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口才」訓練班
22.01 2014
「拜年口才」訓練班一經多份報章報道,再加上廣播電台介入討論,一時之間成為了城中熱話,市民反應極大。不知何解,對於這樣的一種「教育服務」,罵的多,讚的少。參與議論者大多批評「竟然拜年都要人教?」,又或者質疑會否「教壞細路」(令小孩變得口甜舌滑,以此大利是?),總之屬負面居多。對主辦課程的負責人、購買有關服務的家長,各打五十大板。
但主辦機構之所以覺得這可以是一項收費服務,相信對市場需要有所了解和評估。當然,他們的判斷有可能是錯誤的,而結果將會是做了一次虧本的生意。但我有理由相信,他們亦未至於憑空想像,完全沒有半點根據而決定在市面上推出有關服務。我會想像,他們總有一些觀察,然後才會認定這有可能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值得我們了解的是,究竟他們看到市場有着哪些需要。
有人認為「拜年口才」訓練班的出現,表現出當代家庭的危機──新一代家長連教導孩子最基本向長輩拜年、祝好的態度與禮儀亦要假手他人,最簡單的家事亦需要外求,可見這些家庭在教養小孩方面的能力,已跌至新低。當家庭已變得如此缺乏自信的時候,它們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餘下的是些甚麼東西。這樣的分析指出了問題,而且也嘗試解釋為何家庭教養小孩的日常程序,到了今天可以成為市場上的商機,有人有興趣和利益將它們轉化為可購買的服務,滿足需求。不過,假如我們看深一層,則又不難發覺情況似乎不是如此簡單。引發這個服務、產品投入市場,背後應有更深層的意義。
我們必須明白,購買服務的是家長。他們要考慮的問題,應不只在於孩子是否懂得向長輩拜年,又或者說些應節、得體的吉利說話。假如問題只在於拜年的基本動作,那就真的不會太過複雜,毋須勞師動眾,事前補課、操練。很多家長關心的,是跟其他親戚朋友比較,自己的孩子有何表現。新春拜年是家庭、集體活動,在眾人面前,誰家孩子聰明活潑、大方得體,誰家孩子害羞、不善辭令,往往是這些聚會上的一個話題。究竟有多少家長會介意這些小事,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有一定數目的家長對於自己孩子在社交活動上未能令人留下良好印象,心中並不好過。孩子如何可以在新春拜年活動中,於親戚朋友面前表現加分,其實是一個困擾着不少家長的問題。他們口說不要小題大做,但內心則始終很想自己的孩子表現過人。他們不會宣諸於口,但心裏卻經常為此而有所不安。
跟很多親子服務一樣,「拜年口才」訓練班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幫助小孩學懂拜年,而是令部分家長覺得已嘗試為問題找個解決方法,使他們減輕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