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活节气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解構《通勝》首頁

市面《通勝》(農民曆)首頁都有一幅「春牛圖」,兩旁有對聯,下有詩文論述「春牛圖」的種種。旁再列各項與農耕有重要關係的日子。坊間每喜以「春牛圖」的圖畫內容以推斷該年的天氣、雨水多寡、農作物收成情況等。

每年的「春牛圖」都會不同,都要重新繪製一次。每項細節都是按照一套規律,不能擅自發揮。

圖中的「看牛仔」(牛郎)被尊稱為「芒神」,又稱「句芒神」。句芒原為古代掌管樹木的官吏,後用作木神的名稱,亦稱「司春之神」。至於「春牛」,原為用泥土塑成的牛,稱為「土牛」。

春牛圖年畫。

「春牛」和「芒神」有固定尺寸,也有象徵意義。牛身高四尺,代表四季;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徵農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的柳枝(作鞭杖)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

至於其他,諸如芒神站立的位置,戴草帽與否,是否穿草鞋……等等,每年各有不同,但都與立春有關。芒神與春牛並立的話,代表立春與農曆正月初一相距五日之內。站於春牛前,代表立春在農曆正月初一之前多於五日。站於春牛後,就代表立春在農曆正月初一之後多於五日。芒神立於春牛之左或右,是據該年是陰年還是陽年而定。

芒神是老是少是依據年支而定。芒神衣服和腰帶顏色是據立春日支而定。芒神的髻是據立春納音五行所屬而定。芒神掩耳的情況,是據立春時辰而定。芒神行纏(裹綁腿)及穿鞋子、褲子的情況,則是依據立春日納音所屬而定。柳枝用何物打結,視立春之日支而定。(因本書並非專著,說得太深入的話,恐大家感覺沉悶,就此打住。)

晚清泉州洪朝和長房刊售的春牛圖。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春牛圖」大部分是將立春的日子作形象化的描述,方便不識字的農民參考而已,並非甚麼不傳之秘。

「幾龍治水」、「幾牛耕田」

同樣地,《通勝》首頁下部一大段文字中的「X龍治水」(幾龍治水)、「X牛耕田」(幾牛耕田)都是有一套法則規定的。「幾龍治水」是根據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後第幾天是「辰」日而定;「幾牛耕田」則取決於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後首個「丑」日。龍、牛多少又有甚麼關係?原來古傳龍多則雨少,龍少則雨多(龍是來治水的);牛是用來耕田的,故古人相信牛多代表五穀豐登,牛少則五穀歉收。

「幾日得辛」、「幾姑把蠶」、「蠶食幾葉」

「幾日得辛」是根據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後第幾天是「辛」日而定。「辛」在這裏指農民辛勞後的收成,也象徵這一年收成的早晚。愈多日才得辛,代表收成愈晚。古代農村在得「辛」的當日必須備祭品向神明祈穀,祈求風調雨順。

養蠶取絲是古代農村的重要生計。「幾姑把蠶」是根據當年的地支而定。凡寅申巳亥年為「一姑把蠶」,子午卯酉年為「二姑把蠶」,辰戌丑未年為「三姑把蠶」。愈多姑把蠶,表示養蠶人家勞動力愈充足,收成自然愈好。

「蠶食幾葉」是看蠶的大小。是根據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後第幾天納音屬木而定。蠶食的葉愈少,蠶愈瘦繭亦愈小,抽出的絲也愈少;蠶食的葉愈多,蠶愈肥繭亦愈大,抽出的絲也愈多。

《地母經》和「地母曰」

坊間「春牛圖」下或附近會有《地母經》和「地母曰」。共有六十篇,每年一篇,按當年的干支年所屬而採用,六十年循環一次。古代農民每以篇中文字預測該年的豐歉。

流郎歌

坊間《通勝》(農民曆)「春牛圖」兩旁都有八句七言詩,一般稱之為「流郎歌」。(亦有將「流郎歌」放於「春牛圖」下的。)不同出版堂號所據會略有不同。亦有謂由各堂號自行推算。

天同館甲午年《福字通勝》首頁。