、冒、滴、漏等,以免污染水体。同时也要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使用,以免污染地下水和环境。
3.施工现场大气污染的管理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已发现有危害作用的有1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有机物。其通常以气体状态和粒子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1)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1)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具有运动速度较大、扩散较快、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周围大气中等特点。
气体状态污染物包括分子状态污染物和蒸气状态污染物。分子状态污染物指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的物质,如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蒸气状态污染物指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物质,以蒸气状态进入大气,如机动车尾气、沥青烟中含有的碳氢化合物等。
(2)粒子状态污染物
粒子状态污染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滴和固体颗粒,粒径在0.01~100μm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
通常根据粒子状态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又可分为降尘和飘尘。降尘,指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很快下降的固体颗粒,其粒径大于10μm;飘尘,指可长期飘浮于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其粒径小于10μm。
施工现场的粒子状态污染物主要有锅炉、熔化炉、厨房烧煤产生的烟尘,还有建材破碎、筛分、碾磨、加料过程、装卸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等。
2)施工现场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除尘技术
在气体中除去或收集固态或液态粒子的设备称为除尘装置,主要种类有机械除尘装置、过滤除尘装置和电除尘装置等。建设工地烧煤茶炉、锅炉、炉灶等应选用装有上述除尘装置的设备。施工现场其他粉尘可用遮盖淋水等措施防治。
(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吸收法:选用合适的吸收剂,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②吸附法:让气体混合物与多孔性固体接触,把混合物中的某个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
③催化法:利用催化剂把气体中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④燃烧法:通过热氧化作用,将废气中的可燃有害部分,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⑤冷凝法:使处于气态的污染物冷凝,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该法特别适合处理有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如对沥青气体的冷凝,回收油品。
⑥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过程把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转化为少害甚至无害的物质,该法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物。
3)施工现场扬尘的管理
扬尘污染是指在建筑工程范围内,由于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颗粒物,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控制如下:
①施工现场场地扬尘的控制:施工期间四周采用封闭围挡;施工现场的主干道硬化,设专人负责清扫洒水工作等。
②施工现场材料加工扬尘的控制:中心城区和郊县主要城镇地区的施工现场应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浆,避免现场拌制;水泥及其他易引起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或是垃圾应密闭存放或采取覆盖措施等。
③施工现场土石方的扬尘控制:从事土方、渣土、砂石料和施工垃圾运输的车辆,应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或采取覆盖措施等。
④工期较短的道路、管线工程的维修作业,应尽量做到缩短时间,并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等。
⑤其他:在扬尘较多的环境工作的人员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4)拆除工程扬尘污染控制
拆除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制定扬尘控制的治理措施。拆房工程的降尘洒水或喷淋雨水,消防管理等有关部门、单位应予以提供。
中心城区和郊县主要城镇拆房工程的措施如下:
①气象预报风力达五级以上时,应停止进行拆房作业。
②机械拆除、爆破拆除应采用洒水或喷淋措施。人工拆除法,应采用脚手架围挡、密目式安全网、篱笆或布式围挡等措施,以控制粉尘外泄,禁止采用高空抛物和整体拉、推墙体的拆除方法。
③清理楼面、整理破碎构件、翻渣和清运建筑垃圾时,应采取洒水或喷淋措施。
④住宅区域范围内的拆除施工,不得违反夜间施工规定;市政重大工程或采用爆破作业必须夜间施工的,应向拆除工程所在地的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施工。拆房施工应避免上下班高峰时段。
施工现场内的运输车辆外出前应该清洗干净。拆房施工单位应督促建筑渣土运输单位做好车辆清洁作业,在车辆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工地。建筑垃圾在48h内不能完成运清的,应采取覆盖或洒水等措施。
拆房施工场地,应严格划分材料堆放区和施工通道界线,及时清除遗落物料、渣土,并及时清扫、洒水,以防扬尘。拆房工程的现场围挡应符合围挡高度要求。中心城区的拆房工程,必须实施封闭式围挡。
拆除作业中防尘要求:
①人工拆除时,严禁高空抛掷材料和建筑渣土。拆卸下的材料、构件、杆件等,应由垂直升降设备或从流放槽中卸下,或通过楼梯搬运到地面;建筑垃圾可通过原电梯井道或设置的垃圾井道卸下。拆除墙体时,严禁采用拉倒或推倒的拆除方法。
②机械拆除时,必须洒水或喷淋。
③爆破拆除时,应制订扬尘控制方案,把扬尘控制到最小程度。在确保爆破作业安全的条件下应采取措施:适当预拆非承重墙,清理部分致尘构件与积尘;建筑物内部应采取洒水措施;各层楼板应设置塑料盛水袋;起爆前后采取喷水降尘措施。
4.施工现场固体废物的管理
1)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是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按照其化学组成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
①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②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
施工现场常见的固体废物包括:
①建筑渣土,如砖瓦、碎石、渣土、混凝土碎块、废钢铁、碎玻璃、废屑、废弃装饰材料等。
②废弃的散装建筑材料,如散装水泥、石灰等。
③生活垃圾,如炊厨废物、丢弃食品、废纸、生活用品、玻璃、陶瓷碎片、废电池、废旧日用品、废塑料制品、煤灰渣、废交通工具等。
④设备、材料等的废弃包装材料及粪便等。
2)施工现场常见的固体污染物的危害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占土地
由于固体废物的堆放,将直接破坏土地和植被。
(2)污染土壤
固体废物的堆放中,有害成分易污染土壤,并在土壤中发生积累,给作物生长带来危害,部分有害物质还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土壤丧失腐解能力。
(3)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遇水浸泡、溶解后,其有害成分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渗流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随风飘迁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4)污染大气
以细颗粒状存在的废渣垃圾和建筑材料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会随风扩散,使大气中悬浮的灰尘废弃物提高,固体废物的焚烧等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总之,固体废物的大量堆放,会招致蚊蝇孳生,臭味四溢,严重影响工地环境卫生,对员工和工地附近居民的健康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施工现场固体废物的管理
施工现场固体废物处理一般是遵循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处理原则,对固体废物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其主要处理方法如下:
(1)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是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对建筑渣土可视其情况加以利用;废钢可按需要用作金属原材料;对废电池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等。
(2)减量化处理
减量化处理是对已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破碎、压实浓缩、缩水等减少最终处置量,从而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减量化处理的过程中,包括与其他处理技术相关的工艺技术,如焚烧、热解、堆肥等。
(3)焚烧技术
焚烧适用于不适合再利用、不宜直接予以填埋处置的废物,尤其是对于受到病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可以用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处理应使用符合环境要求的处理装置,注意避免对大气的二次污染。
(4)稳定和固化技术
利用水泥、沥青等胶结材料,将松散的废物包裹起来,减小废物的毒性和可迁移性,使得污染减小。
(5)填埋
填埋是固体废物处理的最终技术,经过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废物残渣集中到填埋场进行处置。填埋时应尽量使需处置的废物与周围的生态环境隔离,并注意废物的稳定性和长期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